“黄河映日,兰考回眸。人民公仆,精魄永留……”发表于最新一期(2020年5月)《中华辞赋》的《焦裕禄赋》,再一次印证了其作者李武“用作品说话”的创作观。至此,李武已创作辞赋130多篇,其中发表和获奖的作品数十篇。他还被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辞赋名家”。这位年届古稀的创作者、华能安源电厂退休职工,是如何迷上创作难度较大、且不为大众熟知的文言文体“赋”的?在创作过程中,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近日,记者采访了李武,倾听他的创作故事。
李武正在进行辞赋创作
年逾花甲与赋结缘
原以为写得一手好赋必定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但李武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接触文言文和古典文学并不多。“初中毕业时恰逢文革,因父亲身份问题,难以继续求学,便考入萍乡电厂当学徒工,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后来因为喜欢写,也发表了些文章,被调入厂办,做行政工作。”李武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历程,平淡的语气中不无感慨。李武的父亲是一位语文教师。受父亲的熏陶,李武从小就爱好写作,进入电厂工作后,曾在《工人日报》《江西电力》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2003年初,他受命将电厂内部资料十六开油印的《萍电信息》,改为八开四版的厂报,并任主编。2008年至2011年,他与电厂的一位同事合撰约24万字的《华能安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志(1998-2008)》。多年来的文字工作让他的功底愈益扎实。
2010年退休后,正好母亲因脑梗瘫痪在床。因照顾母亲不便外出,李武便开始学习诗词写作,打发在家的闲暇时光,并在《萍乡诗词》《萍乡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作品。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网上获悉九江中华贤母园征集主题赋作。虽然当时对赋这一体裁一知半解,但他决定试试,于是跑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资料,用了两天时间写成一篇《中华贤母园赋 》投稿,结果“名落孙山”。这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李武放弃学习写赋的念头,反而激起了他的“倔”劲儿。从此,他开始下功夫研究辞赋写作,与赋结下不解之缘。
作品《颜培天斌》
有心向学永不嫌迟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由于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写赋之初,李武全靠自己摸索,在“中华辞赋网”等网站搜寻学习资料,并将习作发在网上与文友交流。
“通过在网上学习、和文友交流,才知道写赋有很多讲究,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几段文言文就算是赋。”李武拿起一本《赋学微义》说,“除了这些理论书籍,还有《赋谱》《赋学指南》,都是学写赋必不可少的教材和工具书。”
对于文言文基础并不深厚的李武来说,初读《赋学微义》等专业书籍时还有些似懂非懂。于是他边学边写,一有作品就发在网上,看人家如何点评。有一次,一位文友毫不留情地对他的一篇作品猛“拍砖”,指出了很多问题和不当之处。他一看这位文友的名字——张秀东,不但没生气,反而喜上心头。因为这可是位辞赋“大神”!于是,他诚恳地向张秀东道谢,并表示要跟着他学习如何写赋。当时年仅40多岁的张秀东知道被自己痛批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者之后,有点不好意思,尤其是看到李武好学之心甚诚,便应承以后多加交流,互相切磋。就这样,两人逐渐熟稔,并结为忘年交。在张秀东的指导点评下,李武渐渐入门。加上他自己勤学苦练,进步迅速。
“张老师从句式结构、平仄对仗、押韵要求上手把手教,逐字逐句修改。他改完我就对照原稿和修改稿,慢慢琢磨。学习了一年后,作品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对于这位小自己20来岁的“师父”,李武至今充满尊敬和感激。
笔耕不辍终有所成
写作是件苦差事。但因为喜爱,李武觉得苦中有乐。他经常为了写一篇不到1000字的赋,查阅好几万字的资料;为了构思一篇赋,“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打磨一篇作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反复修改。
“有一天凌晨三点,他突然起床打开电脑。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突然想到了‘佳句’,要赶紧记下来。”说起他写赋的疯狂,妻子曹振媛无奈地笑道,“后来,他经常半夜起来写作,我也就见惯不怪了。”
正因为这样的执着和勤奋,近6年间,李武写赋130多篇,累计12万多字,其中有20多篇发表在全国大型辞赋刊物上,10多篇在全国或地方征文大赛中获奖。这些作品中,有应邀为《中华辞赋》杂志“中国精神系列赋”栏目创作的《焦裕禄赋》,有获全国征文一等奖的《丰县赋》《通许菊花赋》,有在《人民文学》主办的“美丽中国”诗词、散文、辞赋大赛中获奖的《观音山赋》,有入编湘东区中小学乡土教材的《凯丰赋》……目前,他已成为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网辞赋骈文版编审,中华诗词学会、江西省诗词学会、萍乡市作家协会会员,萍乡鳌洲辞赋社社长,著有《李武辞赋集》(上下集)和《闲细词集》。《萍水赋》《颜培天赋》《生命之花》《萍乡消防支队赋》等作品勒石。
从不会写赋,到痴迷于写赋,李武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在辞赋创作成绩喜人的同时,李武家庭也喜报频传,继2012年获得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后,又获评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李武对诚心学习写赋的“后来者”热心指导,只要有作品,他就给予点评、修改,一如当初他的“入门师父”对他那样。他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整理了数万字的教学资料,为辞赋爱好者讲解创作之道。
“萍乡现有辞赋爱好者数百人,其中二十多人的作品较为成熟,多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在全国来说都是不多见的。”李武说,“希望江西能成立一个辞赋学会,让辞赋爱好者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更希望萍乡的辞赋爱好者多写多练多交流,用作品说话,用作品对话,共同为打造赣西文化堡垒尽心助力。”
来源:萍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