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民生 萍乡“非遗”保护还需大力加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413|回复: 0

萍乡“非遗”保护还需大力加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21-3-13 0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webp (4).jpg

在春节期间,记者发现不管是村镇还是城区社区的节日活动现场,以一面小鼓一片小锣用正宗的萍乡方言说唱的曲艺节目“春锣”再次频繁出现在了舞台上。曾几何时,萍乡春锣一度退出了萍乡大众的娱乐生活。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像春锣这种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遭到了严重的冷落和遗弃。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力度的加大,一批批面临失传和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各地前所未有的重视。萍乡同样也掀起一股保护“非遗”的热潮。如今萍乡的“非遗”保护处在一个什么层面?“非遗”的传承发展又处在一个什么状态?记者日前采访了萍乡市文化馆(非遗中心)调研部主任钟慧萍女士。

据钟慧萍介绍,截至2020年上半年,萍乡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萍乡春锣、上栗烟花、莲花打锡、湘东傩面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个;省级“非遗”项目24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7个;市级“非遗”项目39个,市级“非遗”传承人77人。去年又有萍乡耍傩神和江西莲花落两项通过了“非遗”公示,只等国务院正式下文列入。另外萍乡春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雍开全参选并入围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查漏补缺,摸清家底

近几年来,萍乡市借全省“非遗”统计的契机,摸清了本市从国家级至县级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数据,通过将各县区文化馆公示原始材料分类整理,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由专门的工作人员重新进行走访调查,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

02.webp (2).jpg
莲花打锡

同时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充分挖掘内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为今后科学保护利用打下基础。并积极申报了一批重点项目名录。



搭建平台,普及“非遗”知识

为了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文化部门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图书知识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等特定宣传日,开展系列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展演、游艺等。

在对外交流演出中,青年一代萍乡春锣传承人彭利萍、易国华参加在山东举办的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组织创作老中青少四代萍乡春锣传承人群表演的新曲目《闹洞房》,参加在南昌、赣州举办的两场“活色生香——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组织萍乡春锣、莲花落、渔鼓、民歌等项目传承人参加2019红色旅游博览会暨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组织上栗石洞口傩舞队的《仰傩神》参加江西省首届傩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并获二等奖;湘东文化馆打造的国内首部8K傩文化VR纪录片《傩神》,入围2019青岛砂之盒国际VR影像周“最佳中国作品奖”。

03.webp (1).jpg

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开展,为萍师附小、萍乡登岸小学、湘东区界头小学、萍乡三中、萍乡六中等首批五所中小学校授予“萍乡市传统文化传承服务基地”牌子;在五所学校开办了“萍乡春锣传承班”“萍乡莲花落传承班”“皮影戏传承班”,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开展定期培训;到萍中附属学校、萍乡二中开展“萍乡春锣进校园”专场演出,组织“皮影戏”到光丰小学,精彩的节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组织开展“‘非遗’进特殊学校”,组织“糖画”传承人方泉、朱曦走进萍乡市特殊教育学校、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学校的学生现场教授“糖画”的制作技艺,甜到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非遗”保护的尬境和窘境

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大多分布在农村,对它们的全面普查建档、保护、研究、开发等需要一定的经费,这其中还有许多项目濒临失传,需尽快调查挖掘,进行传承保护。但普查专项经费困难制约了普查工作的深入全面系统细致规范开展,成为制约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最大问题。

专门机构及专业人较缺乏是另一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萍乡市虽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仅靠增挂牌子兼管,缺乏力度,致使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工作离上级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非遗”传承人都普遍年龄偏大,并且文化程度不高,创作队伍更是严重缺乏。

04.png
上栗烟花(何建辉 摄)

传承体系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 ,导致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

对上述问题,钟慧萍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 。对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予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再是鼓励学校教育传承方式,并利用新的传播手段,结合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青睐。像目前,不少春锣作品就进驻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同时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行动的推进力度。

萍乡“非遗”资源极为丰富,想让更多的“非遗”资源释放异彩,萍乡“非遗”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
(本报记者  许 庚/文  黄优中/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