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遇到不懂的问题 都会上网求助 不知不觉中 对网络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也过于相信网络上的信息 这不,有人遭遇诈骗后 第一反应不是找当地警方 而是网上搜索报警方式 结果,又被二次诈骗
案例 近日,顾先生通过“快*”短视频APP搭识骗子,对方谎称可以提供性服务,双方谈妥价钱后,向对方转账各种费用,结果被骗7000元。 被骗7000元后,顾先生又通过网络搭识假冒网警,对方谎称已帮其将钱款追回,但其银行卡被冻结,需缴纳解冻费后方可将钱款原路返还,其信以为真,按对方要求操作被骗13872元。    
真实案例
广泛撒网 01 诈骗分子利用多渠道在物联网上广泛散布虚假的“网警”联系方式。 守株待兔 02 一旦有受害者主动联系,诈骗分子便会想方设法进一步骗取受害者信任。一是主动询问“是不是被骗钱啦?”并报出警号或发送相关证件,提高真实性。后让被害人提供被骗证据及个人信息,高度模仿办案流程。在受害人提交信息后假装进行拦截操作,并欺骗受害者对方账户被冻结,钱款已拦截,利用受害者急于追回钱款的心情进一步获取信任。 诱骗转账 03 在获取信任后,诈骗分子会编造多种理由诱骗受害者转账。而常用的理由有“交保证金”、“解冻费”、“激活费”等。此刻受害者因急于拿回被骗钱款而警惕不足,往往会按要求转账从而被二次诈骗。
警方提醒 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找到的“网警”。报警要通过正规渠道,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遥控”办案,更不会要求当事人汇款、转账。报警立案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任何人以任何借口索要“保证金”、“解冻费”时,都要保持警惕,不随意转账汇款。
来源:芦溪县公安局、芦溪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