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良(右)下村入户走访,了解情况。
邓章磊、吴俊、温萍、记者曾玲报道:湘东区东桥镇中院村常住人口2093人,全村虽有劳动力800人左右,但大部分人却在外出打工,曾因经济薄弱,设施较为落后,在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也是在那年的10月8日,刘海良走上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赴中院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 三年多来,他潜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积极配合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为中院村顺利脱贫做出了有力贡献。
拉家常问民情 “小村官”解民困得民心 怀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期盼,驻村工作伊始,刘海良就斗志昂扬地开始了走访工作。 下户走访时,他总是笑盈盈跟村民们打招呼,拉家常,深入了解到每家每户村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重点关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 心中有数,脚下有路。刘海良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小本子和一支笔,详细记录走访调研情况。一个多月的走访,他亲近村民,聆听乡音,熟悉了民情,对中院村的村情村貌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 2015年隆冬下了一场大雪,温度骤降,30多户村民家的水管被冻住,村民无法取水。 刘海良想起了一直牵挂的老农户张本龙家,一个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爷爷与一个年仅7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家住山区,道路崎岖,下雪天更是举步维艰。 刘海良脑海里浮现各种险境。不容犹豫,他冒着大雪赶冲张本龙家,看到爷孙俩围在微弱的火盆旁,哆嗦的取暖,他心头的石头落地了,却也倍感心酸。 简单的询问情况后,刘海良就拿起带来的工具开始抢修被冰雪冻住的水管。一个多小时后,水管通畅,一直眉头紧锁的刘海良露出了往常的笑脸。 握着刘海良的手,老农户张本龙看着满头大汗的“小村官”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直地点头。虽然天气依然寒冷,张本龙心里却是暖暖的。 返程的路上,刘海良还前往村里多户老人户,帮助他们清扫门前的积雪,铲平雪水泥泞的路面,防止老人小孩在冰雪路滑的地面摔倒,处处温情的场景,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刘海良(左一)工作中 见事做事不埋怨 勇当扶贫新骨干 中院村经济底子薄弱,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工作几乎要同步开展,刘海良也竭尽全力地在各项工作事务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 2016年,中院村引入太空白莲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刘海良积极投入到项目培训、农户合同签订、贫困户参与方式制度建立等工作中。 不仅如此,他还卷起裤腿,撸起袖子,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一起研究学习太空白莲种植技术和种植方法,多次向江西中医药大学扶贫队教授学习请教,为中院村脱贫摘帽、贫困户脱贫致富贡献坚实的力量。 当年,中院村白莲种植项目产值达10万余元,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种植面积广,增收达2万余元。 2017年的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期间,由于工作出色,刘海良借调至镇扶贫站工作。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刘海良积极主动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各项扶贫政策和整改工作相关内容。 在整改工作突破阶段,刘海良连续3个月没有休息,在端午节当天,也只是陪家人吃了一顿饭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他常常感冒发烧,但他依然奔波在各村指导整改工作的现场。 在镇扶贫站协助工作的同时,他还要兼顾中院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他时时告诉自己是中院人,中院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 2018年,刘海良考虑到中院村脱贫攻坚时间越发紧迫,工作任务重,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他国庆节主动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别人眼里,他很傻,只知道工作,而他总是笑着说:“年轻人多做点事没关系,有劲就得使出来,脱贫攻坚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正因为在扶贫战线上坚守着一批有像他这样的执着的“傻子”,脱贫攻坚工作才指日可胜。 三年多的时间,刘海良将把基层工作作为新的动力、新的起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继续在中院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焕发青春绚丽的光彩,展现出了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发挥了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榜样力量。 也正是在他和省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经2018年12月29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院村成功脱贫。 如今的中院村焕然一新,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好风光。 来源:中国江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