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新泉记忆》选登——泸水古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852|回复: 0

《新泉记忆》选登——泸水古渡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3-15 2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泸水古渡

古时候,新泉境内的袁河源古时称泸水,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流水滔滔,深不可测。架设木桥遇到洪水季节,不时又会被冲走。如此年年修建,年年被冲毁。而且河水泛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据现在新泉村老屋里门前田垅里的泥沙冲积层及几处泥潭、以及楚王庙地址古称象牙潭等推测,以前的河道从新泉村上店自然村,再到上店碓下一路直冲到楚王庙前象牙潭,再经小江边自然村上面的潭田里流向市上田垅里再折上绵花洲,那时候泸水可以说是新泉人民的伤心河。洪水冲毁木桥、良田,冲倒房屋,损失先辈人多少财产,甚至夺走人的生命。

最原始的过河方式,就是搭跳石桥过河,洪水消退才能过往。为使两岸民众互通往来,便于山内外贸易交往,人们又开辟了第二交通方式——摆渡。要摆渡,就要有码头,所以沿泸水遡河而上,就有多处码头。

最下游的码头当属现在市上的田垅里与现在的小江边福王庙交接处。

QQ截图20190315222709.jpg

古时候的小江边名字另有叫法,据考证古小江边叫“龙江”。市上明朝时称“永宁乡”,龙江和永宁两岸各有一个码头。今天我们可以称为“龙江古渡”。今小江边易荣绍屋栋下和门口各有一块栓渡船的“锁船石”,锁船石长约1.5米,其中埋于码头地下的基座部分约0.5米,露在码头上部的长约1米,离顶部约30公分处的中间凿有一个10公分的圆洞,这个圆洞就是用来系摆渡船的锁口,有了锁船石和锁口哪怕是下大雨引发山洪也不会将渡船冲走。锁船石的一侧凿有主人的名字。这两块锁船石一块凿有“龙江训孙立”,另一块凿有“龙江浑轩立”字迹清晰可辨,以此可进一步推断“龙江”就是今天的小江边。

另外,今天新泉街的右边侧仍叫:“桅杆坪里”当是码头上插旗标杆。也有说法是堎下吴姓中有一个叫“吴式璋”的人,在清朝中有了进士而立此桅杆以此表彰其功名。但推理却站不住脚,第一,吴氏立功名牌为什么会到罗姓的地界上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的。第二,据吴式璋的后裔曾孙吴启龙说他们曾祖中进士时,他们还没有搬迁到堎下来,他的曾祖并不是同堎下的吴氏同一个时代来的。

QQ截图20190315222721.jpg

由此推断,新泉老街边的桅杆坪应是第二个渡口。再顺桅杆坪逆河而上,到上店、上碓这个地方历来是连接上店和堎下的过河口,这里也应该有个渡口。

再上至颜家坊的獭形里、张公湾和花园历来也是连接两岸的交汇点。在两岸的石壁上还可看到凿有石洞,这些石洞要么是架桥时用来立桥桩的,要么是立柱栓摆渡船用的。

市上陈氏谱载:泸水水大流急,新店与原永宁无桥可渡,村前田垅里设有摆渡,摆渡过江,是为水古渡旧址。前清举人陈啟和有诗描绘当时古渡情景:

白沙如雪两堤平,

源出罗霄澈底清。

河鲤争跳三尺浪,

水禽能变四时声。

天寒野碓和云捣,

人去空航载月明。

流过前洒三百里,

大波击石作雷鸣。

清道光元年(1821年),泸水两岸因久受河水泛滥之苦,两岸前贤商议,号召乡民捐资,首建“联珠桥”(又名锁铜桥),今称“锁龙桥”,仍有五块大青石碑为记。

清光绪年间,又有前贤倡议集资修建了“永安桥”(今称水湾桥)。

清朝后期,堎头王姓大户首倡捐建了“中伏桥”,古称为“中孚桥”。

从此,袁河(泸水)上架起了方便两岸百姓来往的桥梁,三桥规模相同,桥宽6米,桥长50余米,皆为多拱石桥。有了桥,袁河上的渡船及码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伏桥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某年因端午节一场大暴雨引发巨大山洪将上游堤岸旁的柳树冲下,将中伏桥拦腰冲垮。

锁铜桥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场大雨将中间两拱冲塌,后来台胞罗增群捐资,由九洲村民何家圣施工架起了铁索连接两岸成为“铁索桥”。今靠沈家坊一侧还保留着一拱石桥。

垂晚桥从上世纪1960年修通公路起,至本世纪初40余年内都一直是大安山区与外界的交通命脉。可惜因村民滥采河沙,至使河床下降,桥墩基石裸露,经几场洪水的冲击,轰然崩塌。这三座大型美丽典雅的联拱石桥,如今只能成为山里人的美好回忆。

来源:魅力新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