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转鸿钧”古民宅 坎坑,一个小山冲,两边山高,中间是平地,面积约略百把亩,形似一处聚财的小天地。从高处往低看,坎坑又似一个玉蚌,居民将房子建在两边,房子依山而坐,有的坐东向西,有的则是南山北望,收纳南来紫气。这些房子就像是藏在蚌里的珍珠,点缀着山村的美景。 在山冲的左侧,有一栋古朴的民宅建筑,其年代较久,建筑风格独特,是山冲里的一颗明珠。 这幢房子初建时,平地面积非常小,开脚下基时全靠人工挖掘以土石填坑扩大地盘才成的。房子前有门楼,门楼是原装的,左右两边各竖一块石板,仅一米多高,再从左右两边各加盖石板于立石之上以稳固主柱。石板主柱也就成了门架,很是简陋,古朴无华。登上十一步的石板阶梯,从门楼而入就到了前坪,坪与房基还相差了一米多高。原来的围墙已倒塌,现在是砖砌的翻新墙。房子的外貌很像一把木工的曲尺,但据说左边伸长的十几米是后加建的,并非初始之意,也许是后来有人认为房坐的左边太矮且空吧,以此作一种弥补。这也体现了乡间流行的青龙要高且长的建筑理念。
屋宇三高两低,厅如“昌”字,正是明清建筑典范。大厅整座建筑的三高以主体身份凸显于中间,左右各配小厅,体现护主于两边的作用,同时显示宾主有别,还可以加强房子的稳固、庄重和气势。墙体是用挂面窑砖、合以黄土石灰筑实的土坯筑成,这已是当年的高级建筑了。工匠手艺精湛,时至今日,整栋房子依然端端正正,四角平行。墙壁横平垂直,棱角清楚,各种构件保有原貌,外簷板和拱石簷板也是完好无损,厅内楼板及拱形楼板及藻井的装饰都显得完好。藻井内的拼板、门、拼格花板、簷饰都告诉我们,当时的建筑师傅(包括泥水匠、木工)都是手艺高超的。八卦形的藻井既体现了屋主人对美的追求,也显示出中国人对阴阳互行的信奉。 三个厅及厅门,本来都有字画、楹联装饰,但都被毁坏。正大门上的横批没了,据村中老人罗荣忠回忆,横批原是“气转鸿钧”,寄托了屋主人对家族兴旺发达的祈愿;而竖联已无可考了。两边小厅也有竖联,字迹已经模糊,勉力去看,依稀可辨认出右厅为“山到千重秀,溪流一派清”,左厅门联只一句“山水有清音”,其它已无法看出来。
站在门前往外看,前有笔架朝山,青松翠竹;明堂内稻田片片,小溪流水:右厅门联将其美景浓缩到开眼点睛的十个字,不愧是精华。 走进大厅,厅内上席摆放着当年留下的神龛,其上安放着祖奶奶刘辛妹的画像,神态慈祥可亲……神龛本来装有花板,也被毁了,有的漆画板,已经涂抹不清,只左边一块依稀看得出来是牡丹,牡丹花边用金粉双勾而成,就此也可以看出油漆工高湛的技艺。原先的昌字厅,已装成了直厅,两边成了房间,已看不见当年的原貌。当然,仅这些也让我们大饱眼福,欣赏到了古建筑之美。 也许是选址的原因,也许是这幢建筑物太过打眼,在战争年代这座古民居差点被战火波及。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想握住食盐这根生命之脉,盘踞于大安山区,将食盐藏于这栋房子里。人算不如天算,时隔不久,解放战争打响,战火遍及全国,也烧到此坑。解放军到来时,守盐仓的国民党反动军成了泥人菩萨,没响枪便缴械投降了,食盐只是当做奉献给解放军的见面礼。 据屋主人罗振康说,这房子大概是一九一五年建的,由他爷爷罗嘉兴主持。百年下来,虽世事变化,但是人丁兴旺,财源不错,子孙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成国家人才,他自己九十多岁高龄,身体康健,有时帮家里干点零活,有时逛逛新泉街,生活安逸恬静。
来源:魅力新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