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萍,1976年出生,现年43岁,家住上栗县彭高镇坛华村,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坚强乐观,用只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1992年,年仅16岁还在读初中的李希萍因家里接连发生变故,交不起20多元的学费就辍学,来到萍乡市建筑公司做零工。1994年,他听人说广西那边做电工日工资能达到30多元,就和朋友一起过去了。当年9月,他在一次电力施工中不幸被高压电击伤,左上肢高位截肢致残,正当风华正茂的他失去了左手。一向坚强的他没有因此颓废,为帮父母分担压力,出院休养不到三个月,又回到萍乡建筑公司务工,他的坚强乐观也感动了身边的工友。工作勤奋、待人诚恳的李希萍与工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苦难的经历也为自己积累了一生的财富。 积极向上,从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他人
1997年,他报名参加了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并获得了1000米、1500米、5000米长跑三个单项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多次在市残运会取得佳绩,他就是身边朋友眼中的“励志小强”。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母亲的不为子女的将来着想。随着李希萍的年纪越来越大,母亲的忧虑越来越重,虽然儿子经常表现得乐观向上,但又有哪个母亲能坦然面对这样的残忍现实,直到有一天母亲因长期压力过大患上了精神分裂。为给母亲治病,李希萍就到处借钱,在父亲和自己的精心照料下,终于稳定了母亲的病情。 2009年9月,生活没有给刚还清债务的李希萍一刻喘息的机会,父亲查出得了癌症。他像“疯了”一样到处筹钱救父,却没能改变人财两空的命运,在经过近两年的医治,父亲还是走了。面对父亲的去世,以及这个残破不堪的家,他第一次感到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家里没有了生气。有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就那样颓废的躺着。但很快,他就醒悟了过来,因为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母亲。 自力更生,以身示范助力脱贫攻坚
李希萍已经育有两个子女,一个读小学一年级,一个读幼儿园,一家五口的生活,除低保金外,依然主要靠他一个人在工地上打零工来维持。可想而知,他家里生活确实艰难,但李希萍是个身残志坚的人,从不抱怨生活,也不愿向政府提要求。 房屋改造中 去年镇村将李希萍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却宁愿自己筹钱把房子装修一新,也不愿向政府要“五改”资金。后经村支“两委”和帮扶干部主动协调,才为其落实了“五改”资金。李希萍常跟村里的残疾人朋友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虽好,但脱贫致富离不开自力更生,我们照样可以活得精彩自信”。当前,他自己正在筹建鱼塘。
感恩图报,工作之余积极回报社会
虽然照顾母亲上很上心,但期间母亲还是因神志不清多次离家出走,他都一次次将其寻回。“那时母亲就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不能再失去她”李希萍坚定地说。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幸好一直有一伙好兄弟、好领导默默地的支持着他,是他们一次次伸出援手帮其度过难关,还帮忙张罗娶了妻子。虽然妻子腿有残疾,但总算有个家了。对此,李希萍很是感激。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希萍不仅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还积极参加市、县残联组织的公益性活动,积极回报社会。自1998年起至今的21年间,他利用空闲时间义务寻找46名社会走失流浪者回归家园。2010年9月,李希萍牺牲工作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星期上班5天变成了5个半天,当然工资也由原来的2800元变成了1500元),当起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图书管理员,积极帮助全村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发放残疾人辅助器械、联系残疾人就业培训、调查了解残疾人工作生活需求,并管理着村图书馆三千多册图书借还登记、整理分类及卫生打扫工作。为此,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并当选为市残疾人代表,2018年当选为市精神残协副主席。 人生有不幸,志坚能克艰。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正是有李希萍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有责任心、有爱心、辛勤付出、勇于担当的人,既为幸福生活奋斗,更为和谐社会添彩。
供稿:彭高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