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旧闻丨刘少奇同志的萍乡情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022|回复: 0

旧闻丨刘少奇同志的萍乡情怀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167

帖子

5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1
发表于 2019-4-19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源,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早期革命的地方,在安源的三年中,度过了少奇同志光辉灿烂的年华:他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的罢工斗争的最大胜利;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他贯彻毛泽东的“弯弓待发”策略,采取以守为攻策略,很好地保护了安源俱乐部这一根独苗,并且成功保护了大批已经暴露了身份、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党的领导干部,使安源成为了“东方小莫斯科”;他巩固了消费合作社、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腐斗争、扩大了工人夜校、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瓦解了由矿局、基督教会和无政府主义组成的三角联盟,保证了安源红色工会的正常发展;他发展了安源党团、少先队、妇女、青年、工人武装等各种组织,把安源打造成了无产阶级大本营……他对安源、萍乡人民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因此也格外关怀萍乡人民。


回忆安源往事及先烈

1954年4月8日,安源镇工会给刘少奇写了信,要求给工会增加两个脱产干部及在安源修轻便铁路。刘少奇在7月8日的回信中说:“你们所请增加工会两个脱产干部及修轻便铁路事,已转江西省总工会及铁道部酌情办理。”接着,他重点讲了安源的往事和烈士事:“我曾在安源工作过三年,安源的许多事,至今仍然记得很清楚,俱乐部还是我经手修建的。过去的许多革命同志,如黄静源、周怀德、谢怀德、刘昌炎同志等烈士,我记得他们很清楚。应该在安源建立一个纪念碑,并举行追悼会,以纪念安源一切死难的烈士们。

1.jpg
刘少奇与安源工人(油画)

1957年11月13日,刘少奇在接见朱少连烈士女儿朱子金时回忆起刘昌炎、朱少连、黄静源、杨士杰、周怀德、谢怀德等烈士,他沉痛地说:“他们都是好同志,好党员,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死得很光荣,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他回忆起了在安源工作时的情景,这些回忆资料成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上难得的口述资料。


关怀安源老工人及烈士遗属

少奇同志与安源老工人有很深的感情,在接见朱子金时说:“我认识很多老工人,他们现在都老了吧?”

早在1955年8月,在刘少奇的过问下,中华全国总工会劳保部杨部长便到安源调查老工人及烈士生活情况,这些老工人共计122名,一般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老的有八十多岁。全总根据安源老工人及烈士遗属的生活情况,分出三类,从该年12月起,每月拨出450元,给予本人及遗属长期救济,对无子女的孤寡老工人,“百年之后”还给予寿棺费。对曾掩护过李立三的戴老太太200元修建房子钱,她得到救济款后说:“我生活虽然很苦,但并没有要求救济,今天革命胜利了,国家开始有计划进行大规模建设,处处都要钱,即便苦点也不要紧,今天党都知道我苦,发给我30多块钱救济款,党和毛主席太关心我们了。”

尽管老工人和烈士遗属获得了救济,但他们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未获得解决,为此,大家委托朱子金在上北京时向刘少奇面呈。刘少奇得知老工人的实际困难后,马上给朱子金出主意,并在她的记事本上留言:“据说安源还有些老工人,有住在安源和不住在安源的,他们有些困难不能解决。现在萍矿工会和所有工人应当实行互助,帮助老工人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由工会号召在业工人每天捐出一元或半天工资,交工会保管,作为救济解决老工人困难问题之用。这个建议是否可行?请萍矿工会和工人同志们考虑酌定。”

1957年12月25日,萍矿工会委员会发布倡议,号召全体职工为安源老工人筹集一笔救济基金。萍矿工人发挥工人阶级所固有的互助互爱精神,自愿捐款,筹集资金,交工会保管,来帮助老工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捐款人是原安源工人、湖南省工会主席宋新怀和副主席袁学之,两人捐献了90元钱。

据老工人贺梅生、王松林回忆,在少奇同志的关怀下,他们虽有子女,每月还能领到10元救济款。当时每人每月8元生活费已经不错了。

1962年11月21日,30名孤寡老工人搬进了路矿工人敬老院。敬老院设在安源张公祠内。这些老工人除了携带随身物品外,每人还有一副寿器堆码在过道和板梯间底下。至此,安源老工人在刘少奇的亲自过问下得以如愿安置。

为萍矿工人报题写报头

1955年9月,全国人大第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高坑煤矿工人郭清泗带来了萍矿工人的期望:期望刘少奇同志为萍矿工人报题写报头。

原来,萍矿工人报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取名《安源旬刊》由李求实等任编辑,李立三、刘少奇经常在里面撰稿,读本简单易懂,明白晓畅,成为唤醒工人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揭露帝国主义和路矿当局阴谋的教材。全国解放后,萍矿工人报延续了《安源旬刊》风格,但没有叫得响的刊头,故此矿务局党委要郭清泗有机会遇见刘少奇时,请他替矿报题写刊头。

这天,郭清泗与几个煤炭战线代表正在怀仁堂草坪里闲聊,毛主席和刘少奇同时出现在郭清泗面前,郭清泗向毛主席、刘委员长问好,并拿出信纸请刘少奇题写萍矿工人报刊头。刘少奇笑着对毛主席说:“《萍矿工人报》要我写报头咧。”毛主席说:“你写嘛,你在安源搞过工人运动,字又写得好。”少奇一面与主席交谈,一面将信纸折好,放进上衣口袋里,对郭清泗说:“我写好后会告诉你。”

2.jpg
刘少奇题写的报头

大会闭幕这天,刘少奇的秘书交给郭清泗一个大信封,说:“报头是昨天晚上在家中写的,按照你们提供的规格,书写了几份,由你们自己挑选吧。”郭清泗见日理万机的刘少奇对一张小报如此认真,连连称“谢谢,谢谢,谢谢刘委员长!”

1955年10月1日,《萍矿工人报》正式启用刘少奇题写的报头。


两次接见袁品高

袁品高是安源洋炉炼焦厂工人,学了一身过硬本领,在刘少奇与路矿当局谈判中充当保镖,寸步不离刘少奇,较好地完成了保卫任务,从此与领袖建立了深厚感情。

1964年4月,应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袁品高由萍乡市总工会主席赵凯陪同,前往北京参加“五一”观礼。4月30日和5月10日,他两次见到了刘少奇主席。刘少奇在与袁品高亲切交谈时问:“你还有两手(指武艺)吗?袁品高随即做了个打拳的姿态,刘少奇看后笑了。会见结束时,袁品高掏出笔记本请刘少奇题词。刘少奇接过笔记本写道:“坚持革命到底,为最后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jpg
刘少奇与袁品高合影

袁品高对领袖是非常忠诚的。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们要他谈安源的红色革命历史,袁品高说:“讲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史,如果不讲刘少奇,我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群众对他不理解,污蔑他为刘少奇“忠实走狗”、“吹鼓手”、“黑爪牙”,抓了他戴高帽、挂黑牌,进行人身侮辱和攻击,他坚定地说:“人活在世上,就要有骨气,死了十年后,拿出骨头做鼓锤,打鼓咚咚响,不会有沙哑音。”

1972年,萍矿党委经过反复调查,证明袁品高历史清白,无任何政治历史问题。于是给他落实政策,恢复组织生活,继续享受老革命待遇。1975年12月18日,袁品高在老家株洲姚家坝病逝,享年80岁。

关心萍乡人民

1960年5月20日晚上,刘少奇主席在去杭州开会的路上在萍乡火车站接见了萍乡市委书记李树佳、市委书记处书记兼萍矿党委书记周之敬、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孟宗汉。由于匆促,少奇解释说:“我本来打算专门来一趟安源的,因有事情给耽误了,没有办法,在来的路上又返回长沙去了,没有来成,今天路过这里,特意下来看看你们,请代我向萍乡的老表问好,向安源人问好!”

少奇非常关心萍乡的发展,说:“离开萍乡很多年了,不知道萍乡的工作现在开展得怎么样,目前的工业形势好不好?”

市委书记李树佳向刘少奇汇了报。1959年,萍乡的社会总产值达到了3.6亿元,工农业产值突破了2.8亿元,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萍乡由县改市。市长孟宗汉告诉少奇,建国后,萍乡的工业发展很快,基本上形成了电力、钢铁、煤炭、陶瓷、水泥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工作人员提示离开时间到了。少奇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萍乡,并再次对市委同志说:“请代我向萍乡人民问好,向安源人民问好,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专门来安源看看。”


文章来源:号外萍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