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时代,各级科举考试榜上题名者的多少、得中名次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方教化程度高低和地方官员政绩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 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得中举人、贡士、进士,乃至进士及第,得中探花、榜眼、状元,这不仅对士子本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而且对士子所在的地方,也是一件极为荣耀、值得庆贺的大喜事。此时,中第士子成为了一个家族最引以为豪、最值得夸耀的激励家族后裔的榜样。而一个家族历代取得的科考成就,又成为当地地方官员和士绅用以激励教育地方士民和其他家族的最好典范。 为此,一些科考成绩突出的地方,当地的地方官员大都热衷于为金榜题名者竖立牌坊加以族表,一方面激励当地士子更加努力地博取功名,另一方面亦借以炫耀自己教化地方的非凡政绩。因此,自隋唐以来,历代所立的科举功名牌坊为数甚多。 1789年秋刘凤诰中得一甲三名探花及第的消息传回观泉后,观泉人民沸腾了,刘大智(刘凤诰父亲)家的门槛都差点被踏破,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当然,一系列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提上了日程,包括:修祠、建坊、竖旗、修屋、修墓、修谱、设宴都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了,刘氏家族的团结性一时达到了顶峰,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都为这一系列的事情带动起来,一是为家族的荣耀,二是为迎接刘凤诰的衣锦还乡做准备。 单说观泉牌坊这一事,大家都知道观泉位于萍乡和宜春交界处,当年观泉的探花及第牌坊位于现今观泉村委会斜对面(小地名:曾家里),于196X年间被彻底摧毁。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因为早年观泉村和社江村的地界划分就在这里,早年萍乡县属袁州府(宜春)管辖,来往两地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芦溪坐船通行,但通过时需要缴纳过路税,另一条就是经观泉通行,不用交税,所以很多人为了不缴税都是选择经观泉通行两地,观泉一时也成为了两地百姓经商避税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牌坊就选择建在了这样一个交界点处。 至于观泉探花及第坊的样式,因为早已了无痕迹多年,现在无从考证,从一些老人口中得知,与牌坊一起的还有一块下马石,因为这块下马石,当初曾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因为资料有限,这里就不述说,小编为大家采集了几幅其它地区现存的探花及第牌坊样式,供大家参考。 你对探花文化感兴趣吗?你支持观泉探花及第牌坊重建吗?如果重建,你觉得选址在哪里好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来源:掌上观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