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明清时期萍乡的知名人物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915|回复: 0

明清时期萍乡的知名人物

[复制链接]

9

主题

9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9
发表于 2019-5-20 15: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萍乡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自建置至今的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风云人物。上古时期,我们没有去查考收集,这里仅收录明清以来的进士(注)和一些知名人物。因时间匆促,难免有纰漏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提出补充和订正。
  明朝萍乡进士只有七人。为什么二百七十多年,只有这么几个人呢?主要原因可能是两点吧:一、萍乡地处湘赣两省交界之处,素为兵家所争,是以兵祸频繁,人民困苦不安;二、是明朝自洪武六年(1373)到十六年(1383)曾停止过科举。所以萍乡进士也就相对减少。现将这七人,分志于下:
  甘   泉  宣风人,洪武十七年(1384)中举人,第二年(1385)中三甲第四十一名进士。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简称《碑录》),甘泉为江西宜春人,而萍乡各旧志都以萍乡人收载。天一阁藏的正德袁州府志也说是萍乡人,该志是这样记载的:“甘泉,丁显榜进士(丁显是该科状元,故称丁显榜——笔者)授监察御史,卒于伍,萍乡人。”
  黄仲声 洪武二十四年(1391)中三甲第一名进士,但考萍乡各旧志均无记载。天一阁藏正德袁州府志也没有记载。仅见于《碑录》1541页:  “仲声,江西萍乡,明洪武24/3/1”查该科第一甲取三名;第二甲取十二名;第三甲取一十六名。共取三十一名,是明清科考中取录人员最少的一次。
  注:明清均以举人(乡试考中了的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    
  张文昭  崇贤里(今麻山乡)人户籍在山东平山卫,天顺三年(1459)中举人,天顺八年(1464)中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进士,官佥都御史(明代都察院置左、右佥都御史,略次于左、右副都御史,为正四品)。
  文   明  仙居里(今荷尧乡)人,锦衣卫旗籍。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第二甲第八名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国务大臣。正二品)。   
  周  鉴  何年中举,无可查考,《昭萍志略》注云:“查乡”举无鉴名,恐系遗落”。《碑录》为军籍中的陕西平凉府仪卫司,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简断芳  字庆源,北隅(今城北)人,年幼时即才智出众,十三岁应童子试,知县杨自治大加称赞,说他是昆山片玉。隆庆元年(1587)举人,万历五年(1577)中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进士。历任云南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为官清廉,所到之处,无不称赞,后以老告归。著有《学葛堂集》十卷,吉水邹元标为他作了序。
  吴三益  字受元,名教里(今芦溪地区)人,万历七年(1579)中举,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第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进士。历任大理评事(正七品),右寺正(正六品),邵武徽州知府(从四品)。晚年退居林下参与府志的撰修工作。
  据统计清代自乾隆十年(1745)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一百六十年间萍乡共有文武进士三十五人(其中武进士七人),兹录于后:
  邓锡礼 字愚若又字悔庵,钦风乡(今东桥沿塘)人,乾隆十年(1745)中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官吏部主事。后为河南开归道转驿盐粮道,因修河渠抚饥民,政声大著。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升任四川按察使(为省总督、巡抚的属官,正三品)。由于在盐粮道台任内,因盐务有误,于第二年四月初二日(1761年5月6日)去职,并被议下狱。他儿子观灏跋涉数千里到京赎罪,得以放归。观灏被称为孝子,刘风诰曾撰《邓孝子
传》,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邓锡礼后主讲于河南宛南书院至卒。著有《周易传义合纂》、《悔庵文稿》、《白贲堂诗集》。
  颜培天  字念纯,一字庶轩,归圣乡(今荷尧乡)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十五岁中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注),散馆后授户部主事。历任阶州(今甘肃武都县)直隶州(直属于省的州)知州,两任巩昌知府(从四品)。嘉庆二年(1797)任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七省坐粮厅被劾。经皇帝亲自审问,得释仍为员外郎。颜监粮时曾有人送银千两谋求一职,颜不允,说:我只能用那些廉洁而又有本领的人做事。我虽没有得到钱财,但能得到夜晚的稳睡。嘉庆六年(1801)任河南乡试正考官、补福建道监察御史(从五品),以母老,乞归奉养,不幸病死于归途中。
  刘凤诰  (1761—l830)字丞牧,号金门,市北石观前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1790)乾隆八旬万寿,诰呈进颂册,乾隆皇帝召见于乾清门,传旨奖励,有“江西大器”之语。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优等,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正三品)、内阁学士(从二品)、兵部右侍郎(正二品)、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均正二品)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出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
  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因《高宗(即乾隆皇帝)实录圣训》告成,赏加太子少保衔。嘉庆十四年(1809)代办监临(乡试监考官),因有沈徐二生作弊,没有察觉,被议谪戍黑龙江。嘉庆十八年(1813)才被释回籍。回来后曾集杜甫诗句成一对联说:
  “三年奔走空皮骨,
  万古云霄一羽毛。”
  嘉庆二十三年(1818)6月特旨起用编修,因眼病请假南归,就养于幼子元喜任所——扬州。道光十年(1830)正月病死,归葬南昌。
  遗著有:《存海斋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江西经籍志补》四卷、续成《五代史记注》七十四卷。金门先生善作楹联,语多奇警云。其作散见于梁章钜《楹联丛话》等书。
  注:清制,翰林院设庶常馆,选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庶吉士,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并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肖光浩  (1761—1827)字志宏,一字义卿,遵化乡(今彭高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三甲第三十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陕甘知州。因“堵御高马等贼”有功,赏戴蓝翎,内升户部员外郎兼监督宝泉局八旗现审处,后出任河北广平知府,病死于任所。著有《学庸意读》、《知言山房文稿•初集。》
  胡增瑞  字五云又字典斋,自号学迂子,安乐乡(今金山乡)人。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三岁获乡试第一名(解元)(注),道光十二年(1832)三十岁时中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军机文书),为人自幼聪明,力学健谈,每至深夜不倦,是以身力早衰,道光十八年(1838)闻母丧归里,因哀恸过甚,途次姑苏即以病卒,年仅三十九岁。
  注:清代江西共举行乡试105次,萍乡得解元四名,胡为其一,余三人为欧阳炳章、文景清、李炳春。  
  喻增高  字凤冈,遵化乡(今福田乡)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七年(1837)大考翰詹,道光帝嘉其才,拔为一等二名,并予召见,提升为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注①),充日讲起居注宫,道光十七年(1837)曾任湖南省乡试正考官。可惜年未四十即以病死,著有《澹香斋遗稿》十卷六册行世。
  敖星煌  字乾垣,廷宣乡(今宣风镇)人。道光十六年(1836)中二甲第三十三名迸士,即用知县,仕至河间府(属今河北省)同知(正五品)加运同衔(从四品),候选员外交郎。
  彭涵霖  原名涵淋字养田,钦风乡(今排上乡)人,l837年(30岁)中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十四岁中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不久提升为福建道监察御史(从五品),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咸丰元年(1851)先后任山西、湖北两省乡试副主考。为人光明磊落,留心经济,当时名公巨绅都认为必将成为大器,谁知主考湖北后未几即病死。著有《朴学斋稿》。
  王景淳  后改名景澄,字清如,长丰乡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国史。道光二十六年(184 6)6月,简任浙江乡副主考,正主考周祖培因要查办吴门事件,要景澄回京复命,皇上亲问情况,一一奏答,深受赞赏,由是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咸丰四年(1854)调为京城地方宫,第二年调都察院为吏科给事中(正五品),这类官有建言及进谏的责任。景澄在职十多年,谈必有关国家大政,从不及人私隐,人称为长者,不久京察(注②)获一等,被升为温州知府(从四品),到任即裁减田赋丁银,实行粮米折征,以减轻人民负担。
  温州近海,常有海盗出没,所属瑞安、平阳两县土匪也蠢蠢欲动,景澄设法密捕,郡境得以无事。不久太平军入浙,括苍山一带全陷,温州垂危,景澄一面亲自登城拒守,一面遣人抄小路到杭州吁请援军里应外合才得解围,御守有功,提升道员(正四品)赏孔雀翎。不久母丧,地方绅民吁请奉旨留办,事毕扶柩回萍,但葬事刚了,杭州失守,全浙沦没,巡抚左宗棠率师南下,由三衢进兵“收复”杭州,飞函要景澄在籍帮助办理军粮,景澄竭力办理,并到各府县劝募捐输,不但接济了浙江大营,还保证了楚南(今湖南境)的军需。浙江肃清后,景澄于同治三年(1864)回浙,得叙前功加三品衔。兵戈乱后地方元气未复,景澄率僚属兴利除弊不敢稍息,其后历任金衢严道、杭嘉湖道,两浙运使等官,加二品顶戴。由于他守正不阿,是以与大员不合,终不得重任。后因查勘塘工,风潮险恶,受惊致疾,病死于任所,年71岁。李鸿章闻景澄已殁,为他作传,有“未为知我者,一推毂(即推荐)惭愧滋甚”之语,但景澄在与李书扎往来中从未稍露怨尤之情。

  注:①詹事府掌管皇后和太子的家事,下设左右春坊及司经局等,事实上只用备翰林官的升迁,并无实职,光绪二中四年(1898)后废。任用官有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左春坊左庶子,右春坊右庶子等。
  肖玉铨  原名若锋,字庚笙,荷尧乡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第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咸丰年间回萍迎接父母去京奉养,恰值太平军起义,交通阻塞,不能进,只好呆在家里。不久父母病死,他也就不想再去做官了,在家里以教育子弟为乐,他的科场文章写得不错,经他指点的也无不如意,因此他的弟弟和几个儿子也都先后中选:
  弟弟玉铭,成丰二年(1852)优贡,官靖安县教谕;
  子立群,成丰十一年(1861)拔贡,玉牒馆誊录,议叙加盐大史分发广东;
  子立翰,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为八旗官学汉族教习;
  子立圭,光绪十七年(1891)副贡,选授内阁中书;
  子立炎,光绪二十年(1894)中二甲进士(详后),至有萍乡父子翰林的美誉。由是地方官吏更为敬重,但他从不为私事去衙门里打交道,却为地方做了一些好事,如湘东附近黄花渡的浮桥,就是他奉父命倡首修建的。他劝募了五百多担田租作为维护这桥的善后经费,为了便利管理,在桥旁还设了一个桥局。
  玉铨虽然没有出去做官,还是以候选知府的头衔终老于家,享年70余岁。著有《禀宿堂制艺试贴》、《试草汇刊》行世。
  贺澍恩  原名兴霖字雨峰,青山乡人。道光二十年(1840)会试挑国史馆誊录。咸丰二年(1852)中第二甲第五十七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国史馆咨送实录馆补协修兼纂修。成丰帝召对二次,实录告成,恩赏红绸、袍褂、库钱。成丰三年(1853)散馆,外调选任山西稷山知县、同僚深表惋惜,但澍恩却泰然处之。历任太原、曲沃等县知县。同治九年(1870)升授永宁州知州,不久又调浑源州、朔州等州州官。曾七任乡试同考官。澍恩为官数十年,一贯仁廉宽厚,老幼都呼为贺青天。在离开永宁时,该州士民为设长生禄位附祀于清端公祠。光绪十年(1884)冬辞官回籍,虽然清风两袖,还是安然如常,年七十九岁卒。著有《知不足斋集》但未付梓刊行,致无流传。
  注:②清代每三年考核京官一次。按一定标准考核后,分别奖惩。
  蔡振玉  字韵泉,安乐乡(今金山乡)人。咸丰十年(1860)中三甲第八十五名进士。即用为知县,分发直隶任邱县知县,补授新乐知县。这时曾国藩为直隶总督,颇为赞赏说:此人将来不徒以文见长也。这次振玉以下属晋谒上司,两人一见如故。但不久曾死。振玉叹曰:“恨见曾候已晚,余志不得遂矣。”于是也就无志于宦途了,但他在职之日,还是以革除官场积弊为己任,也就因此而触怒了知府,知府借故罢去了振玉的官,这时是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起先没有发觉这事,后来才知道振玉受屈的事,深自后悔,于是有人劝振玉去向李表白一下!以图后进,振玉没有去,李也知道振玉不可屈就,但觉振玉很穷,心中有所不忍,于是即聘振玉为广平清晖书院的山长,振玉衡文课士还是一秉至公,这就引起了某些地方权势的不满,振玉知道后,即上书李鸿章请求辞职,虽然旅费都难筹措,他还是回到了萍乡。
  他回萍后,浏阳、宜春、万载等地书院,争相聘请。振玉晚年对地方尤为关心,曾自费往返于省、府为民请命,群众受益不浅。年七十四岁病死于乡,著有《补过斋课草》四卷。
  黄绍薪  字梓翘,安乐乡(今金山乡)人。咸丰元年(1851)中举,报捐为主事,抽签分往山东司行走,充任顺天(今北京地区),乡试弥封官(为将考试卷面折迭封藏考生姓名的官员)。同治二年(1863)中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甘肃正宁县知县,并任为甘肃乡试同考官,因随大学士左宗棠督师出关有功,保升直隶州知州(正五品)。为人勤劳谨慎,能承父志,廉洁奉公,他在正宁时该县正受兵乱之苦,绍薪轸念民生艰难力图抚字,在他的努力下,县里百废俱兴。解任时,士民感泣,焚香顶礼,道为之塞。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任所。左宗棠亲临哭奠,并派员协助料理丧事,奏请恤金护柩归里。
  张明毅  字迪卿,小西区排上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中二甲第八十二名进士。部选四川乐山县知县、綦江县知县,升补眉州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加二品顶戴侯补道。
  明毅治眉州最久,不但教民蚕桑,尤其喜欢搞水利。乐山湖溪地方,曾筑堤堰蓄水灌田,年久失修,明毅测量山岭地势,凿山开石成沟约十里,以缓水势,中间左右分沟灌注农田,这年果然得到大丰收,群众将堰取名为“张公堰”以为纪念。眉州地方山多且险,农民都以堰水为命,筑堰七十多处,都为府衙管理,最有名的为通济的鸿化,每年要花很多钱委托下属治理,上面很少过问。明毅则驾小船四出巡视,群众告状的也在船中审理,他曾有诗说:“但求民隐无留滞,一叶扁舟即讼庭”。州南思濛乡有芙蓉、湖溪二座陂,导源丹陵迂折八九十里入大江,春夏水涨伤禾稼,秋冬浅涸舟楫不通,明毅筹集资金,进行疏导,建筑闸门,适时启闭,农商都便。
  光绪末年,川中不安靖,恐将大乱,明毅乃以病请假归,八年后病逝于里,所作诗文现均散失无存了。
  欧炳琳  号瑞五,大西区冷潭湾人,清光绪二年(1876)中三甲第六十五名进士,即用知县分发陕西,曾两次任省权榷局(即税局)事,一次任乡试受卷官,其后历任商南、靖边、甘泉、褒城、城固、三原、岐山七县知县,所到之处,成绩显著,自奉廉洁,布衣蔬食,有田舍风。光绪二十六年(1900)辞官归田,光绪二十八年(1902)萍乡鳌洲书院停办,另在小西门外的泰和庵设立“萍乡学堂”,欧任副监督(正监督由知县兼)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止。光绪三十三年(1907)病死,年七十有五。
  陈增玉  字吕温,小西区茅园人,清光绪九年(1883)中三甲第六名进士,工部主事截取知县,分发广西,署理灌阳县知县,补授隆安县知县加同知衔,后病死于任所。
  樊学贤  又名恭佩,字宝玱,南区人。清光绪九年(1883)中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进士。即用知县分发奉天,光绪十二年(1886)调通化。第二年(1878)补宽甸知县,还没到任又调承德、铁岭、锦县等县知县,因捕盗有功,保升直隶州同知,赏戴花翎,将军裕禄奏请以知府用。
  承德为京都属县,权势人物较多,事情比较难办,但恭佩一秉至公,不为权势所压倒。如有某同知曾卖了一庄田,后自己得志为官,又想收回,于是上告买主,已经八、九年还未了结。恭佩上任才三天,这同知又连续进了三次状纸立案,连过去的状纸堆起来有一尺厚了。恭佩接状后,立即定期审讯,但临期这同知仗势不到,恭佩即命他儿子具结完案,他儿子却要等他父亲,恭佩说:你父亲来也是一样,这里距上司衙门不过数十步,远的也不过百余步,如果冤枉了,可以去上诉嘛。同知父子无可奈何,从此不再上诉了,这九年悬案也就一朝了结。
  光绪十五年(1889)再调宽甸,才四个月,母亲病故,回乡守孝,后又调承德,不久改任铁岭。四十三岁病死锦县任上,著有《蒉进山房诗稿》。
  柳思诚  字省吾,北区佛岭人,清光绪九年(1883)中三甲第一百七十六名进士。选授湖南会同知县,到任即行清理积案,剿捕盗匪,严保甲、建义仓、修书院,工余暇日巡行乡里,了解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清理积案中有这么一回事:有一姓吴的人,他的二个小孩被人害死,前任以为是吴的邻居害的,于是判邻居之罪。但邻居不服,致成悬案。思诚通过审讯,了解到吴有一女婿为邻省贵州的天柱县苗寨人,恨吴将女儿留家不肯她去天柱,发誓与吴断绝关系,思诚认为小孩被害可能与他有关,于是设法将吴的女婿诱来,经过审讯,果然是他谋害的,供认不讳,案情大白,前任佩服不已。该年冬,母死回家守孝,百姓焚香顶礼,哭送者达数千人。孝满后选任山东安邱县知县,治事如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东开始修铁路,民间闲言纷纷,颇多阻挠,思诚亲自出马勘查界线,坟田屋宇,能避让的尽量避让,不能避让的,以重价征购,民议始息。不久逢王庄又发生了人命事故。因铁路工匠陈元乾等为修桥事被逢王庄人捆绑起来,桥梁工程师德国人毫斯耐却去把他们放走了,逢王庄人当即哗闹追赶,毫斯耐竟开枪射击,周天禄、周秃子、周双均三人当场打死,还重伤了几人。驻青岛的德国领事说成是毫斯耐情急自卫,拟监禁两星期,并逼庄长周本因、周凤亭具结了事。死者亲属不服,到县衙告状,思诚与省衙同赴青岛向德领事严正交涉。德国领事认为案子已了结,不能翻案。思诚据理力争,说明当日虽迫于形势已作处理,但死者亲属并未画押承认,所以无效。思诚还列举同治年间美国人麦介、英国人阜尔哲都为杀人判处绞刑。现在毫斯耐情节较重,应当加等问罪,领事无话可说,转请铁路总办锡乐巴理论,锡也认为毫斯耐无大罪,思诚据理剖析,并写信给德法教士尉礼贤,请他公平调处,结果改判监禁五个月,罚京钱五千串抚恤死者亲属,尉礼贤后来对人说:柳某与锡乐巴诘难,情理法靡一不周,可谓信于民而忠于国,得邦交之正矣。某公对柳虽有不满,但也找不到思诚的缺点,最后还是以其年老不胜繁剧之事,开缺另补。思诚浩然归里,虽招之也不再出了,优游林下六年才死,年七十岁。
  (以上三人均为光绪九年进士,是萍乡历史上所仅见的一科三进士。)   
  喻兆蕃  字庶三,北区清溪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与祖父喻增高被誉为“公孙翰林”。散馆后,签分工部都水司,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保奏,光绪帝亲批交军机处登记,候缺选用。旋经陈奏准留湖南办理矿务。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捐知府分发浙江,光绪二十九年(1903)奏补宁波知府,由于修建钱塘江海塘工程和漕运有功,先后奏请以道员在任候补,加盐运使衔二品顶戴,光绪三十三年(1907)护理浙江布政使。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母死离浙回萍乡,浙民为他树碑留念,镇海进士刘崇照写了《喻观察去思碑记》叙喻在浙江的大政有:一、推行新政,大办教育。办新学堂,这是闻所未闻的事,于是遭到了士民的刁难反对,兆蕃还是任怨任劳,不为所动,设师范传习所培育师资,改月湖书院为师范学堂、孝廉堂为政法学校,不到一年设施大备,为了进一步普及小学教育,大力提倡公私办学计有三百余所。二、订立乡约。这样便:“悍者以惧,弱者以有所恃而不恐”(摘自《喻观察去思碑记》语)。三、撤厘卡。厘卡为战时开辟利源起了一定作用,但其后则成为那些凶暴贪吏发财的好地方,特别是镇海倪家堰的税卡,更为人民所痛恨,过去曾多次请求当局予以裁撤,却一直没有实行,喻一接布政使任,就毅然撤除,大便群众,深得民心。   
  喻在萍守孝期间,曾于1909年出面与安矿交涉,议定安矿每年以八千两银补助萍乡中学,为萍乡中学奠定了经费基础。是年又被选为劝学所总理兼萍乡教育会会长。1911年病逝于乡。著有《人理集》(未成书)、《问津录》、《温故录》、《既雨轩诗钞、文钞》若干卷。但惜现已无传。   
  李柏龄  字寿山,城区人。自幼丧父,事母至孝。光绪二年(1876)考取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大挑抽签分发湖北为知县,同年又考取三甲第一百〇三名进士。即用知县,抽签分发陕西,以母老,请求改近,于是改分湖南。到省后即迎母奉养,第二年母亲病死,归葬萍乡,孝满后,仍改捐湖南。起先是担任历届乡试的内、外帘官(注),后委新化县的雷市守卡收税,过去这里守卡还另有地方绅士监制,弊端百出,柏龄不怕得罪巨室大户,建议裁汰。光绪二十三年(1897)补授兴宁县知县。他本着自己的血性,不随俗,不苟且,以廉洁、勤奋自守,打算振作政治风气,他认为要改变地方面貌,首先要搞好教育,大力提倡募捐兴学。亲自作序立册,县中人士一致称颂。
  有一疑案,柏龄想予以平反,因为事涉人命,他审理偏激,被人告发,拟给降职处分。上司通过调查,证明并没有受贿徇情等事,是为仁者之过,奏准免予议处。自是柏龄解职携眷回籍,两袖清风,过着恬静的隐居生活,以著述自娱,间或任教讲学,所作诗文稿,均已散失无存。光绪二十九年(1903)病死,年五十四岁,
  文廷式  字道希号芸阁、纯常子,城区花庙前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职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为赞助光绪帝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政变发生,东走日本。能诗词。词学苏、辛,也有慨叹时政之作。著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钱仲联教授说:“文芸阁先生,晚清重要之政治家、学者、诗人,又词家之巨匠也。”(见《文廷式年谱》后记)。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与陈三立同舟抵南京到上海与陈子言游张园,五月恩谕下,有人倡议起用先生。在沪留连月余,以病归萍乡,八月二十四日病逝于萍乡。
  注:阅卷诸官名内帘;在外提调监试,弥封收掌等官,名外帘官。
  李  豫  字筱垣,一字元奋,北区周江边人,为李有棻长子。幼时读书专攻经术古文词,不愿学那些应付考试的制艺,所以三十多岁了,连初级的入学考试都不得过关,只好随父在武昌任所读书,兼习经济学,郁郁不得志。某庶常来鄂见豫,书法攻北魏,于是请豫代笔应酬。豫受此刺激更感不快,于是决心与弟丰同归乡里,筑室建楼,收藏书籍,兄弟讲读。李丰专攻春秋公羊,李豫则致力毛诗,攻读之余才稍事制艺。光绪十七年(1891)李豫得中举人,第二年(1892)中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加四品衔赏戴花翎。李豫性恬静寡欲,不喜欢在仕途攀登,他父亲的故旧门生来京晋谒,都谢绝。官居显要的座师也一年到头没有一次走往。相国徐陠想引进他到南书房行走,以便将来提拔,李豫也婉言拒绝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继母丧,冒着风雪绕道奔回;已是骨瘦如柴。第二年(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豫闻此国难,单骑走北京,中途听说舆驾西奔了,涕泣不止,刚好李鸿章入京议和,豫上书陈述议和条款,李鸿章采纳写入和约,他对父亲有棻奉天子命驻江练团,防御东南,也曾提出独到见解,但是天不永年,才四十二岁,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病死京师官邸。
  文缉熙  字味琴,城区花庙前人。自幼家贫,刻苦力学。光绪十八年(1892)中三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即用知县,分发安徽,担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又任该处同考官,加同知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授霍邱县知县,旋调署盱眙县知县,在上任途中病死,年四十八岁。
  肖立炎 字谨瑕,与父玉铨同为翰林,成为萍乡士林的美谈。光绪二十年(1894)中二甲第一百名进士。抽签分刑部,未几以知州分发广西泉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永安州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光绪三十一年(1905)请假回乡省亲,恰值朝廷变法,萍乡育才堂改书院为学堂,需要很多钱,县里原有学租等不敷支出,立炎与知县及士绅商议力争多筹经费,要求安矿捐助,并奉省令筹集租谷达二千石创立惠怀堂,造福地方后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省委派广西全省政事处银钱所总办,接着又委为北流统税督办兼理盐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委为浔州统税
督办,宣统元年(1909)交卸。宣统二年(1910)进京引见,奉旨以知府遇缺补用,贵州巡抚庞鸿书奏准调往贵州,宣统三年(1911)派委曹家溪统税督办,但未到差,即值辛亥革命爆发,请假归家,民国五年(1916)母丧,以哀伤过甚,不到一月去世,年五十岁。著有《棣萼草堂杂志》(未刊行)。
  彭树华 字藻才,北区添禄塘(今泉塘下)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二甲第十八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当年(乙未)正值萍乡大旱,赤地百里,哀鸿遍野。刚考上进士的藻才,毅然握管上书张之洞,张为所动,立发库金十万赈济。易宗夔在《新世说》中曾有如下记载说:“彭藻才诗词富丽,尤工骈体文,光绪乙未入词林,时值萍乡苦旱,斗米千钱。公以书致张香涛(即张之洞),才藻横溢,情词复极沉痛,中有‘霁云断指,包胥顿首’之句。张立发库金十万赈恤之。乡人至今诵其德勿衰”。是年又值丁忧(旧时父、母死为丁忧),不二年未及散馆,即病死。
  张德渊 字筠持,张明毅的第四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三甲第九十三名进士,历任广西大平、梧州等府知府,补授泗州府知府,龙州边道。
  广西地处边陲,风气闭塞,任事官员大都轻率,但求应付。德渊到任,多所建树,兴革利弊,都很中肯,深受上司赞许,即委为大平知府。大平多土司(注),每到承袭时,汉族官吏从来都向土司索取财物,而土司则索取于民,这样习以为常,并不为怪。德渊感慨地说,这也是我们的百姓嘛,本很困苦,怎能再加负担呢?!于是令土司承袭的都来参加考试,不要花费一文钱,清除了这一积弊。
  大平地处偏僻,没有地方工商业,利权外流,更加贫苦,德渊即行倡办土厂、土货、请工业教员、设讲习所,教染织造纸。其余蚕桑森林等事业,凡是有利民生的,他都积极举办,不遗余力。巡抚张鸣岐认为是奇才,委以三权,召为龙州边道。龙州与法属安南(今越南)接壤,交涉频繁,动关国家声誉,不能不特别谨慎。(法属安南)首先是损毁界碑,另指他碑代替,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德渊认为这是国界所关,坚决不允,法人则籍势力争,纠缠不已,德渊始终拒绝,并于故址重建新碑,绘图留证,尺寸不差,法人不得不敬而畏之。
  德渊在任梧州知府时,看到群众被拐卖去南洋做苦工的每年不下二、三百人,而这些人常常不是被虐待死于异域,就是被卖为奴隶。德渊深为痛恨,于是在边防要道设立查验所,进行检查,拐卖之风始绝。
  辛亥革命武昌发难,巡抚电召返省,德渊知大事已去,遂匆促登船离开梧州,但在船上就发了病。不久桂林宣告独立,德渊强支病体,晓谕百姓不要惊慌,不几天他就病死了,年才四十。他有自挽对联说:
  “庸医杀人,庸臣误国;思亲万里,思君九重。”
  叶先圻 城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中二甲第二十六名进士(按本科正值慈禧太后七十生日故改正科为恩科,同时本科也是我国封建科考的最后一科,故叶是萍乡最后一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留学日本,授编修加侍讲衔。
  贺光燮  东区古江人,光绪十一年(1885)钦赐副榜(副贡)。光绪二十年(1894)钦赐举人,乙未(1895)会试,钦赐翰林院检讨衔。(据清史稿,乾隆以来,凡年七十以上会试落第者,予司业、编检、学正等衔,乡试年老诸生赐举副榜)。
  据清史稿载:武科清朝顺治初年就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如同文科,乡试以十月,直隶奉天于顺天府,各省于布政司,中式者曰武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的为武进士。考试分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内三场为:策二(首题为论语、孟子,次题孙子、吴子、司马法),问论一篇。取录名次和文科相同,如状元、榜眼、探花等。   
  一甲进士或副授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二等及蓝翎侍卫、营卫、守备。七名武进士如下:
  蓝炳暄 观化乡(今麻山乡)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武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殿试中进士,授蓝翎侍卫,官直隶丰润都司(为正四品武官)。
  注:元、明、清时,分封境内各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
  童星魁  字宿海,大安乡人,道光十四年(1834)中武举,后与蓝炳暄同榜中进士,历任泰宁(今山东境内)营都司、阜和协镇(即副将为从二品武官)、四川重庆府参将、南河御香大臣等职,他在四川二十三年,治军纪律严明,能与士兵同甘苦。同治九年(1870)他儿子沛霖得授知县,第二年春即偕原配李夫人退休归里,六十七岁病死。
  钟声廷  宣乡(今宣风镇)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武进士,以营守备用,分发湖北督标中营。咸丰三年(1853)湖广总督吴文洛出兵黄州派为左翼长。咸丰四年(1854)正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占武昌,钟声在守城巷战中阵亡。成丰八年(1858)奉旨加都司衔给抚恤。
  张秉星 大安乡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授卫守备职。
  梁宝田  大安乡人,成丰元年(1851)中解元(乡试第一名),第二年(1852)中进士,卫守备,官江南浦江都司。
  李声扬  字梅圃,丹江人,光绪五年(1879)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钦点守备,分发江西候补,光绪十年(1884)随刚字营到台湾征法,回省以军功保升都司,光绪十九年(1893)补南安(今江西大余一带)营守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省管带(统管一营的长官)威武前营,嗣因省亲卸职回籍,到三十一年(1905)驻守东平(今出东境内)火药局,五十三岁死于任所。
  徐家玉  萍东万家冲人,光绪五年(1879)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钦点守备,分发安徽为守备标,历任千总,督带马队、华阳炮船。
  贺梦逵  字云间,大安乡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举人,大挑(注)知县分发山东,历任日照、蓝山等县知县,德州知州(从五品官)、曹州同知(正五品官)。
  梦逵从政,办事明敏果决,公余之暇常常深入乡里市街,与父老子弟接谈,喜劝人孝弟,勉为善良,民风得以渐变。
  日照地方近海,设有关卡征收货物入境税,税务人员按例抽送税银作为县署津贴,梦逵从不收受。绅民商议说,贺公清苦,他日去任必难自存,非将此银存下不可。于是暗自存储。梦逵卸任时,群众将此款汇总送去,经过苦心劝说,梦逵才收下一半,余款移作县里加强海防之用。
  梦逵还精于医学,来署求诊者,日达数十起,贫苦的他还送给药费,士民依如父母。
  梦逵去任的第二年,以父死守孝在家,从此在家奉养老母未再出去了。母死后,他在墓边建盖茅屋、设纸帐,带一公鸡相随,朝夕哭泣,哀感之思,写成诗篇,后人清检他的遗稿,才发现《念屺堂诗》一帙,并为他刊版印行,还著有《周易微言》、《四书直解》等稿,但都早已散失。终年九十余岁。
  张堉春  字嗣昌,安乐乡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曾任广西平乐、贺县、博白、苍梧等县知县,钱中丞称为粤右治行第一,后以多次破获大盗有功升任广东廉州、韶州等府知府,雷琼道员,在雷琼三年积劳成疾,乞假休养,终病死于雷琼,年七十四岁。
  堉春少年丧父,事母至孝,对两个弟弟尤为笃爱。曾为廉州、琼州修撰过志书,并著有《行恕堂遗稿》。
  易树年  字寿山,廷宣乡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原选赣州府训导,以丁祖母忧,改授乐安教谕,截取(清制,凡举人于考中后经过三科,由本省督抚洽咨赴吏部候选,称为截取。)知县。
  乐安地方偏僻,风气未开,读书应考的人很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易树年首先倡建尚义堂以培育士子,又集资万两以补助乡试、会试费用,鼓励人们读书应考,自是乐安应考中取的人士接踵而至,邑人深感其德。
  不久,继母死又回家守孝。从此以著书自娱,到老不倦,终年七十六岁。著有《双润轩诗草》、《味根堂诗文》行世,《杂著纪闻》一书稿未印行。
  注:清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名为大挑。六年举行一次。
  文  晟 字叔来是文廷式的祖父,城区花庙前人,嘉庆二十四年(公元l819年)中举人,以大挑一等分发广东,历任东安、清远、连平、海阳等州县官,成丰三年(1853)以广东第一清官特授蕙州知府,咸丰九年(1859)守城牺牲,其妾、婢女、家丁等二十余人都不屈死难。谥壮烈公。广西总督黄宗汉在《文壮烈公请恤典疏》中说:“文晟仕粤三十余年,官声素好,前任嘉应州时,深惬民隐,歌诵至今。”“请旨……并于该州城内建立专祠将同时遇害该守之妾傅氏、何氏、侯氏及仆周顺、余盛等,婢女秋葵等一并附祀”。同治五年(1866)江西总督刘坤一又奏准在萍乡建立专祠。生平著有《宜亭诗草》二卷、《系言摘存》、《经解》还辑有《医书六种》。该书在嘉应守战中,已随人亡而版毁了,今所见者为其子星瑞重校出版的。
  黄达璋  字奉峨,安乐乡人,与文晟同科中举,大挑一等分发陕西同官县任知县。为陕西的名宦,死后陕西巡抚魏光焘奏请入名宦祠祀奉。
同官县中有一煤窖,进去挖煤的人,没有哪个能活着出来的,为害很大。达璋到任后立即严令封禁。但这就损害了某富豪的利益。于是富家送去重金想买通达璋准其复开。达璋毫不为动,拒不受礼。富家乃通过关系向上控诉,结果上司下文同意开禁。达璋见文不但不执行,反而更坚决,他说:“吾官可弃,咎可任,窖终不可开。”富家无法,只好不开了事。
  达璋后因督修城堤,积劳成疾而病死,年仅四十八岁。
  刘元恩 凤诰子,字英仲,遵化乡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选充国史馆校录,议叙知县,初授安徽霍山,后改山东历任蒙阴、夏津、冠县等县知县。在冠县时间较长。
  冠县,是个多沙的盐碱地带,农业不发达,盗贼时起。元恩首先向上司反映情况请求减免赋税以利农业。接着是招募乡勇数百人,亲自带领操练,搜捕匪盗,地方渐次得以安静。他还大力惩治豪强污吏、赈济贫穷、兴办义学,凡有益地方的事,无不尽力以赴,终以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他对家乡族人,也很关心。在去山东时就将所管田山尽数捐给宗祠,立为义庄,以为族人谋福利。他儿于刘咸后为淮扬兵备道加布政使衔,护理漕运总督。
  李熙瓒 字璞内,新康乡人(今宣风京口),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大挑知县,签分直隶西宁县(今青海省西宁市)但以亲老来去赴任,待亲终养后始于成丰元年(1851)捧檄到省,恰值热河缺人,李即应命去热河,任滦平(今河北省北部)知县,五年后补授西宁知县。他在西宁抚慰百姓,劝桑麻,息讼争,选拔优秀人员教以诗书,他在县十余年,只有一个人坐过牢,监狱几乎是空的。
  有一个和他一起的陈县令,因事被议,贬送张家口军台。李深表同情,每年寄钱接济他,后陈病死于张家口,李又着人为其料理丧事,并撰文祭奠,还特请许某护柩归葬广东,在京的广东人士,无不极口称誉。不久李也病死于官。
  文星瑞 榜名星见,字树臣、号奎垣。道光二十四年(1844)捐分福建候补同知,赏戴花翎,因剿“匪”有功,留广东帮办军务。咸丰九年(1859),他父亲文晟在嘉应州守城遇害,星瑞闻耗,忿不欲生,乃率队迎敌,奋勇直前,所向披靡,毙敌数千,缴获无算,连克大埔、嘉应、兴宁、连平等城。总督黄宗汉奏请奖叙得保免补同知,以知府补用。旋署罗定州(今广东西部罗定县)直隶州知州,保升道员加盐运使衔,署高廉分巡兵备道,后以子廷式贵,晋赠资政大夫(二品),著有《啸剑山房诗稿》行世。
  童有龄 号庆百,大安乡人,成丰元年(1851)举人。同治间随刘长佑帮办军务,以功保升知县,分发甘肃候补,旋授泰安知县改调清水县。因清水与张家川、莲花城两处匪巢相穿错,使清水混乱不安。有龄率领兵民,内固城池,外捕盗贼,冲锋陷阵,斩获甚多。陕甘总督熙麟据情保奏,奉旨以直隶州升用,赏戴花翎,接着甘肃军务提督雷某也为他上奏说,清水县按日解粮雨雪无阻,计运面二百万余万斛(旧时五斗为一斛)之多,从无推诿贻误,且在运输途中多次碰上抢劫,人畜间有伤亡,该县惟知军食为重,不避艰险,亲自督率,往来护粮,山路纷歧,时从贼巢附近经过,屡遇零星马贼,辄与接仗,频涉危殆。各营军粮,得以无缺。且甘省瘠苦之区,办粮困难,童有龄不分地域,辛苦征集,使士、马得资饱腾,剿办不致制肘,实属异常出力,不可多得之员,奏准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尽先补用,并赏加运同衔。嗣因守孝,已请准开缺回籍。但总督熙麟又上奏说:“臣查清水县知县童有龄老成练达,才裕识优,在任有年,适值逆洄幽滋事,于该处城防事宜及团练、供面诸要务,悉能妥协周密,实甘省现办军务不可多得之员,……请令该员童有龄暂缓交卸,系为慎重地方起见。除察明该员丁忧日期照例具题,并檄饬该员仍暂留本任署事,俟经手军务事竣再行交卸回籍守制。”由此可见有龄的才干了。
  注:直隶州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名。略次于府,有属县;除极少数外,无附郭县。因直属于省而不隶属于府,故名。
  赖锡光 字庆轩,大西区人,由军功累保至协镇,赏给巴图鲁①,简放②四川总镇(即总兵正二品)提督军门(为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的尊称),诰授振威将军。
  锡光弱冠从戎,咸丰七年(1857)前直隶总督刘长佑统领楚军支援江西,锡光随之,每次出战,奋勇争先,克复临江、抚州各府、县城,湖南巡抚骆秉章荐以外委(低级武官)补用,赏戴蓝翎,接着又随军进剿闽“匪”,固守南丰、新城等县,边境赖以肃清,保奏以把总(七品)补用。咸丰十年(1860)搜剿广西,克复柳州府、县城,广西巡抚刘坤一保奏免补千总,以守备(正五品)尽先补用,并加都司衔(为正四品)。同治元年(1862)随贵州按察使席宝田截剿“石逆股匪”克复湖北来复等城,湖南巡抚毛鸿宾奏准免补都司,以游击(从三品)尽先补用,赏戴花翎。是年请假回籍完婚,逾月回营。旋随达字营赴援浙江,同治二年(1863)正月,克复金华、兰溪、龙游、阳溪等县及肃清浙东各郡城,闽浙总督左宗棠保奏以副将(从二品)尽先推补。
  锡光自入行伍以来,转战数省,大小数百战,勇冠三军。因而选升四川总兵,遇缺简放加提督衔(从一品)奇成额巴图鲁。卒年四十七岁。   
  李有棠  字芾生,市北周江边人。同治三年(1864)优贡,选授峡江县训导,国子监学正衔。在任只三年即辞官回家养亲,教育子侄,潜心著述。由于教育有方,子侄辈先后登第的有六、七人之多。其弟有棻曾官至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为感其兄,终身师礼相待,有棠去世时,他曾撰挽联说:“学至此,其庶乎!考道论经,匡时论史,躬行实践论文章,著述已千秋,九重天恩旨颁来,回首毕生精力果;兄非他,我师也,居家教孝,出仕教忠,处世为人教廉耻,死亡遽终古,六十载训言犹在,伤心何日泪痕干?”
  因李有棠曾著《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二书,特赏内阁中书,故联中有:“著述已千秋,九重天恩旨颁来,”之语。此外李有棠还著有《怡轩杂著》、《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河洛图考》等书,除《辽、金二史纪事本末》解放后已由中华书局再版传世外,余都失传了。他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十九岁。
  李有棻 字芗垣,是李有棠的二弟。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由知府官至广东高廉钦兵备道(道员带兵备衔,正四品)、陕西按察使(正三品)、布政使(从二品)、护理巡抚,特授江宁布攻使,护理两江总督(正二品),江西铁路大臣等职,赏戴花翎头品顶戴,赠太子少保。他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乘船赴九江督工时,两船相撞,船翻溺死,年六十六岁。著有《卧云草堂文存》、《养闲轩诗钞》都未刊印,还著有《桑麻水利族学》四卷,光绪丁亥(1887)武昌府署刻本(见《贩书偶记》)。
  黎景淑 字汉仙附贡生,淡于名利,无意科场。在哲学研究上,以阳明知行合一说为主。光绪十八年(1892)曾率乡勇会剽“会匪”有功,江西巡抚拟以军功叙奖,景淑坚辞不受。光绪二十九年(1903)遵例报捐知县,签分湖北,到省后分配在仕学院供献局工作,这时张之洞又回任湖广总督,考送候补人员去日本留学,景淑取第一名。到日后入宏文学校肄业,第二年母死回籍守制,宣统二年孝满又回湖北,见当道所为非常不满说:“朝纲不振,贿赂公行,清社其屋乎。”于是浩然归里。是时科举已停,值见萍乡学校未脱书院旧习,于是去省谒见江西巡抚胡,陈述学务进行方法,应该首先整顿小学,再设中学及师范传习所,另外再筹公款选拔优秀人员去外洋留学。胡深表赞同,即饬县照办,萍乡教育才蒸蒸有起色。景淑又与南溪乡父老商议将过去的义学及其他公款统通改作办学经费,设立南溪两等(初,高等)小学校,历办至今,为乡里造福不浅。  
  张赞宸奉命来萍乡开办机矿,收买焦炭,地方煤商多怀疑虑影响收购。景淑乃邀集煤户组织“保合公庄”与张赞宸签订合约,双方遵守,这样不但煤户获利,萍矿工作也得顺利进行。
  过去萍乡上埠产瓷,但产品不佳。景淑邀集同志创设瓷业公司,进行改良,产品质量,急速上升,几与景德镇齐驱。景淑筹商将上珠岭铁矿绘图上报农部批准发照,以防外人觊觎,萍乡煤矿被某公司越界侵占,他曾作为地方矿区代表,严格监视测量划界,某公司方面曾诱以重金,景淑严辞拒绝,并将矿案始末汇齐印刊,向全省公布。
  景淑历任江西省会议员,所提议案,无不秉公以保护地方和国家权利为主。
  死后某报载有“萍矿失一长城”之语。
  注:①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清代用作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名为“勇号”。分两类:一类仅称巴图鲁;一类于其上再加字样。如本文的奇成额巴图鲁等。
  ②简放:清制外官道府以上官,由特旨授职称简放。
  黄承暄  原名缙,字嘉玉,号爱堂。我市雅迹圹人,附贡生,援例报捐知县,分发江苏。   
  光绪甲申(1884)起任江苏东台知县四年。东台濒临运河,常为大水所苦。为防水患,他亲自勘测筹划,率民循蚌涎河筑长堤九十里,束水归海,仅护民田即达六十万亩,邑人名堤为“黄公堤”,以志纪念。
  1892年调荆溪还未上任,上级以上海为交涉重地又将他改派上海,上海自海禁开后,各国租界环列,华洋杂处,租界内设有工部局,规定华人小车(即人力车),不纳月捐领照,不准入界,一次因增加捐税,激怒了华人车夫,啸集数千人,局方即召印捕(租界内均为红巾裹头的印度巡捕)捕治,发生斗殴达一时之久,车夫被伤数百人。于是到县报案,并呈验印捕的马刀和红头巾为证。此时外人亦即调兵鸣炮,进行恫吓,形势紧张。黄承暄闻讯飞马赶到,洋领事盛气凌人,反称车夫藉端生事,责令黄知县缉犯偿命。黄不畏强暴,据理力辩,并出示刀、巾,领事词
穷,才允撤兵。洋兵们见无隙可乘,只好垂头丧气,登轮离去。
  在法租界有一“四明公所”是宁波商人建的。法人垂涎已久,1898年夏,他们向宁波商民强索不遂,于是偷毁界碑,拘捕商人,激起群愤,集众罢市。法人也开炮示威,租界震动。黄闻警赶至,虽然弹飞眉宇,仍然镇定如常。商民们见了,欢声雷动,并大呼,不准伤我们的好官,黄下轿徒步市场,对商民剀切晓谕,众人帖服,于是又去法国领署,折以公理,法领事无词可对,于是公所仍归宁波商民。
  黄承喧在上海七年,成绩昭然,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给予嘉奖,曾两度他调,都为官、民所坚留,仍任上海,一八九九年巡抚奎公奏请破格录用,特旨召见二次,上海人民还特给他命名了一条街道叫“爱堂路”。
  1901年黄被简任四川盐茶道(正四品),四川利源以盐为最,但困难流弊也最大最多,黄承暄公尔忘私,毅然赴任。他到任就调查了三十多个厅、州、县了解到商运厂岸流弊多端,且地处上游,滩多筏险,运道纡阻。他斟酌利弊,体恤商民,仿滇黔官运之法,创办计岸官运,配合招商之法。众商感激,争先应募,即缴押岸银三十五万两,加上滇黔官运局副本银三十万两,使开办经费,不动国库还有多余。这样既方便商民,国家每年也增加不少收入。事闻于上,上深嘉许,特赏头品顶戴,先后两任按察使,一任布政使(从二品),l909年以卓异任满入都引见,至涪州(涪陵县)突患病、即扶病回萍,不久病死,年六十有七岁。
  刘洪辟  原名泳霓,字舜门,号筱和又号廉园老人,彭高乡泉溪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拣选考取知县,分发山西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署理和顺及江西彭泽知县。独力修撰了萍乡清末最后一部县志《昭萍志略》,还著有《学余轩诗稿》、《学余轩文稿》等书传世。(事迹另详本刊第四辑)   
注:贡生是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称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恩贡:凡遇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拔贡:清制,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以外列入备取的,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
  岁贡: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
  优贡: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例贡: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文晟、文星瑞、赖锡光等人的所谓“守城牺牲”、“剃匪有功”、“截剿石逆股匪”……都是指对抗太平天国革命;黎景淑的所谓“会剿会匪”则是镇压萍乡的农民运动。他们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尽力为封建王朝服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