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孟新、李小建
1932年冬,北风怒吼,天气格外寒冷。在安源新街“张隆安大药店”门口,挂起了雪白的挽幛,大厅的桌上放着一块灵牌,上书“张其馨老大人之位”,灵牌后是老大人的遗像。人们进进出出,很是热闹。
这天上午10时左右,丧主张家骧等四兄弟守候在门口,时不时往街口张望,现出紧张而期盼的神情。这时有人喊:“来了!来了!快放爆竹迎接!”执事人赶紧拿出一挂长爆竹来到门外,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震天响,新街的天空烟尘弥漫,敲锣鼓的也格外卖力气,锣鼓敲得一片响,只见在众人簇拥下,一片片“请”声中,一位大员走在最前面。
主人下跪迎接毕,袁州府尹向张家骧介绍:“这位是蒋委员长的特派员毛长官庆祥。”萍乡县尹补充说:“是代表委员长特来吊唁老大人的。”张家骧连忙与来人握手说:“谢谢蒋委员长挂念,谢谢各位长官。”
身怀济世才
蒋介石怎么会挂念安源一家药店的主人呢?原来,这家药店和主人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张隆安药店是安源最早的药店之一,早在清朝末年萍乡煤矿开矿时,张松樵从樟树来到安源,悬壶济世,声名远播,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意好了,他就让子孙读书,其中儿子张其馨考起了秀才,遂教书;满孙张家骧造就最大。
张家骧,字季良,1895年古历9月24日出生于安源。他从小聪明伶俐,在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从萍乡中学毕业后,于1912年到长沙雅礼大学堂读书(雅礼大学堂即后来的湘雅医院)。雅礼大学堂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办学风气清新,敢于议论国是,为正在苦苦探索中国命运的张家骧打开了一扇窗口。张家骧心怀富民强国的理想,一心想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当时,邻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改变,成为亚洲的翘楚,许多热血青年无不以日本为楷模,到日本学习富民强国的办法。在这种炽热感情的趋使下,张家骧毅然来到日本,考入了京都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是日本最优秀的学校,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任该校校长。张家骧深入钻研该教授的经济学大纲,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时获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经过5年刻苦学习,张家骧学成回国,他先后在国内几所有名的大学任教,1926年,时年仅31岁的他便晋升为正教授。
著书立说一举成名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张家骧还积极著书立说。1923年8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他所著的《中华币制史》,该巨著分上下两部,由中国百日维新领袖、著名学者梁启超等9位著名学者作序,梁启超题写书名。该书介绍了从周朝至清代历代的货币、银行兑换券、钱业兑换券、现代货币、现代币制问题、币制行政、金银铜币统计和附录等。河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于数年前曾再版,1974年台湾又一次再版发行。他还出版了《民国钞券史》《钱币与兑换》等著作。
日本《顺天时报》当时评论认为:“张家骧所作《中华币制史》,实为台前之杰作,而于东方经济界有莫大之贡献。”从此,他被誉为研究我国币制通史的奠基人,影响巨大。收藏界对古钱币进行鉴定和收藏,都必须参考这本工具书,因此他的著作被一版再版。
参与解决劫车大案
1923年5月6日,一辆豪华专列经过山东临城附近时,以悍匪孙美瑶为首的土匪,劫持了专列上的200余名乘客,其中有外国乘客39名,包括美国总务司代表、法国公使馆参赞及多名外国记者和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罗马尼亚等外国侨民。这一惊天消息传到北京后,当时的北洋政府吓坏了,一时不好怎么办。而各国公使担心自己国家侨民的性命,一致反对动用武力,催迫时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赶快拿出解决方案来,并限定时日必须将全部被劫持的人救出。
北洋政府无奈,迅速派出官员并找到当地绅士与之接洽。时任北洋政府官员的张家骧也被派去参与此大案的调停处理工作。经过数回合“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所有人质均获释,此事得到圆满解决。
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1927年以后,张家骧在中央政治学校和国立中央大学任教,这两所学校都是民国一流的大学。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政治派别的压力下,蒋介石于1931年冬下野,1932年元月又重新上台。他深感各政治派别的复杂性,手上少了人才,缺乏政治经验,对经济工作不熟悉,于是赶紧拜访了各方面人才,并兼任中央政治学校校长,加快了培养国家各级政府官员的步伐。在这个当口,张家骧的父亲病逝,蒋介石便派员前来吊唁。
教人先教己,是张家骧一贯的作风。他与夫人和谐相处,教子有方,书香传家,子女多有造诣。其长子、原萍乡市政协委员张光寰,在萍乡中学任教导主任兼教语文、历史等课。他的得意门生中杰英是中国著名作家,将出版的三幕话剧剧本《灰色王国的黎明》送给他,称“敬爱的张光寰老师教正。学生中杰英敬赠。82.8.3”。彭荆风也将他在狱中写成、平反后出版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寄给他,题字“光寰兄教正。荆风,1985”。
1949年4月以后,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忙将人材物全部运往台湾,张家骧得到了通知,要做好赴台准备。但他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决定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很快安排了他的工作。一开始,他在长沙市的一所大学教书,后担任长沙市参事室参事。这段时间里,他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还撰写了一些文稿。1957年冬,他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2岁。
来源:萍乡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