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莲花红军医院一分院纪实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832|回复: 1

莲花红军医院一分院纪实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407

帖子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15
发表于 2019-7-1 16: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莲花苏区历来重视卫生工作,1928年6月成立县苏维埃政府以后,即设有1名干部分管文教和卫生工作,整个苏区时期(至1933年止)共发展医疗网点57个,中医人员69人;但是,真正成立红色医院,还是从创办红军医院一分院开始。

     1929年1月29日,国民党派重兵“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从山沟进兵偷袭,使井冈山失守,山上小井红军医院一百多伤员被敌人杀害。此后,红军医院剩余人员撤离井冈山,分散到边区各县开展工作。其中一部分随部队来到莲花县坊楼乡洋桥村。在当地苏区的党政部门协助下,创办了一所医院,名叫“红军医院一分院”。院址设洋桥钱福堂刘铁生家,下设办公室、治疗室、药房3部分。办公室和药房设在钱福堂内;治疗分5个所,一所为院部,相当于门诊部,主要接待从前线下来或来医院看病的伤员,来医院看病的伤员,可以做清创缝合、包扎伤口等急救手术,二、三、四、五所则相当于住院部,分别设在冲头村,下沿江村,桑园村,甘家村。一般内科病人住二所,危重病人住三所,轻伤和三所转出的即将痊愈的伤员住四所;痢疾、伤寒、疟疾等传染病人住五所。共有固定人员30名左右,设院长、政委(或指导员)1名,院长主持日常工作,政委或指导员则负责抓政治思想工作。第一任院长陈志万,又名陈介福,后因捉AB团被杀,由刘丹九接任,不久刘丹九也被捉AB团杀害,由郭清安接任;政委由刘仲池担任,刘是醴陵人,原姓谢,是医院仅有的西医师,由于工作大忙,改由刘丙恒接任政委,’不久刘调走,由花兵才接任,改称指导员,另有副官3人,分管文书、财务、给养工作。
     开始时中医师也只有3名:王灿生和一位称为“大脚先生”的贺某,安福钱山人,因其人一双脚板特大,有一尺来长,行动不便,故名“大脚”。由于当时医院医生较少,人手不够,即在当地招收愿为红军医院服务的地方医药人员到该院工作,如坪里乡竹湖村的周元开,下坊的颜某,升塘的李某等人都曾先后在红军医院工作。西医则只有刘仲池一人。l929年秋,红五军彭德怀同志从部队调来几名医务人员来医院协助工作,其中一位姓曹,是位女医生,另一位小战士丁茂林跟着刘仲池学徒。医院司药有黄苏文、苏勇、黄某等人,后增加吴建臣、刘珍玉等人,看护约有20人,但在打仗伤损过多时,则常在驻地请一些妇女群众担任临时看护。住院部的四个所,一般情况下都保持了有1名医师4名护士。由于当时战争频繁,每次大战以后,伤员涌入,人手不够,则由院长调配,那里忙到那里去,大家也都乐意服从分配,从没有顶牛的。
    红军医院一分院在莲花的时间,主要是从1929年至1932年,由于这段时间莲花苏区有很大发展,医院也就越办越热火,由1929年的31人(包括院长1人,中医师3人,西医1人,司药3人,看护20人,副官3人),发展到1932年的45人(包括院长1人,政委1人,中医6人,西医3人,司药5人,看护25人,副官4人)。
艰苦创业
     在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医院的条件十分困难,一切都靠自己动手,发动群众想办法来解决。
    全院医护人员都没有工资,每人只能领到1角5分钱伙食费。西医师兼政委的刘仲池每天忙得吃不上饭,只能吃点番薯等干粮充饥,待遇也只能和大家一样。经过精打细算,每月能分点伙食尾子改善生活。
    病房没有病床,大家就借来了门板,用板橙支起代替病床;药房没有药柜,就用几个木箱代替,在墙上挂一块白布,白布上缝上若干小袋子,每个小袋装一种药,医院一旦转移,即把白布卷起挑走,这种流动药柜,既省钱又方便。
     医院医疗器械奇缺,只有听诊器、体温表等几种简单的用具,数量又少,根本不能满足战时医疗工作的需要。于是大家动手,开动脑子想办法,自制了一批医疗器械,如用竹做镊子,铁锯改成手术锯,剃头刀改成手术刀等等。1929年秋,“路口大捷”以后,彭德怀同志到一分院慰问伤病员时,发现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药品器械缺少,便在随军医疗队内抽派2名西医并带了一些药品器械到一分院工作。
     红军医院的西药,开始只有纱布和凡士林、酒精,后来增加了一些,但也只限于危急病人使用,其中内服的有阿斯匹林,还有些磺胺类药物等,注射剂有麻醉针、止痛针等,外用的有消炎粉、红汞、碘酒等。但更主要的是中草药,除了挖来的药材以外,还有一些用中草药制成的药水,如山栀子水、黄连水、蒲黄、石粉等,一般情况下,均以中草药代替西药治疗:如以山栀子、黄连煎汁冲洗伤口或浸泡纱布包扎伤口,以蒲公英、野菊花等捣烂外敷,以蒲黄滑石粉止血等。
    医药的药品来源,有4条途径:(1)主要是收购地方药店的药材,苏区政府常鼓励地方药店的老板设法多从外地进货,以保证红军医院用药的需要;(2)红军打仗缴获敌人的药品,如红五军在“路口大捷”中,就缴获了敌人不少药品;(3)就地取材,医务人员上山或发动群众上山采挖野生药材,供医院医疗之需;(4)千方百计通过可靠的人到白区秘密进货买药。
赣西采运处买药
     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从萍乡白区购买药品供红军医院医疗之需,红军医院院长陈介福多次向上级请示开辟一条红色运输线。早在1928年11月,毛泽东便派原在安源工作的袁德生回萍乡建立交通机关,l929年初袁德生即着手筹建赣西采运处。6月,采运处正式成立,由程海存负责联络和转运工作。程海存又名水生,祖籍清江,世居萍乡,与其父在萍乡开了所“春和生”药铺,即以此为据点,苏区并派熊纯恒、熊守恒等同志到药店当伙计,与莲花陈介福取得联系,陈介福派兰家云(又名兰老酉,萍乡五陂下人,其时在莲花洋桥高穹观居住,耕田为生)担任联络和运输工作,兰为人忠诚老实,又熟悉莲花至萍乡的山路。陈介福还找来谢家龙和陈际鹏协助兰家云工作。1929年秋,兰家云在陈介福处带着苏区的指示、经费(金子、银元)和西药等购货单秘密出山,途经朝阳山、老山、龙家坊等崎岖小道,为不引起敌人注意,在萍城近郊他哥哥兰家恩处住下,然后通知程海存到兰家秘密接头,程接到通知和经费后,即设法将采购到的医药送往兰家,转送苏区,赣西采运处这根红线就这样接通了。
     萍乡至莲花相距一百余里,敌人沿途哨卡林立,封锁严密。为使药品安全运到莲花,程海存与兰家云等人想方设法隐避过境,有时扮成乞丐,将药品放在身上,有时扮成挑粪的农民,将药品放在做了夹层的粪桶里,上面装粪便,瞒过敌人的眼睛将药器运送出城;有时用麻袋装药时上面铺一层干椒辣;有一次是利用莲花在萍乡的两位缝衣师傅甘寿珍、甘和尚扮成土豪坐在轿里,将药品放在轿中夹带出城。
     1929年冬采运处开始运药时,由程海存亲自押运,程的妹妹程建华化妆在前面探路,从萍乡南门出城,经南坑过高步岭到莲花,不久由于货物被致人查获,这条路中断了;1930年间采运处改走水路,由萍乡装货,佯作到醴陵,而在桐田上岸走白竺山绕道到源洴,过高步岭,再到莲花。这条路也出过事;1930年冬到1931年秋,程海存决定分两路卸货,一路走宣风、宜春到苏区,一路走水路运至清水江,然后经攸县、茶陵等地到永新。1932年6月,由于挑夫中有人被捕叛变,程海存被敌人逮捕,6月17日在萍乡县城大西门外教场坪,英勇就义。程海存牺牲后,“春和生”店被查抄,赣西采运处也就停止了活动。
军民信得过的医院
     莲花红军医院一分院虽然设备简陋,药品奇缺,但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强,积极关心伤病员,伤病员也积极配合治疗,治愈率很高,受到群众的赞扬。
     1930年女游击队员艾游媛负伤在一分院治疗,她伤势严重,子弹深入肌肉数寸深,创口已经腐烂化脓,每晚流脓盈碗,时时号哭不止,她母亲也认为她不中用了,因此失去信心。医官刘仲池认真负责,除了每日给她清洗伤口、换药之外,还耐心做她俩的思想工作,使她们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当时,没有其他药,除了用纱布清洗伤口之外,就是在伤口上涂些凡士林、碘酒消毒,但在伤员顽强精神的坚持下,伤口竟奇迹般的治好了。艾游媛的丈夫甘露,其时在湘东南特委工作,因病住院,也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红军医院不仅为部队的伤病员服务,而且经常为当地的群众治疗。如现健在的老红军陈春林同志,儿时有次犯胃肠病,肚子痛得厉害,就是在红军医院治好的。还有坊楼乡富冲村的魏某,下肢患病多年,腐烂流脓,后在红军医院截掉病肢,方才恢复健康,活至古稀。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袭扰,红军医院不得不经常变动地址。1930年春红军医院一分院从洋桥迁至闪石乡的渭下村,约一年后又搬至洞背、舍上一带;1932年经路口、良坊、垅上,转至永新县黄江村,与驻扎在沙洲村的红军医院二分院汇合。因此它是湘赣红军医院的前身。

来源:汉治萍数字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14
发表于 2019-7-2 15: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湘赣红军医院的前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