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 试舍,是古代进行科举考试的场所,萍乡人把它称之为“考棚”。 自古以来,萍乡人崇文敬教,读书人极多,不分贫富,却以读书为荣。每次县试之时,报考之人少则数百,多则上千,而在极长的年月里,萍乡却没有一个固定的考试场所。会考之时,往往借用一些大祠堂、庙宇,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在清乾隆初期,县衙门在城西兴贤堂附近,以木棚为墙,上面以茅草和杉树皮覆盖为瓦,它只能遮阳,不能避雨。如考试时遇上雨天,下湿上漏,淋湿衣衫,弄湿考卷,考场内纷纷扰扰,场面十分尴尬。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官府联合当地士绅集资,在城南武官巷城守营右,购买居民住宅,费时一年,兴造了一个县试的考棚。嘉庆二十一年又全面重修。 考棚建在武官巷火宫殿右侧、陈家祠堂左侧,四面筑以高墙,从大门进去,有一条十多米长的铺砖通道,两旁各有一个花圃。 再进去,是一座巨大庄严的仪门,两旁各有一间门房。 仪门内,便是一个长四五十米,宽20多米的巨棚。考棚上面为人字形,盖以厚瓦。下雨之时,雨水从棚顶的边顺流而下,落入两边的排水沟。 考棚内,有两排共八根一尺见方的长石柱,高高地顶住棚顶的几根横渠,十分坚固。棚后正中,有一高一米的平台,这是主考官坐的地方。棚后的空地两边,有两排平房,供管理人员之用。 考棚面积巨大,既可遮阳,又可避雨,可容纳数百人在内考试。从此,萍乡的莘莘学子再也不用为没有考试地方担心了。两百多年来,考棚中举行了成百上千场考试。从这座考棚中走出来的萍乡学子,参加省试、殿试者无数。他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以萍乡考棚为起点,一步一步实现进入仕途的人生理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下诏,废除连续两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兴办新式学堂。考棚失去了考场的功能,政府便在考棚内办起了工业学堂,招收学员,学习制作木器、铁器、纺织的制造技术;在棚内开办毛巾制作作坊,开启了萍乡职业教育的先河。 1942年,萍乡创办第一所幼稚园,共两个班,园址就设在萍乡考棚内,刘炳光任园长。笔者在此读了一年的幼稚园。 1943年,幼稚园并入萍乡高等小学,迁入新址(现萍师附小)。 1944年,省立萍乡女子师范创办,校址便设在考棚和后面的尚宾堂,将考棚的大门作为师生进出之地。 1949年9月,省政府将宜春、分宜师范学校与萍乡女子师范合并,改名为省立萍乡师范学校,校址仍在考棚,大门依旧是考棚的大门。 1951年,笔者报考萍乡师范,入学考试便是在考棚中举行的。 上世纪60年代,萍乡师范将校门改向城隍巷,考棚成了学校的后院,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门被封闭。 1969年,萍乡师范迁入宣风,萍乡二中搬进来,在上世纪70年代的学工学农热潮中,五七工厂如雨后春笋在各校建立。萍乡二中也在考棚中建起高炉,成立搪瓷制品车间,考棚中整天炉火熊熊,热闹非凡。折腾了一年,除烧制了100多个布满麻点的次品搪瓷盘外,一无所获。 1983年,萍乡二中为解决教工的住房问题,将考棚拆除,在原址上建了一幢两层教工宿舍。 至此,这座有近300年历史的萍乡考棚,便彻底消失了。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