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萍乡工业陶瓷"第一人": 敢为人先成大器
背井离乡顽强打拼 追逐工业陶瓷梦
1932年张开国出生于湘东区下埠镇横溪村黄牙冲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自幼家贫,张开国只读了4年小学,就跟随一位远方亲戚到湖南醴陵谋生,在一家陶瓷厂当学徒。在此期间,一则消息让张开国萌发了搞工业陶瓷的想法。
张开国 因为当初周总理批准了我们国家进口12套化工设备,这个化工过去我们国家是落后的,发展化工就必须要用这个填料,化工一发展就离不开这个工业陶瓷。
1968年张开国在醴陵和几个同事尝试开办工业陶瓷厂,但没过多久就以失败告终。之后,一无所有的张开国选择回到萍乡,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办工业陶瓷厂的想法。
回萍创业
1972年3月经过张开国的努力,在生产队的支持下,萍乡第一个工业陶瓷厂,在横溪村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办了起来。虽然工业陶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放开,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厂里工作,张开国只好大小事情一肩挑。
张开国 我们自己去砍柴,砍来烧,一个装榕树的仓库做车间,设备也不多,一台瓷环机都是从醴陵拿回来的,一天工作下来,就像进了炭棚一样。那时候我们的产量有10万块钱,其中有5万多的利润。
1978年改革开放后,张开国如鱼得水,他欣喜地判断,萍乡工业陶瓷的春天终于来了。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既掌握了工业陶瓷技术,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张开国大显身手.
1983年湘东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的县级区,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其工业陶瓷产业一度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张开国 电瓷厂越来越多,4个村就有15个瓷厂。不单单是我们下埠,还有东桥腊市、高坑芦溪,所有建瓷厂的地方都请了我去了。
发挥余热回报桑梓
如果把上世纪80年代萍乡工业陶瓷发展的速度比喻成“跑步”,那进入90年代后,其发展速度已经相当于“高速列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陶瓷技术的更替,萍乡一批批工业陶瓷人才成长起来,年过六旬的张开国逐渐从一线退了下来,不过他依然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张老每天都会来到横溪村村委会为他设立的工作室,继续发挥余热。
时代感悟
虽然年过八旬,张开国仍然经常捧着书本,自学工业陶瓷先进技术。从他专注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多年不变的初心。敢为人先才成大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张开国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为萍乡市工业陶瓷产业的腾飞 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萍乡的工业陶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今,共有工厂230多家,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创造年利税超过15亿元,产品申请国家专利300多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像张开国这样的老一辈工业陶瓷人所付出的心血。改革开放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也在他们的人生当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来源:中国江西网、这里是萍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