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首批气象预报员: 守望风云40载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工增雨作业,一场大雨随即而来,还能让雾霾一扫而光。
熊长喜作为一位见证者, 总有着说不完的“风云”故事。
气象万变心不变
熊长喜:当时唯一的设备就是带有短波功能的收音机,能接收武汉中心气象台发的数据,我们再填在空白的地图上,然后成了天气分析图,再来看周围天气变化。
▲由于那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为了让天气预报尽可能地准确,熊长喜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观察天上的云系。
熊长喜:这个农民很信天气预报,专门打电话来询问,那时我记得省里、地区都是报了好天气,当天我就拍胸脯说有好天气,结果几天都下雨,他们当时晒的红薯都不能吃了,全烂了,农户都骂我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气象事业也日新月异。
持续7天的灾害性暴雨天气。
熊长喜:我们收集的信息多一些,参考预报的资料也多一些,所以不但做了预报,还详细地补充了订正预报,特别是关键的最后一次,雨下了一个星期。
“智”观风云,“慧”知冷暖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正在发展和普及的计算机技术也被全面运用到了气象预报系统中。从此之后,新一代的气象预报员用上了电脑、Intel网络、卫星云图等,还可以通过视频与全省各地市会商,用全新的方式预测未来天气。
▲1991年,萍乡第一台286电脑用于处理气象数据。
萍乡市气象台副台长 叶小峰: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包括卫星和雷达,整个亚洲的气象都能看到,现在是每隔6分钟有一张图,包括上游下游都可以监控到,所以预报很准的。
1991年,萍乡迎来了近50年来的最低气温降雪天气,气温低至零下9.3度;2008年,50年一遇的冰灾侵袭萍乡城;2009年,萍乡迎来大暴雨,日降水量近200毫米;2013年和2018年,萍乡持续晴热高温致农田遇旱....
借助先进设备,萍乡的气象员准确地预报了一次次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迎来了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的时代,萍乡的气象工作者们还可以利用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尘等科学方法影响天气、缓解灾情。
熊长喜:感到很自豪,现在不但尽量报准,而且还会改变天气的变化。我退休后,一直关心气象事业的发展。现在设备多了,条件好了,通讯也多了,人人都能拿手机随时随地知道天气预报,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时代感悟
熊长喜: 我感慨很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气象事业赶上了好时代,国家强大了,科技进步了,干了一辈子的气象事业,我深知事业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气象人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