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民生 萍乡煤矿创始之人--李寿铨(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2369|回复: 0

萍乡煤矿创始之人--李寿铨(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9-9 15: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14).webp (3).jpg

李寿铨(1859-1928)字镜澄、劲臣,祖籍镇江。清道光镇江状元李承霖侄孙,曾任教于扬州安定、梅花两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武进张赞宸共赴江西开办煤矿。光绪二十四年在安源成立萍乡煤矿总局,李寿铨任机矿处长。经过10年艰苦创业,煤矿终建成。其间,与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的黄兴相识,彼此志同道合,引为莫逆。李寿铨经黄兴介绍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南社,并在《南社丛刻》上发表多篇诗作。民国元年(1912年)江西军阀策划武力夺取煤矿,被推为临时矿长的李寿铨,团结全矿员工,组织“护矿”,终于转危为安。此后一直担任矿长达12年之久。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李寿铨指派代表与工人代表李立三谈判,签订协议书,接受工人要求。

1924年,李寿铨深感心力交瘁,辞职携眷回到扬州。1927年民国政府主席谭延闿电邀他出山,他表示“业经息影山村,无意重作冯妇”。1928年病逝扬州。著有《药石轩日记》、《药石轩知行录》、《药石轩诗稿》、《萍矿说略》等。

致力革命,结缘南社
清朝末叶,朝政腐败,丧权辱国,民怨沸腾。1903年冬,某晚,忽有一位不速之客,前来拜访,其人即革命领袖黄兴(字克强)。黄兴开门见山地说:“我刚从长沙组成革命团体‘华兴会’,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久闻镜澄先生锐志振兴实业,救国兴民,特来邀请入会。”他取出一封邀请信,题名《血泪书》,李寿铨初次接触到“革命”、“推翻清廷”、“炎黄子孙”、“誓驱鞑虏”这些新名词,感到非常新鲜、非常崇高、又非常亲切。对黄兴风度和言谈,由衷钦佩。当即表态道:“华兴会的宗旨和本人主张不谋而合,本人表示自愿参加华兴会的组织,与诸君共同奋斗!”黄兴立刻站起来说道:“现在我代表华兴会正式接纳李寿铨为华兴会会员。”黄兴随又取出一本小册子,封面刻着邹容著《革命军》三个大字,递给李寿铨说:“这本《革命军》是清廷禁书,特赠送一本,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当晚两人倾谈,推心置腹,志同道合,自此引为莫逆。李寿铨秘获《革命军》一书,于黄兴别后,挑灯夜读,逐字逐句,或圈点,或加批注心得。并在书末濡笔书写道:“凡致力于革命者,不可不读《革命军》,凡真诚致力于革命者,不可不天天诵读《革命军》,凡有志推翻清廷、缔造共和者,尤不可不循环仔细诵读《革命军》。”从此革命意志更加强烈。1905年8月,华兴会和兴中会等合并为统一的同盟会,孙中山和黄兴分任正副领袖。李寿铨便经黄兴介绍参加同盟会。自此,李寿铨遂以安源为基地,积极支持黄兴的革命活动。黄兴先后手赠李寿铨照片多帧。并亲书对联赠李寿铨,联曰:“襟怀欲吐天开朗,意气相倾山可移。”以纪念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又书赠横额“博雅”两个大字,其上加盖一长方白文图章,文曰:“铲除世界一切障碍使者”十个字,于此可见黄兴气魄之雄伟和抱负之宏远。1912年11月16日,民国成立后,黄兴率随员70余人由李寿铨陪同访问安源,于21日返湘。嗣后,李寿铨又应黄兴电邀,去长沙盘桓多日,畅叙友情。此后李寿铨便放大黄兴巨幅半身像悬挂在弹子房大厅墙上,以供景仰。并修建“黄兴桥”一座,以资纪念。1913年3月,宋教仁应袁世凯电召入京商国会问题,黄兴等送行至上海北站,甫入月台,即遭袁世凯所派刺客狙击,宋教仁中弹后殒命,黄兴险遭不测。后由沪赴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事不成,东渡日本。其后因病回国,于1916年10月在沪逝世。李寿铨闻耗,甚为感伤。有《悼黄克强》二首:一别三年久,音书迄未通。襟怀包宇宙,踪迹涉西东。几中魔王毒,行嗟大道穷。苦心天不负,一将竟成功!还我共和国,全凭笃实人。伤时频呕血,忧国倍怆神。白昼昏无色,长江惨不春。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诗中“几中魔王毒”即指上海北站送宋时险遭不测事。而“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则是李寿铨对一代巨星陨落,表达了极其沉痛的悼念和哀思。李寿铨又经黄兴介绍参加革命诗社——“南社”。李寿铨入社后,时常和南社总干事柳亚子书信往还,并随时应柳亚子索稿寄去诗文,分别刊登在各期《南社丛刻》上。李寿铨的诗感时愤世、关心人民疾苦,充满热爱事业、奋斗自强的精神。辑为《药石轩诗稿》。据《南社中的扬州人》一书所搜集,发表在《南社丛刻》上的诗文最多的扬州人是李寿铨。计诗79首、词2首、文2篇。
举义萍醴,运筹奇兵
1906年冬,湘赣两省毗邻的三个县:江西萍乡、湖南浏阳、湖南醴陵,发动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宣布实行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此役系同盟会员、新军、会党、矿工之大联合,其中同盟会员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当时同盟会尚没有武装力量,故要联合新军和会党。在湘赣一带,会党势力很大,“洪江会”即有徒众10万人。萍乡煤矿6000员工中半数为洪江会员,首领马福益,为湖南巡抚端方所捕杀,端方被呼为“屠夫”。会党痛恨已极,立誓要报仇雪恨。1905年,湖南发生水灾,官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1906年,湘赣又大旱,人心更形浮动。醴陵会首李金奇和萍乡会首萧克昌等声气相通,所部2万人,伺机欲动。黄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特派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前来组织起义,矿工则由李寿铨负责策动。这时,清廷正调张赞宸为天津银行总办,他一贯效忠清廷,想方设法阻止矿工行动。李寿铨则积极响应黄兴号召,秘密遴选有革命意识的矿工1000余人,组成一支奇兵。利用矿区先进的交通系统,将矿工们坐吊车先坠入井下,再经由挖煤暗道,输送出外,迅速奔赴前线。李寿铨便这样巧妙地绕过张赞宸这块“暗礁”,达到同盟会要求矿工参加起义的目的。他们都是产业工人,有较严格的纪律制度,而且能掌握使用和修理新式枪炮的技术,参加起义军后,立刻成为中坚力量。12月初,各路义军闻风,纷纷响应。数天之内,即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诸重镇。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都督,队伍迅速发展至3万余人。清廷闻讯,惶恐万分,迅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调军队围剿。并檄新近调升两江总督的端方,前往坐镇。随行者中有丹徒人赵声(字伯先),原在江阴训练新军,嗣调回南京任卅三标统。赵声到萍乡后,因同盟会员和同乡两层关系,先赴安源密访李寿铨磋商,又秘密向新军鼓吹革命,策动反正,参加义军。事为端方察觉,迅饬萍乡县知县彭继昆缉拿。彭在发布缉拿令前,先暗中和李寿铨通气。李寿铨立即将赵声保护起来,并化装成矿工,身穿挖煤服装,面涂炭灰,乘煤车掩护出境。终使赵声化险为夷,得以安全离萍赴粤。此时张赞宸尚滞留安源,他对萍浏醴起义极为仇视,正遇湖北援赣镇压起义之将领王协统,俩人原系旧交。适值张赞宸得密报,察知会首萧克昌平日将会党用款存银票于矿上钱庄,遂和王协统密谋,向外放空气说:“钱庄将倒闭,必须本人三日内亲来领取。”计诱萧克昌来矿取票,将其捕获,并解往萍乡城,斩首示众。萍浏醴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由于清廷所调湘、鄂、赣及南京等处军队总数多达5万人,联防围剿。而起义军分散在各条战线上艰苦作战,补给困难,又缺乏作战经验,终于在1907年1月彻底溃散。刘道一、蔡绍南、李金奇等死难。张赞宸则于赴天津途中病逝于上海。
急流勇退,叶落归根
1922年,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已拥有工人约2万余人,为全国工人人数最多之企业。当时醴陵有一位著名士绅名陈盛芳,他热心公益,好为义举,李寿铨和他交谊颇厚。庚辛之岁,全国掀起排外浪潮时,李寿铨即将德籍人员秘送醴陵,由陈盛芳将他们分散隐匿,得度难关。他又精通土木工程,李寿铨便礼聘其来安源。其时有一位醴陵青年李隆郅(李立三),字能至。他由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于1921年底由共产党派来安源。李隆郅便借两家世交关系请陈盛芳介绍他到安源。1922年1月,李隆郅办了一所平民学校,教工人识字。5月1日,又以提高工人知识和培养工人德性为宗旨,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李隆郅任俱乐部主任。7月至9月初,汉阳铁厂、粤汉铁路工人相继罢工。9月11日,刘少奇由共产党派来安源协助李隆郅领导和组织罢工。9月14日,株萍铁路和安源煤矿工人罢工。共历时5日,史称“安源路矿大罢工”。李寿铨首先考虑在罢工期间保护矿产不受破坏,地方秩序照常维持。对此,工人代表刘少奇亦均承认,旋由地方绅商出面调解,李寿铨爰亦接受,派路矿代表和工人代表李隆郅彻夜谈判,最后在力求减少损失和满足工人要求情况下,双方于9月18日签订协议十三条,使罢工得以胜利结束,矿产得以保全无损。罢工刚结束,李寿铨深感在矿近30年,心力交瘁,惟有洁身自好,急流勇退,即于9月20日向上海汉冶萍公司辞职。经公司再四慰留,迁延年余,方得获准,被聘为上海汉冶萍公司顾问。当时处在北洋军阀时代,对各地罢工一般是采取武力镇压的办法,唯独安源煤矿采取和解办法,双方谈判,协商条件,签订协议,结束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初期运用统战政策取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1923年刘少奇著《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中有“于是矿长李镜澄氏乃出而主张实行调和,从事磋商条件”之叙述。《汉冶萍公司志》的《李寿铨传》中说:“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安源大罢工。罢工期间,李寿铨主张实行调和,磋商条件,反对用武力解决。”1991年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党史文苑》纪念专刊上发表了刘传政撰写的《最早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统战原理的典型》一文。文中说:“路矿两局的矿长到会计,皆由上司委派,路矿皆无他们个人资产,因而有别于嗜血成性的资本家。”又说:“矿长李寿铨早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与黄兴等交往至深。李立三、刘少奇认为不能将他当资本家对待,并派人登门拜会,和他促膝交谈,解开了他心头的一些疙瘩。罢工时,他主张调和,派出代表和李立三磋商条件。罢工胜利后,他和李、刘等人交往甚密。他曾在日记中称李、刘‘其言甚恳切’,‘意殷而心虚,可佩!’等语。”可以看出,是党的统战政策决定了“李寿铨主张调和”,是党的统战政策出现了“李寿铨和李、刘交往甚密”的局面。经查李寿铨著《药石轩日记》,从1922年9月至1923年11月的14个月期间,记载李隆郅、刘少奇共77处,由于他当时工作非常繁忙,漏记之处必不在少数,实际接触次数较日记中所记更多。李寿铨为萍乡煤矿奠基和发展付出毕生精力,把心血都浇灌在安源土地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李寿铨于1924年,携眷离萍返扬。在归途中赋诗一首,充分流露出热爱家乡扬州的思想感情:得遂还乡愿,扬州又卜居。园林经几易,风月近何如。难觅微时剑,重温旧日书。不须华屋住,天地一蘧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