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能见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小山村能够见证祖国70年来的发展变化! 这个小山村叫做上源自然村,隶属于芦溪县宣风镇桥头村,户数不到50,人数不满200。上源海拔500多米,地处于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之中。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活穷困。 那时,上源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两条羊肠小道。一条去宣风,总长约15公里。出山时还好一些,虽然崎岖逶迤、杂草满路,却是下坡路。但回家就非常艰难了,全是爬坡上坳,几处陡峻的石级路,就像垂直竖起的楼梯。这样的山路,空手行走尚且吃力,但是上源人却常常需要出山买东买西,他们挑着东西呼哧呼哧爬着这样的陡坡,每一次都是汗流浃背,累得要命。偶尔去一趟宣风竟要花上5、6个小时。第二条路是去芦溪县城,这条路就更加艰难,费时就更多了。两条路,别说上了年纪的人,就连青壮年,很久都难得去一次宣风、芦溪。去萍乡则成了他们难得的梦想。 上源人的文化也非常落后。清朝末年,这里的有钱人家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先生,颇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其实也就是花钱买来的童生(指进了县学的读书人)。其他人则全是文盲,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村民最高学历也只是小学二年级。 解放后,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上源人的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这里毕业了两个高小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了10多个初中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上源大部分年轻人就都有了初、高中学历。更可喜的是,还一连考取了10多个大学生,连硕士、博士也有3、4个了。这对于只有100多人的山旮旯来说,真是大放异彩。 不光是教育,改善交通条件也始终是上源人的梦想。 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几个下放知识青年热热闹闹地驻在了上源。他们不仅带来了山外的奇闻轶事,也拨动了上源人积极进取的思想之弦。他们一起商量,要修一条全新的山路出去。大家于是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沿着崇山峻岭坑坑坡坡修出了一条宽约3米的山路。修成后,满村都沸腾了,终于可以不用爬那么陡峭的山路了。但是走着走着,他们又不满意了。原因是,这些山路坡度仍然很大,而且很多地段都是左弯右转,造成走路的时间成倍增加。 国家的飞速发展,让他们的梦想很快实现。 2016年,我市规划的芦万武旅游公路竣工。这条号称萍乡最美的公路翻山越岭,穿村而过,并且就在村中的崇山峻岭下凿通了一条隧道,直通茅店、万龙山,被命名为“武功山隧道”。从此,要去武功山游玩也不用翻山越岭了。就在今年,这里去宣风的旅游公路也已竣工。现在,上源人坐车去萍乡市区只要50分钟,去武功山、去宣风、去芦溪县城都只要10多分钟。一些人家甚至把孩子送进了芦溪县城的幼儿园,早晚开车接送。 上源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旅游公路穿村而过的优势,有的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建起了小工厂,有的办起了茶场。在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百万富翁”接踵诞生。家家都建了新房,买了汽车。年轻人现在带着家人驾着小车去萍乡、去长沙游玩早已不是梦想,几成家常便饭。 大家都说,共产党好哇!有了共产党,我们上源人的生活和全国人民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