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从濂溪书院到鳌州书院 ……!--源远流长的萍乡书院小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530|回复: 0

从濂溪书院到鳌州书院 ……!--源远流长的萍乡书院小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9-29 07: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12).webp (12).jpg
昭萍记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本网将陆续向您介绍包涵萍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乡土人情、民俗非遗、传统美食等。一处风景、一份美食、一种习俗、一首民谣、一件物品、一个地标…都汇集成“乡情”二字。欢迎国内外的萍乡人投稿,用你的笔书写昭萍美好的记忆!


近日,逢盛世重修的萍乡“鳌洲书院”在原址处重修后屹立起来,成为了萍乡人读书爱书的学习园地和旅游观光的新景观。
640 (13).webp.jpg
古时萍乡除了孔庙官办学校以外,还设有书院。“书蛇之由来久矣!盖与学校相表里,而即先王造士于乡之意也。”因此书院也可以称之为乡义学。
640 (12).webp (13).jpg
廉溪书院
在我国书院史上,江西古代的书院特别发达,数量居全国前列,萍乡书院也是建设得比较早,远在来代,不仅城内有书院,乡村也有书院。城内最早的书院是廉溪书院,坐落在市南宝积寺右,后改禁钟楼。在城外也有廉溪书院,在蘆溪周子同(清光绪废科举后,改为廉溪高等小学校)还有东轩书院,在市东二里,宋胡自斋讲堂。还有南轩书院,在西路,因张南轩尝过此,故名。廉溪、东轩、南轩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在明代则有昌文书院,在市西面,明嘉清4 5年,同知杨自治、知县蒋峕模,以儒学遗址改建。

640 (12).webp (14).jpg
到清朝末年,仍有六个书院。“北有栗江,东有廉溪、凌云。近城则金鳌洲上,集中全县力量设立之。而崇文、南台环东南向,附城仅数十百武”。
640 (12).webp (15).jpg
凌云书院屋角
原鳌洲书院在小西门外,是明万历时知县陆世勋建。起初叫占鳌阁,为什么叫占鳌阁呢?拾取科举考试等一名,占鳌头。在“城南岸实桥下里许,有州长二里,广可十余丈,如鱼昂首波浪中,旧名金鱼,以其形修(长)且巨,若鳌然,又曰金鳌。

明朝末年,兵“寇"接连来到萍乡。萍乡受到了大破坏,官舍民居,悉付一炬,占鳌阁也成了灰烬。清康熙48年(1709)萍乡知县贺邦新重新修理,召僧入供,并奉佛于后堂。数十年之后,又栋折垣颓,冷落荒烟蔓草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沈延标来到萍乡任知县,他带领萍乡绅士,谋划修复,煥然维新,命名为金鳌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冬继任的知县张敉,一到萍乡,去视察孔庙后说:“金鳌书院,幸开先有人,善其后者,余两人之责也。”于是透士之秀者相与肆业其中。

640 (12).webp (16).jpg
   清乾隆49年(1784年),萍乡知县胥绳武在《重建鳌洲书院记》写道:“萍乡有金鱼洲,其状如鱼溯水,继名金鳌,鱼小而鳌大也。鳌象形,金则并象色矣。"并为鱉洲书院写了一块匾:“学钓鳌手"还写了一副对联:“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胥绳武把堂名为“观水”:“胥知县又题:于此中寻活泼,就如许问源头。那时的院长是欧阳鹤鸣,他写了一篇《萍乡赋》,书之中屏。
640 (12).webp (17).jpg
鳌洲书院
清道光六年(1826年),鳌洲书院被大水冲倒了。道光十二年五月甘七日,杨际华来知萍乡县事,他认为移风易俗,先要从读书人做起,故急急要把书院建设好。他把绅士、老人召拢来,商议这件事,正要分捐册去劝捐。开始于道光十三年七月,竣工于十四年三月,讲堂、学舍一新,恢复了旧日的样子。
640 (12).webp (18).jpg
萍乡除鳌洲书院以外,凌云书院建在芦溪龙头山,清咸丰元年(1851年)蔡振玉稟请萍乡知县马九功建。萍城南有南台书院,同治六年(1867)年建。栗江书院在上栗市,清光绪十八年(1 8 92年、壬辰》萍乡柳思诚等倡建,稟请萍乡知县顾家相申详立案。崇文书院在县学前。
640 (12).webp (19).jpg
萍乡为什么还要开办凌云书院、栗江书院呢?因为:鳌洲书院“虽然学校宽阔,但远离学校的求学者往返学校书箱搬运不易,所以很少有人来入学。为兴萍乡教育之盛事,改变原有的办学方法,方便求学。来凌云书院求学的人越来越多,狭小的书院满足不了求学者读书的愿望。而鳌洲书院“唯是每逢课士(对学生讲课),仅得距城二、三十里内生童应课(听讲)佳卷颇多。而以距城远者不能至为憾。
640 (12).webp (20).jpg
于是萍乡人蔡韵泉(孝廉)诸人,请求创建书院,“余闻而贤之”,并带头乐捐,以表示倡导,同时又以知县的名义出布告劝导,不到一年的工夫,凑金计以三万余。买郭氏之屋基而扩大之,题为“凌云”,取健笔凌云之意。钱有多,又广置田房,瞻有租息,试有奖资。清光绪废科举以后,改为凌云高等小学校。
640 (12).webp (21).jpg
现在的栗江小学操场
另有上栗市柳君石卿等倡建北路栗江书院,以弁言请,劝捐于乡里……赖诸前辈,竭力提倡,四处劝捐,卒能集成巨款,择合乡适中之地坊洲,建筑校舍六十余间,置买田租九百余担,其规模诚宏远矣!光绪丙午改办学校,在校求学诸生,升入本国中学、大学,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将来造就已毕,定不乏光耀祖国之士。非由早有书院根基,安能收效如是之速乎”。(引自《栗江学校序》)。
640 (12).webp (22).jpg
萍乡书院事业之所以繁荣昌盛,是由于地方官吏和地方绅士的重视。清萍乡知县马友兰说:”凡州县之治,莫先于士振风,士风之振莫先于兴文教,文教之兴莫先于设义学,义学之设莫先于置义田。”因此,在当时私有制度下,置义田是一个根本。以鳌洲书院为例,共计义田1 0690把,没收乡民私改田,文昌会众姓捐田,罚款买田,其他地方绅士、地方官吏个人捐献的。

萍乡书院从宋代开始到今天的蓬勃发展,生生不息,培养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奉献。如今萍乡学校公立独占鳌头,人才辈出,私立学校前景广阔。金鳌洲胜景再造,且美不胜收。
(本文参考"萍乡古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