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三侯庙的张相公 十里八乡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相公为何会被世人所熟悉? 且看他的前世今生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与地域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相公是萍乡乡村社会中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祇之一。清代里人宋寿森在其遗志中就记载了“三侯张相公,一邑福神,赫声濯灵,朝谒者不绝于道”的情形。清末民国以降,信奉张相公的民众越来越多,张相公信仰逐步从社区性的祭祀圈发展至区域性的信仰圈,成为萍乡地区的保护神。 从人到神:张相公信仰祭祀圈的形成
三侯庙是祭祀张相公的场所,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现位于安源区五陂镇的大田村,东临南河水,南靠乌龙山,西邻长潭村,北对册冈宝刹。大田村与长潭村旧时合称为三侯乡,最初的张相公信仰即发端于此。
三侯庙祭祀的是张相公,为何称三侯庙?张相公作为村落民众的保护神又有怎样的来历?对此,在萍乡的地方志中有如此记载:
萍南大田有三侯庙,屡著灵异,里人所建,以祀张相公者也。张相公浏阳人,名景鸿,字逸云,明万历举茂才。以避乱,馆大田之横头洲,自号横头洲子。或有以相公名康者,以请封康崇真人,未果,而误及之也。相公习岐黄业,解囊助药,恒以术济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见相公之仁矣。先是相公梦金甲神,告曰:“此地当疫,洲有井,已毒之矣。子善士,其无汲。”相公觉骇甚。遍告乡邻,莫之信者。相公乃以身试之,卒以暴亡。乡人相戒而惧,感且愧,愧且悔,天心昭格,灾诊亦息,因会葬于老岩下,时崇祯之二年也。里故有三侯庙,乡人不忍相公之死,仿古者乡先生例,殁祭于社,岁时祀焉。此庙之所以日新,而三侯之名不改欤。清顺治年间,长潭有老蛟为害,相公歼除之,曾以梦示人。又闻续修萍实
桥,尝见神于役徒,大功乃就。里中病者每每恍惚中见相公来,则立起。尝读唐书张宏靖传,三世皆宰相,封侯,时号三侯张相公家。今三侯庙亦祀张相公,而不知其名同而实异也。(卷2《营建志·坛庙》)
从“里故有三侯庙”可知,在张相公去世之前,当地就已有三侯庙了。“三侯”名称的由来,是因“三世皆宰相,封侯”的罕见史。三世皆宰相,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嘉贞、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张延赏以及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张宏靖,倪家社的张姓后人为纪念祖上一朝三代宰相并且封侯的光荣史,特建三侯庙,供张姓祭祀。明崇祯二年,张相公以身试毒而亡,乡民感恩于相公舍身救人的高尚品德,“仿古者乡先生例,殁祭于社”,与三侯宰相同列于庙内。自此,三侯庙的祭祀,因为有张相公的介入,祭祀的群体发生了变化,由张姓单独祭祀发展至众姓祭祀。张相公被奉为乡贤神明祭祀后,“凡晴雨祷求,疾病医治,与夫保产驱邪诸事,无不叩之即效,如响之声应,其功德何大也”。从此,张相公取代三侯宰相,成为里人共同祭祀的福神。
三侯庙历史沿革和祭祀活动
庙宇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既是神灵栖身之所,也是祭祀仪式的表演场所,其祭祀活动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神灵祭祀圈的形成。所以,本文以三侯庙历代修建情况和相关的祭祀活动为例,来说明张相公信仰祭祀圈的形成。
三侯庙经历代乡人修建,已成为雄伟庄严的清代宫殿式建筑群体。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管理庙中事务的机构是三侯老会。据《三侯老会田册》中载:“予等先人于嘉庆初邀集一十八家敛资立会,专为相公纪念。道光丁未(1847年),增至三十六家,终复增至八十四家,要皆于庇宇下居多数。是会提倡而后,受相公之恩者一倡百和,相率立会,以奉明礼者不可胜数,此老会之名所由来。”老会由哪些人组成?原来的三侯庙又如何从横头洲(现今长潭村)移建至大田村?据三侯庙文物普查小组成员、三侯庙管理处工作人员梁金林介绍,三侯老会的组成人员是当时村内的“七姓五社”。大田村的姓氏主要有宋、陈、王、彭、杨、刘、谢,人口最多的为宋姓和陈姓。长潭村的主要姓氏有文、陶、程、张、蓝、彭等,其中文、陶、程、张、蓝五姓为大姓。详见下表。
大田村与长潭村主要姓氏统计表
关于三侯庙的改建,梁金林说三侯庙以前称张相公祠,原建于横头洲,道光六年6月26日,萍乡爆发特大洪水,四门城墙仅剩一门,十分居民六分死,河流改道,三侯庙也毁于洪水。道光二十七年,三侯老会成员84家,公推七姓会首为经理,处理庙内一切事务。同年由三侯老会倡导,改在大田村重建三侯庙,以祀张相公。光绪二年(1876年)由三侯老会、合兴会、乐善堂、乐庆堂倡导,营造后殿,光绪三十三年续建中殿、前殿戏台、酒楼、学堂、仓库。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走入低谷,戏台、酒楼、学堂等遭到破坏,庙务中断。20世纪80年代,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群众自发捐资修缮三侯庙。1994年,市文化局派人到庙中进行实地考察,认为三侯庙历史悠久,保持了清代建筑特色,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同年,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着手进行改建。正殿戏台、酒楼按其原貌恢复,观音殿、学堂改成大雄宝殿,仓库改建成餐厅、客堂、会议室、保管室,全庙总面积也由原来的1300余平方米扩大为4200余平方米。
1952年以前,三侯庙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是正月十五的巡神赛会,“每年新正初八日,新老会首来庙议办纪念,由庙祝备酒二席”,商讨巡神赛会的各项内容。巡神前,七会首率民众聚集三侯庙“请神上驾”。先掷卦请张真人出巡,谓之“上驾”。“掷卦”用两片竹头,如果掷下一正一反则为“顺卦”,表示张真人同意,而且正月十五的天气很好;如果皆为反面或正面为“阴卦”或“阳卦”,表示真人不同意。当掷的不是“顺卦”时,七会首会寻找各种理由继续掷,一直掷到“顺卦”为止。正月十五早上6时,巡神开始,巡神队伍抬着神轿到“五社”所辖各民户巡游,各民户设置香案供品迎接张真人的到来,请张真人进门。一路上鞭炮声、锣鼓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队伍最前面是“铜锣”开路,接着是“肃静”“回避”的安路牌,后面依次是庙祝手执的神驾及当年会首所持“万缘伞”,再接着是4个人抬的张相公神轿,然后是由10人扮演的天兵,每人各执两面彩旗,最后是由人数不等的孩童扮演的“二十四孝”故事队伍。巡神的队伍会进入已准备迎神的民户家中,每户信众在迎神之后把自己写好的祝愿贴在万缘伞上。下午5时,巡神队伍回到庙里,庙祝把神驾归放原位后,会同7位会首把万缘伞上的许愿纸解下来,放至张相公神驾旁,祈求张相公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如今三侯庙的巡神活动已经没有了,现在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八月初二张相公成仙时的庙会。从七月二十六至八月初六,三侯庙热闹非凡,到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仅八月初二一天人数就达数万人之众。
从村落神到区域神: 张相公区域信仰圈的形成
三侯庙恢复重建后,前来祭祀张相公的人越来越多。信众们对张相公的信奉十分虔诚,而且向三侯庙捐香火钱、许愿钱也十分慷慨,特别是近几年,庙里的捐款总额逐年增加,数目也比较可观。
信奉张相公的民众目前基本涵盖了除莲花县之外的整个萍乡地区,捐款近百万元,张相公已完成了由人到村落保护神,再由村落保护神演化到区域保护神的变迁过程。笔者发现,这一变迁和张相公灵验故事在老百姓当中被反复传播与加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相公救婴之举。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溺婴成风,“江西最爱溺女”,萍乡地区也不例外。据《昭萍志略》载:“生女多不育,贫者艰于养,富者艰于嫁,遂隐忍溺纏,最为恶俗。”溺婴陋俗与儒家纲常相悖,大量女婴的溺纏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近来善风浇薄,溺女成风,几有莫可挽之势”的严峻局面,横头洲地方乡绅精心编制了相公“显灵”救婴、亲订育婴规则和立会的故事。“三侯张相公万家生佛,一片婆心,悯溺女之恶习,挽已陷之人心,驾鹤临壇,屡示救婴之举,先标乐善之名,命醵金以立会,取会息,以救婴,现身说法,亲定条规。”在此基础上,一个育养女婴的组织——乐善堂在三侯庙成立。庙内现存《三侯庙乐善堂田册》记:“凡境内有育女难抚者,可于每月十六同里牌长、左右邻来庙报名,注册领票。本堂议定育女一名给钱两挂,逾月同里牌长,左右邻赴堂领给。”乐善堂还规定救助对象只限于穷人,“本堂设费救婴,原为贫人,起见稍有富者概不给,如有讹名来报,一经查出公同惩罚”。
三侯庙乐善堂的建立为挽转溺女之风有一定作用,地方乡绅这一善举既符合乡村百姓的利益,又和政府的举措形成互动。以张相公显灵的故事来劝乡人养育女婴,并假借张相公的名义来制定乐善堂的条规,既彰显了张相公积德从善的美德,又为张相公信仰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张相公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
与他的正直、善良、无私……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噢!
《萍乡日报·楚萍文化》专栏主讲人:凌焰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萍乡日报全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