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阳光明媚。 今年68岁的老矿工陈赣南来到萍矿集团高坑煤矿矿区——这里是他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尽管整个矿区已经面目全非,一些老建筑成了残垣断壁,但在陈赣南他们那一代老矿工的心里,这里永远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小南京”。
公开报道显示,高坑煤矿创建于1946年,由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创建。1954年,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吨。上世纪70年代,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最高时达到150万吨,职工总数高达几千人。
陈赣南出生在赣州,20岁不到,成为高坑矿一名半工半读的矿工。 2021年2月20日,牛年正月初九,多年没有来过矿区的陈赣南站在远处的山头上发现,矿区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光伏发电基地,矿区中央位置的罐笼房等老建筑已经拆除,换成了大片的太阳能电池板;远处的矿区机房、礼堂和牌坊等老建筑已成残垣断壁……
据悉,红色墙体的矿办和机房大楼,均是苏式风格的老建筑。这些建筑的一楼地面架空,并沿着墙体设置了风口,以此确保地面干爽和室内冬暖夏凉。
特别令人心疼的是,残垣断壁的矿区牌坊,居中圆孔的一边已经倒塌,另一边也已呈现出数寸宽的裂缝,而牌坊的顶端,枯黄的杂草迎风摇曳。
不远的高处,高坑矿的大礼堂“门头”仍在,而“门头”后面的礼堂却已经不见踪影,不知是倒塌还是拆除了。
陈赣南站在山头上,任凭春风掀起衣角,而整个矿区,却洒满了阳光……
据悉,高坑矿曾号称“江南第一大矿”,今天破败的矿区,当时也被称为“小南京”。
“希望政府保护好这个‘遗址’,不要让它消失了。使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有点怀忆。”陈赣南既心疼又惋惜地说,“我们以前在这个地方工作,在这个地方生活,在这个地方作贡献,现在看到这个场景,感觉很凄淡,希望政府和大家都要出点力,保护好这个矿区,不要毁掉了,以后大家可以来这里看看,回想上一代矿工火热的奋斗场景。”
来源:萍乡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