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萍铁路的修建,起源于萍乡煤矿的创办。为解决汉阳铁厂炼铁燃料,1897年(光绪23年),盛宣怀委托汉阳铁厂提调张赞宸和德国矿师赖伦、马克斯到萍乡勘查煤矿,确认安源一带煤矿丰富,煤质优良,最宜炼焦,是理想的建矿之地。于是盛宣怀拨银100万两筹办萍乡煤矿。1989年5月12日(光绪24年3月22日)建立萍乡煤矿,张赞宸任总办,采用西式办矿,机器采煤,铁路运输。1899年修筑萍乡至安源7公里铁路,这是江西境内最早的铁路,是江西近代铁路建设的开端,之后修建的株萍铁路就是从此开始展筑。株萍铁路到1905年建成通车共历时6年,全线长98.8公里,通车后,萍乡煤矿的产量增长较快,从1905年开始客货混装,货源基本上是煤碳。1928年株萍铁路划归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1937年株萍铁路与浙赣铁路接轨,成为浙赣铁路的株萍段。
株萍铁路的建成,不仅促成了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钢铁煤联营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诞生,更主要的是对江西省近代工矿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铁路的修建、运输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带动了铁路学校和铁路医院的创办,带来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电学、测量学、桥梁学、热机学、机械学、冶金学、采矿学、铁道学等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先进机器设备的应用,造就了一大批新式科技人才。为江西和全国的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而笔者收藏的【铁道部部立-安源扶轮小学校】徽章与株萍铁路息息相关。安源扶轮小学校的“扶轮”是什么意思呢? 1897年春,因卢沟桥至保定铁路建设需要,英国人在永定河畔创建“邮传部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1901年,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将桥机厂的残余设备运至长辛店,设立“邮传部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厂”,这就是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的前身,扶轮小学的最初教育即从该厂1911年2月,长辛店机厂开设厂工夜学所,专以养成艺员职工学识,促进技能为宗旨,培训厂内工人、10岁左右学徒。
1912年,京奉、津浦、京绥、京汉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但大量铁路员工面临文化普遍较低,且子女入学极为困难的情况。于是,上述“四路”员工决定联合成立“铁路同人教育会”,负责在四路沿线重点地区筹建子弟学校,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开展工余文化学习。 1918年2月,京奉、津浦、京汉、京绥四路员工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长(时任交通总长曹汝霖)叶恭绰为会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关庚麟为副会长,徐世章(时任交通部次长)、詹天佑(时任总工程师)、施肇曾(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周自齐(前交通总长)、徐廷爵、王景春、任凤苞、丁士源、陈梦雄、孙鸿哲(1932年任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方仁元、龙学競为董事。随即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在“四路” 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随后即以“扶轮公学”为总校名在四路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各地学校均冠以“交通部立 X X(所在地名)扶轮公学第 X(顺号)小(或中)学”的名称。 学校以“扶轮”冠名,何故?“扶轮”从字面分析上看,应该是“手扶车轮”之意。较早出现“扶轮”一词的古代文献是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在注《楚辞·远游》“凤皇翼(用翅膀遮蔽,保护) 其承旗兮”一句时说:“俊鸟夹毂(车轮正中)而扶轮也。”此句意思是说:在乘车旁边飞行的凤凰好比是“扶轮”的卫士,扶翼车轮。可见“扶轮”的含义较其原始义“手扶车轮”有了一定的引申,不再强调手扶车轮的具体动作,而是强调其“辅佐、护佑”的内涵。 近代我们常说的“扶轮”是指一种组织,是一个由全世界事业及专业人士结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它提供博爱的服务,在职业方面鼓励崇高的道德标准,并帮助建立世界的亲善与和平。世界上第一个扶轮社于1905年2月23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组织成立的。最初新创立的扶轮社社员集会,“轮流”在彼此的事业场所举行,此即“扶轮”( Rotary)名称之由来,英文Rotary(旋转的、飞转的、轮流的)遂被翻译作中文“扶轮”。 20世纪初期,“扶轮”一词当时比较流行,国际扶轮社的宗旨深入一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当年铁路学校采用此名,大概一是取其公益教益的公德意识;二是富有兴办铁路员工子弟学校,以扶持、扶助铁路事业”的内涵。“扶轮”在汉语语境中的“扶持、扶助、辅佐、护佑、施恩报效”的内涵与发端于西方世界的扶轮社“专业、亲善、爱心、和平”的宗旨相结合,赋予 “扶轮”以新的时代意义。 民国时期扶轮中学、扶轮小学在全国各铁路管区都有,在全国铁路系统的职工子弟学校几乎都冠以“扶轮”二字,以示铁路系统是一家,安源自然也不例外,铁路学校以扶轮命名。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接管了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归国有,因中国的铁路路徽是一个圆形的轮子,两侧镶有抽象的翅膀,称作扶轮,陆续启用扶轮作为路徽。
作者:泰和盛 来源:[url=]汉冶萍数字博物馆[/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