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白,又名季良,原名嘉弼,系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一八九八年二月,毕生从事煤炭事业。
一九二一年,王野白毕业于湖北省武昌文华中学,同年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就读于柯罗锐州矿务学院冶金系。因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而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研究一年。一九二四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归国。回国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〇年,历任湖北省官矿公署工程师,大冶厚生煤矿、利华煤矿、富华煤矿等矿的矿师;一九三一年,任大冶源华煤矿总工程师兼经理。一九三七年底,任资源委员会萍乡煤矿整理局整理专员;一九三九年五月,调湖南郴州,任资源委员会湘南矿务局局长。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资源委员会敌伪区资产接收特派员,负责湖北省敌伪资产接收工作;一九四六年,任资源委员会赣西煤矿局局长;一九四八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业司司长。一九四九年,武汉解放前夕,复任太冶源华煤矿公司总工程师兼经理。建国后,一九五三年,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副厅长。工业厅改组后,任燃料工业厅副厅长。一九六五年,因操劳成疾,患肝癌于武汉逝世,终年六十七岁。王野白逝世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其毕生忠于煤炭事业,献身煤炭事业作了较高的评价。并将其遗体安葬在武昌的九峰山麓。 这里所要叙述的,仅是王野白在解放以前,两度任职萍乡煤矿时的一鳞半爪。资料来源,主要是当时的历史档案,部分则是一些老同志及其子女的追忆。由于水平关系,不妥之处,尚望读者和知情人予以批评指正。 【时任资源委员会萍乡煤矿整理局局长王野白 签发证明书】 【2018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拍 拍品】
一、整理萍乡煤矿
王野白第一次来萍乡煤矿(下称萍矿)是一九三七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以后,狼烟四起,危及民族的存亡,人民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争取抗日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固有的煤炭资源,如井陉、六河沟、淮南等大矿区,都陷落在敌人手中。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燃料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当时,垄断全国工矿企业的资源委员会,根据江西省地质调查所近年调查的结果,认为萍乡的安源煤田,就其地质、储量、煤质、交通、销售、工程各点,均列为江西煤田之首,富有开采价值。资源委员会遂决定出资五十万元作为股本,与江西省合资兴办,并由资源委员会接管整顿,同时委派王野白为整理专员。 一九三七年,王野白临危奉命,接受资源委员会(下称资委会)的委派后,即到安源进行实地考查,并亲自下井了解采掘布局及工人作业情况。认为该矿正处在江河日下的危机之中,若不从速设法挽救,在不久的将来,萍矿的生命就会被断送。他将调查了解所掌握的情况,向资委会作了书面汇报,并拟订了整理计划。萍矿之所以衰败,他认为主要是“该矿管理不善,积弊甚多”,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旧有工程人员把持矿务,恶习甚深,由来已渐,彼辈大都属于不学无术之徒,因在萍矿历史较久,由练习生而监工、而段长、而煤师、而股长,恃其基础日固,情形较熟,于是互相勾结,通统作弊,深惧外人加入揭穿内幕;二、本矿事务方面,冗员更多,老朽昏庸,全无朝气。江西省政府管理时代,专员每更易一次,职员即增加一次,截至萧笃先任内为止,本矿职员人数竟越三百名以上,大半拥有虚名坐领干薪,即每日到矿之人,亦皆敷衍塞责,迟到早退无所事事,每五日必请发薪资一次,稍有迟滞,咆哮谩骂;三、十余年来历任管理专员,为顾全个人位置起见,对于当地军政长官,以及土豪劣绅,或以金钱贡献,或以“顾问”、“咨议”、“交际”等头衔相交接。甚至铁道司事、站长、工人,以及各路收煤人员,均月有津贴;四、本矿员工(眷属)例皆居住矿属房屋,不付租金,电灯、煤炭亦例归本矿供给。为体恤员工计,自均属情理之中。但事实上非本矿员工亦鱼目混珠全赖本矿供给,以致本矿所有大小房屋三百八十余幢皆为占据,而本矿自身需用房屋反求之不得。电厂电表统计全部电力为三百启罗瓦特,而灯用则占二百五十启罗瓦特,每月烧煤,免费付出共计有千五百吨之多;五、萧前专员内,偷煤之风甚盛,每日计有数十吨的损失,兼以驻军、伤兵等成群结队强抢恶要,甚至私自运往市区发卖,萧专员则充耳无闻。于是附近居民见有利可图,互相偷运,趁火打劫,此类损失诚不可数计。由于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当前专员向王野白移交时,煤炭日产只有一百余吨,全矿连年亏损达五十余万元。王野白针对上述的深年积弊,认为必须狠下决心“革除旧习以肃官冗而省公款”,以及要充分利用萍矿煤质、交通、销路、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重新振兴萍矿,增产煤炭,支援抗日战争。从而,拟定了整理萍矿的切实计划。 一九三八年元月,王野白正式到安源接任。宣布成立萍乡煤矿整理局和整理萍矿的实施计划。大刀阔斧改组人事机构,取消那些只拿钱不干实事的“顾问”、“咨议”、“交际”等人的空头衔;对那些不学无术徒有虚名,无所事事的冗员,进行裁汰,同时在武汉各地招揽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各个部门工作。狠抓劳动组织的整顿,为不使包工把头虚报冒领吃空额,对工人进行重新登记,照相领证,发牌记工,并据实适当地增加工人的工资等。同时,根据登记后,对所清出的原非属本矿人员,则取消他们非法享受的本矿员工福利待遇,如免费住房、烧煤、用电等等,并规定对非本矿员工一律实行收费。生产上调整采掘程序,并计划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直井的排水任务,同时开发总平巷十六号推广段,另外再开发王坑、黄家源的煤藏,以便进一步增加煤炭生产,解决抗日战争对煤炭的急切需要。对原有陈旧的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有步骤地大修、改进和作必要添补,如电机车等。经营上改进土井煤的收购,疏通扩大运输渠道和销售范围。同时狠刹偷煤歪风,一经查出,无论是驻军或伤兵,统饬矿警负责缉捕押送各该上级机关处理。经过各方面的整理改革后,萍矿的面貌有了改观,生产迅速上升。一九三八年,仅开工十一个月,原煤产量就达到三十万吨以上,平均每月超过二万五千吨,全年从二月至十二月,共产原煤三十二万一千零八十三吨,比一九三七年的产量,增加了一十四万二千七百九十七吨,就是在一九三九年,战火已经危及萍乡,萍矿开始奉命拆迁时,一至四月份,仍产煤八万三千零二十一吨。对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期间,王野白还担任了安源地区民族抗敌后援会的主任,积极支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并由萍矿整理局拨出专款,作为当地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开展活动的经费。 二、整理萍矿的阻力 王野白在接任整理萍矿时,就深知“萍矿积弊太深,整理不易”,在整理过程中,必定会触及当地豪绅及地方官吏在萍矿固有的势力。所以,他估计在执行整理计划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阻力之大,困难之多,超出预料。由于裁汰冗员,取消空衔,动摇了地方豪绅控制萍矿的原有势力,触犯了他们的直接经济利益。员工们对这些措施暂时还不理解,在这情况下,二月五日,全矿采取了罢工行动。萍乡的地方势力则以历任萍矿“顾问”的大豪绅文仲伯为首,串通被裁人员与包工把头,上下勾结,并派出亲信暗中怂恿,支持工人罢工斗争,以期保住他们原有的非法利益。同时利用大革命时期投敌叛变的叛徒和一些包工把头,如童金满(叛徒,解放后镇压)、楚松林等,以萍矿全体员工代表的名义,联名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资源委员会呈文,控告王野白,提出“驱逐王野白,保障工人权益”的口号,向王野白发难。 王野白在实施整理萍矿的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果时,就知对这些人“结怨已深”。如在整治驻军和伤兵强抢恶要偷煤之风时,他们的军政长官不但不能反躬自省整饬风纪,反而老羞成怒,怂恿为非。王野白认为萍矿目前“若纲纪不振”,今后这些人就会有恃无恐,“则奸猾更无畏惧”,必定会遇事把持,阻碍整理计划的推进。这样不仅萍矿不能振兴,增进工人的福利也将成为空谈,而且对当前的抗日战争更为不利。他于是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抱定决心,坚持萍矿整理计划的实施。“以谋矿业发达”一面向资源委员会和江西省政府,报告整理萍矿的经过,以及工人罢工的原因;一面邀请当地军政长官与工人代表进行协商。同时向全矿发出“告全局工友书”,阐明国家形势与执行整理计划的原因,以便消除误解。一九三八年二月七日,专员危宿钟和县长朱志纯等人来安源,在协商解决工人罢工问题时提出:“历任顾问,月支二百元之文仲伯不能裁减;刘旅长与朱县长则提出他们的同乡、挂名秘书、月支一百四十元的郭科芳;然后,危、朱、刘三人又共同提出舞弊有据,月支九十元之前电机股长兼顾问,兼小学校长的徐家让;危还提出年逾六十的挂名秘书,月支一百元的陆敬修均要留用”。王野白面对这些有违初衷的不合理要求,本想不予答复,但“以奉令力求恢复工作”,不得不委曲求全,勉徇诸人之请求,但对其他挂名职衔员和月支工资则有所降减而了此公案。对职工代表所提的十三条要求,因其中十一条均系“妄听被裁人员造作莫须有之狂言,而提出所谓免收灯费、房租、煤价,及恢复医药、丧葬、抚恤等事,实则此种旧例毫无变动,只有取缔非本矿员工之非法享受特殊待遇之议”。至于要求被裁人员全体复工,王野白实难从命,但为了照顾被裁人员的生活和另谋出路,则按他们当时工资标准,发足三个月的工资,以资遣散后之用。经过再三解释与反复协商,员工代表始表理解和赞同。同时,在“告全局工友书”中,说明当前抗日战争的形势,指出“现在国家硕果仅存的燃料命脉只有萍矿”,根据国家的形势和萍矿的现状,若不进行整理,萍矿就无法挽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到那时大家的衣、食、住都没有着落。为了支援抗日战争,为了萍矿的振兴,为了大家的生计,王野白说,他在到任之前,就已到安源并下井进行了调查了解,所以针对萍矿的现状及国家对煤炭的急切需要,“才拟具了整理计划”。只有实现这个计划,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生产增多了,本局才能增加收入,而且只有在增加生产,增多收入的前提下,才能“朝着提高工友待遇的预定计划方向勇往迈进,以却达到增加生产多,充分供给后方燃料需要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计划,达到充分供应抗日需要燃料的目的,“当然要靠我们工友的努力工作,共渡难关,将来才有成功的把握,那里还有裁工减资的道理呢!”王野白当时也考虑到工人待遇过低,生活过苦,但“在这生产没有发达之前,只得勉强的对于诸位待遇,稍许提高一下”。所以从二月二十一日起,“采煤工人每日增加工资五分,普通工人每日增加工资四分,小工每日增加工资二分,其余有特殊技术能力的人”,也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酌量增加待遇。王野白表示:总之将以“不偏不倚,大公无私的态度”,和大家一起“共同力谋实现整理计划”。同时,他“希望诸位安心工作”,“万勿轻信流言,自毁过去声誉”。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二月八日,矿工宣布复工,于是工潮终告解决。从而稳定了大局,保证了整理计划正常实施和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了增加生产,保证抗日对燃料需要的目的。
【时任赣西煤矿局局长 王野白 签发派令】 【汉冶萍数字博物馆 藏】
三、萍乡煤矿的倒闭
一九三九年三月,南昌陷落,萍乡告急。国民党政府鉴于“萍乡煤矿向为倭寇所垂涎”,多次电令萍矿“应即从速准备迁移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王野白不得不忍痛准备拆迁,同时,他本人也奉资源委员会电令,调湖南郴州湘南矿务局。随之,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奉令特派高级参谋赵铁公,参议戴嗣复和副参谋长罗为雄等高级军政官员到萍矿督办拆迁破坏事宜。 于是萍乡煤矿的拆迁破坏,由薛岳等人亲拟五点办法:(一)机件先运湖南祁阳;(二)存煤尽数西运;(三)壮丁(年轻力壮者)除随迁技工外,余编运输队,老弱资遣;(四)派本部高级参谋赵铁公先往督办;(五)由周成区司令即派得力爆破队到萍乡煤矿待机彻底破坏。四月七日下午,全矿停工,由国民党第九战区所属陆军第三十三师三团三营和萍乡宪兵第一团六连,分别派兵驻守井口、机械厂和洗煤台等地,全矿进行戒严,凭通行证出入。另外,第九战区薛岳派来的两个工兵连,则在东平巷的三夹槽,南大巷大槽,北大巷的八方井、六方井四周凿掘洞口,安放引线及炸药,并发布立即炸毁矿井和厂房的通知,准备等待命令随时引爆炸毁。至五月×日,薛岳又来电谓:“安源煤矿供应甚广,应予留下待命,于必要时再行破坏”。因而,矿井和厂房后来也未遭炸毁和彻底破坏,幸运地保留下来了。但矿井、洗煤台、锅炉房、电机房、机械厂等处的所有机电设备和材料物资,经过近五十天的拆卸搬运,于五月二十九日,全部拆光运罄。全矿员工,除留七十五名职员办理拆迁工作;固定工三千二百五十四人,除部份壮丁由第九战区编为运输队外,只留下技术较好的三百余人,其余分头遣散。对剩下搬不动的资产,如矿井和房地产,则交给萍乡县代为保管。至此,昔日振兴一时,赫赫有名的旧中国十大矿厂之一的萍乡煤矿终于最后倒闭。 四、接收重建萍乡煤矿 抗日战争胜利后,资源委员会又委派王野白到萍乡,接收萍乡煤矿整理局和高坑煤矿局,重建萍乡煤矿。 一九四五年底,王野白到萍乡后,即亲临安源、高坑等地,进行实地考查。他所见到的只是残垣断壁,厂房倒塌,矿井淹没,巷道淤塞,到处是战争的创伤。矿区内私人开的小井,星罗棋布,仅安源一带就有一百三十多处,弄得煤田支离破碎。幸存的仅高坑煤矿局保留较完整的三口小井,尚在继续开采维持生产。一九三六年在长塘尾开凿的一对竖井,虽未完工,好在一九三九年四月撤退时已用泥土填塞,故井筒保存完好依稀可见。高坑矿区因私人开凿小井较少,煤田也较安源完整。机电设备及材料物资,在撤迁时有的拨给后方新兴的厂矿企业多有的运至广西、贵州等地,有的由设在该地的保管处负责管理,但几经敌机轰炸,大部被炸毁,至接收时,仅剩下千余吨残缺不全的设备器材。人员只有原高坑煤矿局的十名职员和一个矿井班,以及二十余名勤杂人员。而资委会拨给的“创业经费甚微”。这就是当时王野白到萍考查、接收萍高两局的实地情况及全部家底,可谓是人、财、物三大皆空,重建萍矿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王野白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面对白手起家的艰难局面,仍然雄心勃勃,不仅对重建萍矿充满信心,而且计划开发江西西部各煤田,以实现其过去因战争的破坏,而未能实现的“以谋矿业发达”,振兴萍矿的宿愿。于是一九四六年元月,在萍乡正式成立了赣西煤矿局。 王野白根据高、安矿区范围内煤田完整的情况,恢复和重建两矿工程的规模,以及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条件,认为高、安两矿同时举办,势所不能。因而拟订了边恢复,边营运、边创业,分期逐步进行的初步计划,以供应各地对燃料的急切需要。同时,利用营业收入所得的盈利来弥补奉拨经费的不足,采取以矿养矿的办法进行创业。一九四六年二月,开始接收高坑矿区的一分井、王家源的四分井、铁炉冲的五分井,并进行修理稍事生产,总生产能力,日产可达二百余吨。同时,对生产能力较大的三分井,进行改造扩建,以达日产五百吨的目的。为解决一、三分井出煤,减轻推车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调整了从一、三分井至白马庙轻便铁路的坡度。对高坑长塘尾一、二号竖井也开始进行疏清填土,排干积水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改革了用工制度,分长期雇用和临时雇用两种。为免除包工头从中剥削,并采取和推行了合作包工制度。即由厂方督导工作,查点验收工数,监发工资。为了配合矿区生产和建设,搞好机电设备安装和维修,在高坑小冲,动工兴建了锻工房、翻砂房、模型房、电机房、锅炉房等。原高坑煤矿局在长塘尾竖井附近并无工人宿舍,为解决工人住宿问题,在该井左近五百公尺处,建造瓦顶木竹结构的井工宿舍一栋,长四十公尺,宽八公尺,共计三百二十平方米,可供一百人住宿。另外,还在该处建造了土木工人宿舍和职员宿舍各一栋。对于职工的生活福利,鉴于当时物价“与日俱增”,萍乡素来产米不丰足,为储备职工食粮,特在高岗埠办公处内空地兴建粮仓一栋。同时,为了不使职工的工资收入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还设立了物资供应社,由矿局提拔专款,采购生活必需品,如食米、油盐等,均按员工及其眷属人数,廉价配售。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亦按实际需要,予以定量配给,“以谋员工生活之安定”。 安源矿区,因抗日战争期间,萍矿撤迁后,被遣散工人衣食无着,相互邀集开挖土井,以谋生路;另外当地豪绅亦乘无人管理,争开土井以牟取暴利。王野白在接收时,考虑该处土井构成复杂,良莠难分,经斟酌实际情形,拟定整理该矿区内土井办法:一、应在不妨碍安源矿将来正式工程实施的原则下,向矿局进行登记批准,方可继续开采;二、向矿局登记,并经批准,或由矿局酌予经济与技术援助,另行择地开采;三、影响安源矿将来大规模开采计划的进行,或现在非重要地域内的均应停开。以上三点办法,呈请资委会批准,并经萍乡县政府布告周知。同时,还成立了安源矿厂临时工程处负责这一工作。这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北方各大煤矿未能正常生产”,各地发生煤荒,煤价急剧上涨,王野白整理土井的办法,不仅未能付诸实施,反而“该矿区内土井遂迭有所增加,既不遵照整理办法申请登记,且在该矿将来重要施工地带,亦复任意开采”。事后虽经江西省建设厅和萍乡县政府出面查封,亦无济于事。于是对整理安源土井,只好暂时放弃,仅将按整理办法进行登记二十余口土井所产煤炭,进行收购包销。安源其他各项工程,因过去撤迁毁坏严重,根据矿局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一时难以进行,故把重点建设放在高坑。 王野白为了重建萍矿和振兴萍矿,在艰苦创业的环境下,一方面采取充分发挥“各抒伟论,共策进行”的民主管理方法;一方面提倡服务精神,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视办公事如办私事一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行事无不举”。再就是要求要有勤俭创业的思想,他认为办大事业,“当然要靠经济条件,有多钱固容易做大事,而无钱或少钱亦有法使其做事”。所以他“希望大家不要候着现钱去做事,要尽管按照已定的计划大胆去做”,“要做是你们的事,要钱是我的事”。不要因为钱的问题,迟疑不决,而贻误大事。 在王野白精心筹划,妥善安排下,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各项工程进展顺利,生产销售按计划完成,“计自产烟煤一万零六百三十八吨,焦炭二百三十六吨;收购烟煤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六吨,焦炭五千八百三十六吨。运销煤焦二万四千余吨,获毛利五亿四千三百余万元(法币),除去各项开支获有纯利一亿七千三百余万元”。与此同时,大规模生产发展计划,亦在积极拟定和实施。 五、建设萍矿的宏伟计划 王野白在接收萍矿后,根据高、安两矿厂的现状,以及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采取了以矿养矿的措施,一面扩大生产增加营运,以解决奉拨资金的不足;一面积极地进行有步骤的基本建设,开始恢复重建萍矿的工作。因为高坑煤田完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收效较快。因此,选定高坑矿区先行施工。并提出进展的初步设想。高坑矿厂按照现行工程进展程序约分为三期:第一期工程是在一、二号直井清理填土,排干积水的基础上,继续下凿,以及各分井要求达到日产原煤五百吨;第二期是一、二号井一水平贯通,并日产原煤两千吨左右;第三期是一、 二号井基本建成,日产原煤达到四千吨以上。全部工程完成后,计划日产原煤五千吨。 王野白根据初步设想,及各顼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拟定高坑矿厂大规模生产发展计划。高坑竖井为能适应将来日产原煤五千吨的需要。计划一、二号竖井井筒直径扩大为六米,总深度为三百一十三米,在二百米与三百米深处,各开石门相互贯通煤层。一号竖井安装六百马力的电动绞车一台,用二只罐笼提升,专为提升石碴与卸材料,及出进班上下人之用;二号竖井则安一千二百马力的电动绞车一台,用二只七吨的提煤斗,专作提煤用。“井下装煤及井口卸煤均为自动化,不须人力”,在三年以内达到日产原煤五千吨,并使井下效率达到“每一工人每班产煤三吨之纪录”。为实现这目标,“故井下设备务求机械化、而减少人力之应用”,届时“则高坑将为全国最新式之煤矿。” 为使工人在井下有清新空气和良好作业环境,王野白敢于超过欧美先进国家有关煤矿法的规定,改变了原高坑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在“直井东南三百二十尺处,另开凿四十五度斜井一口,其切面积约为一百二十平方尺。用砖镶砌,上端成拱形,藉以减少磨擦。井之斜长度预计为六百尺,与井下回风道相接。井内有人行道,以便必要时行人之用。井口拟装置抽式之电风扇一座,总风量为每分钟三十万立方尺。将来拟以一号、二号两井为入风口,而以斜井为出风。如此,则井下工人每人每分钟至少有风量一百六十立方尺,较之美国煤矿法所规定风量,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煤洗选加工,拟在高坑设立一座最新式的洗煤厂,每日洗原煤五千吨或净煤四千吨。洗煤厂设计分为两部,“一部为选厂,一部为洗厂”。与洗煤厂相配套的是炼焦厂,所洗精煤进行炼焦,日后所产之焦炭将供大冶炼铁或炼钢之用,所以炼焦设备亦在计划之中。 鉴于井下,地面各项机械设备,所需电力供应甚大,各项工程建成后,所有机电设备动力容量总计约为九千多瓦。为此,“本局将建立一座发电厂,总发电量为一万四千瓦”。厂址择定距高坑七余华里的泉江堰。第一期工程为二台一千瓦,一台二千瓦,总装机容量四千瓦;第二、三期工程,分别为五千瓦,总装容量一万瓦。第一期工程,于一九四七年,动工兴建。 王野白为了实现把高坑矿厂建成为全国最新式矿井的计划,对整个矿区的布局,也进行了精心规划和统筹安排。认为“矿区地面的布置,其重要性不亚于井下工程”。为适应新型矿井环境的整体布局,“将来各种新建筑,将集中于高岗埠之东南,目前计划拟建总办公厅大楼一所、医院、学校、职员宿舍、招待所、剧场等等,工人宿舍及住宅则在高岗埠附近。此外,尚拟建一新市区,由本局设计图样招商承造,或由本局自建出租”。其他与建设新式矿井的有关配套工程的各项建筑,如总机厂、洗煤厂、储煤场、木料厂、材料库等,白马庙一带,长塘尾附近,尚有井口办公室及其他一些小型建筑等,所有的详细计划都已交中华联合工程公司承包设计建造,而且各种设计工作已将全部完成,即可付诸实施,这时,王野白奉令调走。 王野白在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没有能够实现,也不可能实现他建设萍矿的宏伟计划,但从中却可以看到他对振兴中国煤炭事业的抱负,以及对萍乡煤矿发展远景所寄托的希望。(作者:家铮 久瀛) 【时任资源委员会广东省政府粤北工矿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经理 王野白 签发派令】 【汉冶萍数字博物馆 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