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吴楚古刹 皇母陵园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073|回复: 0

吴楚古刹 皇母陵园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11-21 08: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他出身奇秘,平生坎坷,讨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先从死里逃生,后享尽荣华富贵。

凤阳不远的钟离东乡有个皇觉寺,朱元璋曾在那里当过和尚。而大屏山上的吴楚古刹,有“碑”、“诗”可稽,也曾叫皇觉寺。而且传说朱元璋也在这个寺里偕同他母亲一起住过一段时间。大屏山地区流传过与朱元璋身世吻合的一些传说,民间艺人还把这些素材编成皮影戏:《元璋出家皇觉寺,伯温访主金沙滩》。吴楚古刹中现保存有朱母陈氏石墓及六面塔形墓碑。正面刻着“朱墓陈氏之墓,男元璋立”;侧面刻着“临济和尚宗主三十五世塔”。另外,凤阳有奇石碰碰响,大屏山上也有一奇石“碰碰响”。

相似如此之多,疑幻疑真,虚实莫辨。笔者细读过吴晗著述《朱元璋传》,经查历史年表,大屏山上朱母陈氏墓,其由来线索清楚,确系真事,故陈述其后,以飨更多读者,并供历史学家研究考证。

当你驱车或步行在大屏山揽胜时,你会看到大屏山吴楚古刹内,有一高高的墓冢,用水泥土封得严严实实。当你拾石级而上走向墓冢时,墓冢前的两根石柱子上镌刻着“朱母陈氏墓”和临济和尚宗主三十五世塔。墓冢旁种植的四季青树,早已枝繁叶茂,相传这就是朱元璋母亲墓。

1368年(洪武元年)1月,朱元璋在北伐的胜利进军中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府。

相传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朱元璋携母亲逃难至大屏山,其母殁於吴楚古刹。寺内僧侣协助将他母亲尸体掩埋好。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木尔在位的第十二年)的上半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还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见过雨了,禾苗被晒得干瘪枯黄,田地裂成一条条龟缝,眼见得收成没有指望了,谁也想不出办法。到处在祈神求雨,祷告龙王爷显神通,不知求了多少天,还是热辣辣的太阳,连一丝儿乌云也没影子。农民正像在热锅上蚂蚁般转时,又来了漫天遍野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也吃得一干二净。这是几十年来罕见的大灾。

祸不单行,闹了天灾,又闹起瘟疫来了。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的家乡)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人们已经吃了好些日子草根树皮了,一得病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发高烧,接着便上吐下泻,不过两三天就断了气。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死了人,天天在死人。

孤庄村朱五四一家人,不到半个月,就死了三口。朱五四四月初六日病故,初九大儿子重四也死了,到了二十二日那一天,五四的老伴(朱元璋的母亲)没有吃,哭得死去活来,到半夜里也不声不响离开了人世。天一亮,朱元璋去向刘大秀(当地一富裕农户)磕头要了一方地,兄弟俩用一床破席子裹着母亲,抬上山去埋,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不容易抬到山坡下,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要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一顿饭功夫,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母亲的尸体不见了,是山坡上滑下来的土把她天葬了?还是被大水冲走了?兄弟俩不得而知,只得回到村子,饿着肚子,蒙头大哭……

一连几个月过去了,没得吃,兄弟俩就吃草根树叶,想去求人家打工,赚碗饭吃,村里的人又大都逃光了,去投奔亲友,朱元璋心想祖籍勾容朱家巷虽有许多族人,可都是几百年不见面了,去舅舅家,自外公死后,也有几十年没搭往了……六亲俱断,天地虽宽,却无投奔之处,没有办法,朱元璋和二哥商量,哭了半天,只有远走他乡,各奔前程了。他们嚎天动地的哭,惊动了邻舍,隔壁汪大娘走来,提起当年五四公(朱元璋父亲)在皇觉寺许愿,舍重八(朱元璋)给高彬法师当徒弟的事,何不去当和尚,一来还了愿,二来有碗淡饭吃,总比饿死强,二哥和朱元璋也就同意了。

原来朱元璋小时候多病,生下三四天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鼓鼓的,朱五四眼看这孩子,胡思乱想,竟然做了一个梦,孩子不行了,只有托菩萨带管,他抱着孩子走进了一个大庙,庙里却无一和尚在内,接不上头,他只得又抱回来,忽听得孩子在哭,梦醒了,孩子也真的在哭,妈妈在喂奶,居然会吃奶了。过几天,肚胀也好了。父亲着了慌,想起那个梦,真的到寺里去许了愿,给元璋舍了身。

汪大娘娘儿俩替元璋预备了香、烛,一点小礼物,央告了高彬法师,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行童,朱元璋剃成光葫芦头,披上一件师兄穿烂的破衲衣,见人合十问讯,居然是佛家弟子了。这一年,朱元璋虚岁十七,实在还不满十六周岁,他是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出生的。

朱元璋进了皇觉寺为僧,每天在寺内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

皇觉寺原来叫于皇寺,靠收租子过日子,这一年灾情太大了,收不到租米,存的粮食眼看吃不了多少天,人多嘴多,嘴多消费大,师婆出主意,先打发挂单的和尚走路,接着师伯师叔师兄们也都出门云游了。朱元璋当行童才满五十天,最后一个被打发出门。没奈何,虽然不会念经,不会做佛事,也只好装着和尚的样子,戴一顶破箬帽,手持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拜别师父和住持,离开了家乡。他听人说往南一带年景比较好,就一径往南,先到合肥、固始、信阳一带,反正只要讨得饭吃,活得了命,不管什么地方都去。他“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月夜而凄凉,西风鹤泪,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遂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明太祖实录卷一,危素撰皇陵碑)

一天,朱元璋乘舟来到江南各地化缘。舟行数日,在鄱阳湖登岸,又行半月,来到江西的袁州府,这里没有高山大川,属丘陵地带,山明水秀,平地种稻米,山坡植果蔬,比起北方来,真可谓是鱼米之乡。他来到一家大户宅院,对着大户的朱漆大门敲着木鱼,软化硬讨。那大户家养了数条恶狗,狗仗人势,狂吠乱奔,直向朱元璋扑来,朱元璋退到一侧,不停地敲打着木鱼,那些狗也不再狂叫了,朱元璋一边敲着木鱼,一边还唱起了凤阳花鼓:

家住芦州并凤阳,
凤阳原是好地方。
一场灾难平地起,
穷苦百姓遭了殃。
皇觉寺里弥勒佛,
来到人间降吉祥。
劝君多做行善事,
积善门第人丁旺。

那大户人家养着一名差女,五十开外年纪,也是安徽凤阳人,一听这熟悉的音调,快步跑了上来,想来打听一下家里人的景况。主人听了这曲调,也发起善心来了,想修修来世,求菩萨保佑,人丁家畜兴旺,忙大声嚷道,还不快去提些粮米来,那妇女转身回到灶房,提了二十来斤上等熟米,小和尚接过米,抬头看见那妇人熟悉的脸蛋,顿时愣住了,那妇人见了小和尚,忙叫开声来,重八,怎么是你!原来那妇人就是死里还生的朱元璋的母亲。朱元璋双膝跪在地上,大声呼唤了一声“娘”,两行眼泪便夺眶而出。娘儿俩紧紧地搂在一起。娘叙述了她死而还生的情景:那天轰雷闪电,把她惊了起来,她觉得身子很倦,口很干,肚子又饿,一阵暴雨袭来,雨水浸透了她的嘴唇,她张开口,大口大口地吞,神志慢慢地清醒了,她挣扎着,直起了身,一股大水把她冲到了河流中,洪流又把她冲向了好远好远的地方,一只打渔船快速划了过来,用网把她托上了渔船,渔民弄了些新鲜的鱼虾给她吃,她吃着吃着,渐渐地支撑着坐了起来,让渔船把她带到了江南,她死里逃生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年多来,她总在打听过往的客人,想知道孩儿们怎样了,想不到今天竟然意外地相逢……

那大户家的主人,见她们是母子俩,便招呼朱元璋住进了他家,一连住了好几天,见母子俩要走,便给了一些银两。

朱元璋母子俩从那大户人家走出,本想回家,忽然想到家中什么也没有,二哥也不知逃命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便继续由东向西走,这年头,只要能讨到饭吃,那里就算是家。走着走着,母子俩竟然来到了湘赣两省的边陲,大屏山脚下。此地风景宜人,山上茂林修竹,芳草铺地,流水潺潺……

这一年是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朱元璋二十二岁)。

清晨,大屏山上的吴楚古刹内,响起了钟声、鼓声,接着是“南无阿弥陀佛”的诵读声,数十名僧侣身穿衲衣。双手合十胸前,在住持荣大法师的主持下,正在顶礼膜拜。

小和尚春山和寒九今日轮值,挑着水桶,打开庵门,正朝着庙后的仙水井奔去,他们来到井旁,正欲俯身挽水时,忽听到后面山上响起一阵木鱼声,由远而近传了过来,井旁的一株桂花树后射出一道强光,刺人眼目,一和尚装束的男子正背着一个老妪走了过来,春山和寒九挑起一担水走进了寺院,然后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向住持荣大法师耳语,他们走出庙门又去挑水,那和尚和老妪正在磐大的桂花树下歇息,那老妪呻吟着:“重八,你自己走吧,我不行了。”那和尚说:前面就有人家了,我们歇一会就去。

住持荣大法师走了过来,大声念道:阿弥陀佛!然后吩咐小和尚春山和寒九搀扶老妪引这出家和尚进入庵内,并吩咐给他们熬了荠艾水和姜汤洗身,然后招待他们用膳。

当晚,当寺内僧侣入睡后,住持荣大一人来到这母子俩住的房间,整个庙内没有了灯光,住持却发觉他们母子俩住的房间里金碧辉煌,格外亮堂,他一边走一边蹑手蹑脚地念着:阿弥陀佛。母子俩正在酣睡,住持折转身不便打扰他们的休憩,正欲走出房门,忽听得一声巨响:“站住!”原来是那和尚熟睡中的喊声,只见他爬起一个盘座坐在床上。住持吓了一跳,连声嚷道:“老夫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三五天过去了,那老女人还是昏睡不起,住持在菩萨面前已许愿祈祷了上百次,依然没有作用……一天午后,那从安徽凤阳来的和尚朱重八(朱元璋)找到住持,向住持诉说:我母亲恐怕不行了,烦住持陪我在附近寻个地点,母亲死后好有个葬身之地。住持答应了,便一同去后面山上寻找,到天晚了还未寻到理想的地点,于是转身回到寺内,忽然,朱元璋见庙旁一水池,忙叫去住持荣大法师,你看这水池怎么样,荣大法师没有马上回话,只说了声,让我晚上翻翻书,明天再奉告。

荣大法师早就知道这是块风水宝地,名叫犀牛池。可葬身,但只能葬女身,葬下了,子孙后代定会出将相,世世代代享福不止,法师自己也念及过这块地,可惜法师本身是男性,没有娶妻,也无后代,对他来说,只是空喜一阵,如今眼前的朱元璋,想用这块地来安葬她母亲,又觉朱元璋此人不凡,紫光缠身,不如干脆向他讲明,也好成全他一回。于是,次日凌晨,法师把朱元璋叫到房间,翻开书指给朱元璋看墓图,末了,仅说了一句,该如何入葬呢?原来墓图上指明:犀牛池,只葬属犀牛的,如犀牛入穴,将荣华富贵;如他物入穴,将沉入池底,为鱼、蛇食去。朱元璋生性聪明,又当过好几年游方僧,熟识了许多地区的河流、山脉、地理,懂得了许多人情、物产、风俗,见了世面,开了眼界,学会了许多事情,丰富了社会知识,也知晓天文地理,他胸有成竹地对法师荣大说:“我自有办法。”

不几日,朱元璋母亲殁於寺内,按照寺院规矩,荣大法师在他母亲临终前,用庙内一张太师椅,让他母亲坐定,然后在椅子周围堆满干柴,点燃柴,让火将他母亲遗体焚烧,僧侣们在一旁不停地敲木鱼,念着佛经,祈祷她的生灵归天。

朱元璋母亲死后,朱元璋将她的骨灰用厚纸严实包好,存在枕头下,用他多年化缘来的一些银两,下山去,跑到醴陵渌口,买回了一头犀牛,将母亲的骨灰去喂犀牛。犀牛是食草动物,用鼻子嗅了嗅骨灰,便走开了,朱元璋急中生智,他把犀牛拴了起来,让他饿肚皮,自己去跑到后山去,割了些鲜嫩的青草和青翠的树叶,用树叶和青草裹着骨灰,扔放在拴犀牛的房子里,饿了肚皮的犀牛,一见这青草嫩叶,大口大口地嚼了起来,青草被全部吃完后,朱元璋避开住持把犀牛牵到池中,犀牛一入池内,在水中快活地游乐起来,朱元璋乘犀牛不备,抡起一只大铁锤,朝犀牛脑门正中猛劈过去,犀牛不能动弹了,朱元璋的母亲就安葬于此。

这一年是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朱元璋年二十三岁)

不久,朱元璋在犀牛池旁祭扫了一次母亲墓,告别了荣大住持,离开了大屏山吴楚古刹,又开始了他游方僧的生涯。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年二十五岁,他在为僧时曾想,老百姓自己都没饭吃,哪有钱给寺僧吃。这一年恰逢红巾军起义爆发,他看到元朝大势已去,就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英勇善战的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取得了统军大权。

公元1367年12月,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已经平定山东,南征军已降方国珍,移军取福建,水陆两路都势如破竹,一片捷报声中,朱元璋并没有马上称帝,他仍在冷静地观察局势,努力奠定霸业基础。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另一个原因是,他常常记起在吴楚古刹寺内住持荣大法师的话,墓葬犀牛池者,后辈必出将相,但决成不了帝。如欲称帝,必有天意。天赐成帝,基业千秋;天不赐,不可强求。心总卡蹦蹦直跳,决不可急于成帝,一定要伺时机成熟。后来,文武臣僚推荐朱元璋称帝,朱元璋使用了这样一个计谋:他召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刘基,择了称帝的日子,次年正月初四。他问刘基,那天天气怎样?刘基肯定地回答:“晴空万里,决无风雨出现”。然后朱元璋胸有成竹地对文武臣僚们说,我已择妥了明年正月初四登基,现在我就开始祭告上帝,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祗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逐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这篇祭告文,把元朝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的倾覆和自己皇朝的建立,都归因于上帝。前朝的建立和倾覆是天命,自己做皇帝也是天命,上帝的意旨是不可违背的,这就使任何人今后不敢也不得违背自己。因为天气是可以预测的,而且预测这日天气的人又是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朱元璋佯装选择正月初四登基,并祷告上帝,完全是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这一天的天气当然很好,月朗风清,没有一点裂风异景的影子。这就使群臣们乖乖地知道,上帝批准了,朱元璋当皇帝完全是天意,谁想要违抗,就是违背天意。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大屏山这一方净土念念不忘。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地域版图,施行“乡、里、图”治,朱元璋钦点了大屏山地区的许多地名。

朱元璋住进吴楚古刹后,曾去后面的山上割过牛茅,那天他正割着牛茅时,忽然电闪雷鸣,霎时便雷雨交加,和他兄弟俩在凤阳老家安葬母亲的天气一样,他全身被雨水湿透了。山上有一老翁,忙披蓑衣戴斗笠来给朱元璋送雨具,二人来到老汉家后,老汉的妻子燃起熊熊大火给朱元璋烤,朱元璋顿觉这老伴俩很慈善,便托口而出:“善哉,善哉!”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就钦点这山头为“善山”。

朱元璋为母亲丧事去渌口买来犀牛,从吴楚古刹下得山来,大义地方一绅士模样者,听门外有人问路,见过朱元璋,即租轿一乘,送朱元璋下渌口办事,洪武二年,朱元璋实行“乡、里、图”治时,即钦点此为“大义”村名。诸于王坊、王仙、书塘、仁村等地名,据传也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钦点的地名。

尤其是仁村、大义两地,据传被朱元璋钦点后,天空忽然飞来一纸,上书“仁义可嘉芳千古,福禄寿喜千万家”。当地百姓看后,忙跪倒地上,恩谢上苍,此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屏山地区终成了仁义之乡。

——姚以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