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漆宇勤 朗读:李旭明 从《赛马》到《江河水》
他创作了二胡经典名曲《赛马》,移植改编了《江河水》;他的故事被拍摄成了电影…
黄海怀(1935—1967),萍乡城区人。他自幼偏好音乐,尤其迷恋听琴。不到6岁的他,经常尾随拉琴的算命盲人,津津有味地听着琴声。进入高小后,他对老师讲授简谱知识特别感兴趣,由于悟性好,乐感强,识谱、唱歌、吹号、吹笛、拉琴样样都会。黄海怀读中学后,课余依旧迷恋拉琴,并开始展现出作曲的才华。
1955年夏,黄海怀如愿以偿进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深造。在武汉音乐学院求学的三年,黄海怀是一个“特别”的学生,“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求知欲特别强,因此学习特别刻苦;二是他的天赋特别高,因此学业进度特别快。学满两年后,他的二胡技艺已出类拔萃,在第三学年期间,老师对这个特别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安排,引导他将学习重点转向专攻音乐理论,并特别为他配备一台录音机,鼓励他进行二胡作曲的尝试。多少次江汉的晨曦,多少回楚天的明月,黄海怀的青春激情在喷张,智慧才华在迸发。
由他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赛马》,充满奔放、欢乐、热闹的浓郁气氛,音符展示出内蒙古大草原牧民赛马的壮观场景,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他将西洋弦乐的拨弦技法巧妙地移植到二胡上,开创了二胡史上的先例,在全国乐坛引起轰动,他成功了。黄海怀并不刻意于自己扬名,只是把自己的灵魂融进了琴声,琴声中有他的灵魂的倾诉,有他的灵魂的神采,他的灵魂在琴声中立起来,显示出一个天才艺术家的风貌。
黄海怀以非凡的业绩被留校担任国乐系教师。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二胡技艺传授给学生,赢得校方的嘉许和学生的尊敬。他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二胡曲创作的探索。当听到一曲东北民间乐器管子的旋律后,他兴奋不已,继而沉浸在深思之中,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构思,遂将其改编为二胡曲《江河水》,并又经数月的反复试奏,反复推敲,确定了演奏的弓法和指法。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又一力作《江河水》在全国音乐界引起轰动,并得到国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虎形山公园黄海怀音乐广场上的黄海怀雕像 1964年此曲被选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风华正茂的黄海怀事业如日中天,他在首届“羊城音乐会”的二胡演奏比赛中夺魁,得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亲切接见。不久,他又在首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二胡演奏比赛中折桂。他的名字和他创作的二胡曲,传遍全国。
▲由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安源文艺》刊登电影文学剧本《黄海怀》及剧照
1963年冬,黄海怀身患肝炎,但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两次奉命到湖北农村参加演出。第二次下乡前,他的肝肿已逾二指,医生嘱咐他全休治疗,他却毅然随队下乡,患病期间,他还创作并修改新二胡曲《洪湖畅想曲》。1966年夏,黄海怀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返回武汉后,经抢救无效,于1967年2月病故,年仅32岁。
经典名曲,不朽于弦,成为黄海怀短暂生命中一种有声韵的永恒。1997年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与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黄海怀艺术研究会,海外发来贺电,全国各地乐坛名流踊跃参会,并组织二胡演奏音乐晚会,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音乐家周巍峙题词:“难忘‘江河水’,沁人情至深;‘赛马’曲不朽,犹忆制乐人。”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题词:“江河水流不断情,赛马名业传古今。” 来源:《阅读萍乡》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