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江西大器”刘凤诰保护杨岐山唐碑经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008|回复: 0

“江西大器”刘凤诰保护杨岐山唐碑经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20-1-10 08: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栗县杨岐山唐碑,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乘广禅师塔碑,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撰文,刘申锡篆刻,建于唐元和二年(807);甄叔禅师塔碑,沙门至闲撰文,僧元幽书写,唐大和元年(832)建。前者为刘禹锡的得意之作,后者书法如行云流水,均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640 (9).webp.jpg

杨岐山唐碑是江西省目前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能够保存至今,成为国宝,实属难得。综合刘元端《杨岐山乘广甄叔两禅师塔碑移至寺内募缘引》和甘宝贤《重修普通寺记》等文献记载得知,清代“江西大器” 刘凤诰是保护杨岐山唐碑第一人
嘉庆元年(1796),刘凤诰父亲刘大智受邀进京参加千叟宴,嘉庆二年(1797) 10月在京城去世。刘凤诰辞官回乡丁忧期间, 1798年的一天晚上,刘凤诰在分宜县昌山找到阅城君庙碑,读碑文《阅城君庙记》后,刘凤诰对随行的侄子刘元端说:“这是唐碑啊。”
640 (9).webp (1).jpg
(分宜昌山庙)
道光六年(1826),杨岐山山洪爆发,冲毁寺庙,乘广甄叔两禅师塔碑被附近百姓抬回家中。刘凤诰长期在外任官,十分惦念杨岐山唐碑,后来老家亲戚李倩人将唐碑碑文拓印寄给他,他看到后很高兴,得知唐碑现状后,便吩咐刘元端说:“这唐碑近世罕见,我萍乡有这两块石碑,文学人士要引起重视,可以号召大家捐钱将这两块碑搬到寺内保存起来,以便传久远。”
刘元端谨记于心,在家乡友人帮助下,道光十七年(1838)年将唐碑移置到杨岐普通寺内,并撰文《杨岐山乘广甄叔两禅师塔碑移至寺内募缘引》,记叙了保护唐碑的经过。后来杨岐山普通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时,将两块唐碑镶嵌在前殿正门左右墙上,方得保存至今。
附录:
1868年《石观前刘氏宗谱》:杨岐山乘广甄叔两禅师塔碑移至寺内募缘引
杨岐,萍北一古刹场也。少读家唐尚书彭城梦得所制乘广师碑文,及僧至闲撰甄叔师碑文,有“其山群峰四合”句,疑焉。以为文人极笔耳,谓果若是,将安归水耶。道光初,因小枧李亲九十寿,屏至其地,见水从山下消去,信然。寺西有故乘广师塔,穹碑巍峨,碑阴多女弟子名氏。高第弟子甄叔师塔在东峰麓,碑为僧元幽书。视广师碑,梦得书稍放,虽谨严不及,而取法晋人,生气郁勃,亦有不可磨灭者。犹忆嘉庆戊午秋,随先宫保公过昌山,夜以烛寻碑,得《阅城君庙记》,读之示端曰:“此唐碑也。”碑不甚高,及再访之,则已为野邑好事者舁归其家矣。最后由李亲倩人摹得杨岐两禅师碑寄呈,宫保公喜甚,谓端曰:“唐碑近世所罕,我萍有此二石,文学之士宜宝藏之。可醵钱搬入寺中,以屋翼之,斯足以传久远。”端唯唯,往尝与邓一、文准之、欧阳君秋舫,暨邑中文人名士商及此事,意见相同,咸有不欲古物遂就剥落之语。顷因甘氏佩青、燕亭二君读书寺中,慨然有好古之心,首先倡劝介陈。友光灿、令嗣、贵荣不鄙余言,以余夙有是愿,宜述其来由,于首乐善诸公,幸相助为理,庶几古迹之在萍者,得以不没于后云。
640 (9).webp (2).jpg
大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夏六月香水居士刘元端盥述并书 吉廷和刻石
640 (9).webp (3).jpg


刘凤诰(1761 -1830),字丞牧,号金门,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1789年清乾隆己酉科进士胡长龄榜探花,被乾隆称为“江西大器”。在乾隆年间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曾任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著有《存悔斋集》三十二卷、《五代史记注》七十四卷、《江西经籍志补》四卷等。
640 (9).webp (4).jpg

刘元端(1782-1849),字树滋,号立山,刘凤诰侄子,道光辛卯(1831)恩科岁贡生,曾任训导,例授修职郎。
640 (9).webp (5).jpg
卢肇(818-882),唐代宜春县文标乡(今新余市分宜县杨桥乡观光村)人,会昌三年(843)状元及第,官至歙州刺史,唐大中三年(849)作《阅城君庙记》。

640 (10).webp.jpg
感谢上栗柳习文先生的编辑整理以及授权本平台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