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岁的朱荣生在萍乡,长在萍乡。1969年至1979年就读于萍乡铁路子弟小学、中学,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炼钢专业),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二级教授。 从大学到工厂再到大学,朱荣这一路走了40个年头。记得1979年刚考上大学时,怀揣当火车司机梦想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江西理工大学冶金系,学习炼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新余钢铁公司(原江西钢厂)工作。那时,很多人都羡慕进机关、坐办公室,但向来要求严格的父亲却要求朱荣到生产一线打基础、练本领。 在工厂的7年里,朱荣当过炉前工、炉长、技术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工作虽然辛苦,却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这对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言是一段宝贵的经历。1990年,他在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7年基层工作的锤炼,5年研究生的学习,为他以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朱荣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教书育人24年来,他平均每年授课5门次以上、(含企业工程硕士)150学时左右。结合他的实践知识及经验,朱荣坚持“理论+实践”教学模式,2013年,他主讲的《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及北京市精品课程;2014年,他讲授的《百炼成钢》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17年,他将10年来研究生案例教学讲稿和科研项目实践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了专门针对冶金院校研究生和钢铁行业工程人员的《炼钢过程典型案例分析》教材。 “集智创新,鼎力实践”是朱荣的座右铭。为了践行实践观、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朱荣和他的团队在昌平建立了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他的教育和培养下,团队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获得了省部级的一等奖、二等奖,有自己的专利,并获得国家奖励。 在冶金学科领域,朱荣堪称硕果累累。“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入选2015年《世界金属导报》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炼钢过程 CO2资源化应用技术”入选2018年《世界金属导报》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2013年),“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2016年),“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2019年);“中国冶金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余项;获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撰写著作4部。 从红色安源走出的“萍乡小子”,到大国工匠乃至大国教授,朱荣是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中国“产学研创新奖”,2017年其主持的科研团队入选国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并作为科学界代表被邀请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观礼。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