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光阴遇见最美的你」
from萍实君 那些在记忆深处的故乡人 ◆ ◆ ◆
河流养活了人类,养活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生物。
从远古到现代,从部落到城镇,人类一直是逐水而居、因水而兴;沿河建城、因河而美。
萍乡的祖先和萍乡的城市,也是如此。公元267年始建的萍乡古县城挨着袁水,此后迁移至凤凰池的新县城靠着萍水。全市的村镇,也都是依山傍水在大小河流附近点缀、壮大。
几千年前,楚昭王在萍乡渡江得异果,询孔子辨认为萍实。此后萍实之乡因此而得名萍乡,1750多年来没有变更过姓名。
但是,这座与水关联紧密的城市,如今实际却是个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地区。境内只有萍水、袁水、栗水、草水、禾水5条河流,都是水系中的“小字辈”,不属于大江大河。
当然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属于大江大河的萍水河,也曾有一段时间闻名遐迩,成了一条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河流。上个世纪60年代,一曲现代京剧唱红了它。在红得发紫的八大样板戏之一《杜鹃山》中,剧中主要人物党代表柯湘一开场就唱:“家住安源萍水头……”
这段京剧曲子,在当时的中国,男女老少耳熟能详。传唱之后,这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就唱红了全中国。萍水,从此成为一条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河流。
但是,我们了解这条有着特殊意义的河流吗?喝着萍水河水长大的萍乡人,了解自己的母亲河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回答,很多人甚至分不清楚萍水河究竟是身边的哪一条河流。我们在网络上、生活中反复征集和询问,没有一个人回答说真正全程走过了这条河流;我们到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处反复交流和咨询,每一处都给出了“我们没有从源头走到过出境处”的答复。偶尔有户外运动爱好者说沿河骑行,也都没有真正连贯。
不能不说,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没有一个孩子去真正深入探寻过哺育自己的母亲河。
我们打算弥补这个遗憾。
我们打算用脚步丈量萍乡人的母亲河,用最原始最淳朴的方式向一条河流致敬。
走吧,沿着河岸,从源头,顺流而下!
说是源头,其实是萍水河从宜春进入萍乡的交界处,苍下小学门前的一座小桥。桥的上游,是宜春;桥的下游,是萍乡。两架无人机升空,两台摄像机开机,而照相机随时准备捕捉镜头,十几个考察队员在桥上合影后,沿着河流的左岸开始了我们的行程。清波与水草,在水面划行的鸭子,颇有几分田园风味。
看着我们一群统一着装的陌生人在河边上行走,附近的村民热心地过来打招呼。闲聊中,她指着河边左侧的稻田告诉我:那丘田就是我家的,今年被大水淹了两次,所以长势不好。“不过,今年还算好的。那丘田本来就没什么指望,在我上一辈的时代,每年河水都要上岸几次,将两岸的稻田庄稼全部漫浸。”她补充说。
不止是她,在宫江村河边路遇的几个村民,都在期盼“这河道要挖宽一点就好了”。
他们不知道,这个期盼在一两个月后就将实现。河道整治工程已经由下而上,修到了宫江村的下游。
9月中旬,依旧是太阳炙烤的时间,高温与烈日,让裸露在外的皮肤很快就被灼伤,汗水流下来,火辣辣地疼。连续几个月不下雨的干旱,让河岸外的草木都在喊渴。景致也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河岸野径上的杂草长得茂盛,落脚之处,带着锯齿的杂草在脚脖子上划出血痕。
大家不怕。贴着河岸走,窄窄的田埂、拦路的水沟、人迹罕至的草丛、乱石堆积的施工道,都只是我们亲近母亲河时脚下踩过的普通路途。
除了起步时苍下与宫江交界处的“源头”,我们也另外深入到田心河上游、杨岐山千丘田、宜春水江等几处进行了关于萍水河源头诸多观点的现场考察与考证。
一路走来,委员们进村镇、访村民,先后途经4个县区16个乡镇街56个村近200个村民组。看到我们路过村子,附近的村民往往会主动走过来跟我们交谈,提出他们对进一步保护好自然生态的看法。
在上栗县东源乡,72岁的村民刘祖生写下了长达数页的快板词,赞颂政府在兴修水利、为民服务所作的工作。
在安源区五陂镇,上过战场的老兵曾豪生满怀自豪地给我们讲述今昔生活的不同。
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沿河村落,与200余户村民进行过交流访谈,收集了群众对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意见建议。
我们的耳目始终是打开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萍乡的河流得到了综合治理,河流生态得到改善。当然,我们也收集了基层群众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这真是开心的事情,为了母亲河的美好容颜,为了拥抱一河清水,我们和你们,我们和他们,共同在努力!
美丽萍乡,因为有你
文:漆宇勤(有删节)
照片:楚韵、马俊强、陈春来等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