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萍乡城沿320国道西行约十公里,便来到姚家洲火车站。 姚家洲火车站地处于萍乡醴陵铁路段,此段路程由我国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所主持修建,最早服务于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将安源煤矿运输给汉阳钢铁厂。 在车站以南,有一个在50年前时值热火朝天的地方——萍乡铝厂。
清末湘赣铁路地图
姚家洲火车站,前身也是客运站
铝厂远景
艰苦创业 “没困难我们创造困难也要往前冲,坚持做未来世界主人翁。” 萍乡铝厂是1970年由省革委会及省计划委员会安排投资并开始创建的,原名“安源铝厂”,厂址定在姚家洲车站南面的一个乱坟岗上,刚建厂时,困难很多:一是缺资金。 按20KA系列电解槽46台,年 产电解铝2000吨的设计,需资金400万元,而当时只有110万元;二是缺技术人员,当时全厂总共只有100来名职工,只有7名技术工人,1名技术人员,;三是缺设备,全厂当时只有1台虎钳,1台电焊机和1台车床,而建厂的要求高,其中电解槽等50余套(台)非标准成套设备得自己制和安装。 面对困难,全厂职工毫不畏惧,知难而进,为国家铝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他们把队伍开进工地,在山坡上安营扎寨。头顶青天,脚踏荒山,餐风宿露,披荆斩棘,打响了建厂的战斗。 施工方法虽土,但一样可靠 没有住房,他们就住“干打垒”(就是土墙房屋,大庆石油会战期曾广泛应用,可以节约大量人力与资金投入,当时的口号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没有床铺,就睡包装箱;没有技术人员,厂领导就发动大家虚心请教,能者为师,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没有设备,就发动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去战胜困难。 如:他们自制简易单臂吊,解决焊槽壳要翻边的难题。用汽油喷灯加热的办法解决弯铝母线的安装问题等。没有足够的资金,他们就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安排项目。同时,发动职工千方百计精打细算,增产节约。例如,他们自力更生,自制成功电解槽金属槽壳、简易砂轮机等16项设备,节约投资21.33万元。他们还对原设计的32个项目进行一些改进,如槽壳提升机构底座的材料代用,混凝土槽底圈的改进等,节约了不少资金。 通过全厂职工栉风沐雨,日夜奋战,仅投资295万元,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要求的工程任务,建电解槽26台。除电解槽只形成年产电解铝1000吨的能力外,其余均按年产电解铝2000吨的设计要求完成并局部建成,终于在1972年投产了。 铝厂入口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1972年7月,经上级支持和全厂职工的努力,铝厂局部建成并投入生产。1973年,铝厂正式划归省属。但由于电力供应紧张,铝厂在连续生产10个月,二十一台电修棚产铝718.8吨后,1973年4月,由于无电而被迫停产,一直到1978年 4月一停就是5年。停产,这是对工厂的沉重打击,刚诞生的铝厂面临夭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是下马还是坚持办下去?是靠国家养起来还是走自力更生之路?萍乡铝厂工人阶级面对困难,义无反顾,毅然选择了后者。他们不停留在守厂,护厂上,而是千方百计继续创业,为工厂以后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在上级的支持下,厂领导组织职工对工厂设备进行了认真的维护和改造。他们自己动手,用土办法吊装,将电解车间厂房的石棉瓦全部换成水泥瓦,为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他们还将电解槽阳极的水泥支架平台全部换成钢支柱平台等。在此期间,他们克服困难,又建成6台电解槽,使电解槽总数达到32台。在停产期间,他们不坐吃国家拨款,而是自力更生,另辟蹊径,对外承揽机修业务,增加工厂收入。1976年、1977年,他们仅承包市化肥厂碳化煤球车间的设备制造和安装等四项工程就获利5万元。 自制混搭红砖
他们还自烧红砖,自建房屋,尽力减轻国家负担。1979年,工厂在停产期间,不但没有亏损,而且由于全厂职工的努力,在维护、改造本厂设备的同时,还盈利1.5万元,成为建厂以来第一个盈利年。这一年他们还获得市“工业企业先进单位”和省冶金工业厅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萍乡铝厂带来了新的希望。1978年4月,工厂恢复供电,工人们奔走相告,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迎接铝厂新的奋进。但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他们满怀信心,开拓铝厂新的历史时,因供电不足,生产仍不能正常进行,处于停停开开的状态,工厂又一次面临考验。厂里意识到供电不足只是暂时现象,于是加紧完善生产设备,为以后正常生产创造条件。利用每年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自己动手,改造设备,又陆续建造电解槽十六台提高。1986年,萍乡铝厂生产的铝锭被评为省优秀产品,所生产的铝型材1989年也被省鉴定为优秀新产品。 1984年,萍乡铝厂年产电解铝2300吨,创税利133万元,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创建厂最好水平,荣获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5年, 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萍乡铝厂每年在完成电解铝1900吨的指令性计划之外的产品可以自销,这对提高经济效益是有力的支持。1988年,职工人均收入达1967元。这一年,厂里又新建两栋职工家属宿舍,面积达4400平方米,基本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其他文化、教育、娱乐、商店等生活设施也逐步建齐,职工安居乐业,笑逐颜开。全厂呈现一片团结奋斗、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
盛期铝厂 1988年,全国铝电解科技情报暨学术交流会在江西萍乡铝厂联合召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6个单位的8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谁也料不到10年后的铝厂就将奄奄一息。
铝厂现状 今日铝厂 单体厂房长达370米,这个体量放在今天也是少见的 感受一下300米的纵深 电解室顶部 此刻我有很多问号 踏入狗子的地盘,免不了一场恶战 超大号的铝板电线和螺丝钉 厂房内共有两部天车
光与尘
原扎铝车间
办公楼一角 圆尖碑 铝厂侧面,底层架空铺设高温铝线 色感不错 现代艺术 原铝厂化验楼,现为居民活(棋)动(牌)室 民风淳朴 厂区平地现在变成了货车的休息站中转,提供各种服务 加油中 稳如二狗 铝厂紧邻的就是电厂,现已废弃 神似《三峡好人》面的UFO 冷却塔下,现已改成鱼塘
友善的马儿
职工宿舍下
夕日红火的饭庄,现在只营业早点
后记 老职工们说,在铝厂有过一段好日子,在八几年每个月的工资能有八十块,同时期的政府单位才三十左右,入职人员里还有复员军人分进来的。不过虽然职工分了房子,大多数时候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某位工友觉得最好的破产时间也许是在98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壮士断腕,大家都可以早点出来另谋出路。现在他们上了年纪,都没人再想用,只能靠以前的好友来介绍建筑工地的事情做。退休的日常就是有事做做事,没事来喝茶,打牌,在的都是老同事,也亲切一些。 昔日工友,抱团喝茶 铝厂的破产确实令人唏嘘,但是有一批企业的倒下是无法避免的。温铁军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工业化就是一个资本不断增密,同时排斥劳动的过程。抛开产业升级中下岗阵痛不说,为了利润最大化,在产业资本阶段,资金天生就倾向于优先流向各种优势的沿海地区。 改开以来,内地的大部分非资源型企业,由于缺乏大量资金和技术的不断投入,在市场竞争中难免逐渐处于劣势,最终难以翻身也便成了常态。在铝工业中,电解的电费成本大约占到总成本的1/3,做大做强的铝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投资电厂,压低用电成本,以此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对抗风险和更新设备,而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比起来,除了区域市场真是一无所有。 如何做大做强,这个恐怕主要看初期投资的多寡。以处于行业上游的山西铝厂为例,出生的时候就含着金汤匙,主要生产其它下游铝厂所需要的氧化铝等原料,国家在80,90年代投资共约50亿元,是“六五”、“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99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512户国有重点企业之一,更不需要担心被直接去产能。 面对难解的局,萍乡铝厂和地方政府都没有放弃过抵抗,80年代,市场对于铝型材有需求缺口,于是1985年萍乡铝厂着手从中国香港和意大利引进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和氧化着色生产线,主要生产国标90,70系列铝合金型材和铝管,最高时期型材生产能力达3000吨,并且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政府则在铝厂90年代面临经营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铝厂提供优惠电价,降低运营成本,铝厂断断续续,几度开停,可惜最后还是没能维系下去,终于在2008年暂时划上了句号。
留给铝厂未来的选择并不多:异地技改,就地拆除,或者更新改造。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年表 1970年,省革委会决定建厂1972年,铝厂建成并开始生产1974——1977年,无电停产,工人另谋副业 1977年,国家利用外资过量,发生严重赤字,开始改革1979年,千万待业青年回城,国企吸纳大量就业,“5个人的饭,10个人吃”1980年,国家工业基本完成产业资本原始积累,并开始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即将异军突起1985年,国家允许铝厂完成计划任务后自主生产1986年,大厂房扩建完成1988年,全国铝电解科技情报暨学术交流会在萍乡铝厂召开1989年,铝厂盈利约50万,被省评为优秀新产品1990——1992年,铝厂共计亏损约3300万1995年,年产12000吨铝,同年生产总值1.98亿,均达建厂最高水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生产过剩,铝价大跌1998年,年亏损约2700万,达建厂最高水平1999年,“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2000年,铝厂完全停产,基本宣告破产2001——2007年,继续艰难生产2008年,正式宣告破产,约1300名员工全部下岗 来源:美丽萍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