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玲在南极
中国江西网萍乡讯 肖放萍、记者李小涛报道: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有的不只是璀璨绚烂的极光和可爱的企鹅,更多的是低压、低温和低氧、酷寒、烈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2017年11月随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远赴南极,到2018年12月12日完成任务离开南极中山站,近400个日夜,终于不负使命,圆满完成了科考队医疗保健任务和航天健康相关项目的研究任务。近日,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二次参与南极科考队胜利归来的副主任医师陈少玲在六楼会议室,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的经历,介绍了此次南极科考取得的成绩。 陈少玲为受伤科考队员进行治疗 陈少玲为受伤的科考队员进行治疗 两次南极越冬 成为“全国第一” 2013年11月,陈少玲就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一名保健医生远赴南极,在南极科考中山站度过了4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在那一次的出征南极中,他幸运地与习近平主席视频连线。2017年11月,陈少玲再次入选南极科考队,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南极的征程。他成为了全国第一位两次前往南极过冬的科考队医生。此次任务,除担负队员的健康保障外,他还承担了第34次南极科考航天医监医保技术验证项目的研究任务。 陈少玲正在处理血液 随雪龙船一路前行,经过30余天的颠簸,从东经148度海域穿过赤道,穿越西风带,科考队334人顺利抵达南极。还没休整好,陈少玲就面临了一次考验。飞机组的一位女队员,因午餐食用海鲜后,出现了严重的荨麻疹,过敏性休克,晕倒在卫生间。这时的陈少玲,因环境的变化身体也有不适,但一接到通知便迅速赶了过去,与队友一起将患者转运至卫生室,进行抗过敏抗休克治疗,他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输液、采血……既是医师,又是检验师,还是心电图医师,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急诊抢救经验,硬是把女队员从死神边上拉了回来。 陈少玲为受伤的科考队员进行治疗 “单兵作战”考验技术能力 确保科考任务顺利完成 作为极地医生,陈少玲要具备比常人更加强大的内心,一方面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还要给队员树立极大的信心。陈少玲介绍,极夜过后的7月底,一名科考队员不幸患上肛周脓肿,他为患者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后,患者伤口久久不愈,出现了烦燥不安的负面情绪。陈少玲一边坚持每天为队员换药,一边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要有信心。经过精心治疗,50天后,队员的伤口终于愈合了。此外,科考队一生物研究队员在野外观察动物时摔了一跤,导致左膝关节损伤、积血。凭借丰富的创伤工作经验,陈少玲立即判断伤员韧带损伤,他立即组织其他队员一起,把伤员从山上搬运下来,并及时进行了石膏固定等治疗。因为救治及时得当,该队员三周后就恢复了正常工作,确保了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陈少玲成功治疗外站工作人员 陈少玲还和队友们一起到印度、俄罗斯站互相走访,传播友谊。印度站和俄罗斯站的队员也特别相信中国医师,有什么病痛,他们解决不了的,就会到中国站寻求帮助。陈少玲回忆,2018年5月末的一天,正是南极的极夜期间,印度科考队一队员在调试机器时,不幸将手指压伤。由于印度站没有X光机,他们来到中国科考站请求帮助,陈少玲帮他拍片检查后,现场处理伤口,上小夹板将其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伤好恢复后,印度队员逢人便说中国站的陈少玲good。 陈少玲两次入选出征南极,正是因为这次科考任务要为新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做准备,科考队员工作量大,任务重,身体的健康尤为重要,需要一名曾经去过南极并且有经验的医生。2月7日,陈少玲见证了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正式选址奠基;与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合影;他所承接的航天健康项目也顺利完成;开展了“先进超声技术在极端环境应用”等课题的研究;为科考队员提供了优良的医疗保障,使队员能按期完成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 来源:中国江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