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1906年-1955年),原名何克全,1906年2月,生于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三角池村。,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在遵义会议上,凯丰错误地与博古等人一道攻击毛泽东;但在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性之后,凯丰一直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 凯丰曾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务。 凯丰广场,总面积9338㎡,绿化带面积5531㎡,主广场面积2120㎡,文化走廊面积42㎡。广场共有四个入口,韶井公路旁为主入口,6米高的凯丰铜像屹立广场中央。 1925年夏,凯丰在萍乡中学毕业,考入武昌高等师范。
在此期间,他经常阅读《语丝》《莽原》等进步书刊。为了抵制湖北的“反赤运动”,凯丰写了一篇关于武汉“反赤”情形的通讯,登在鲁迅主编的《莽原》上,署名“未名”。该校校刊也不时刊登凯丰署名何克全的文章,后来他担任校刊的主编。
1927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赴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初,任团中央巡视员,不久任团广东省委书记,化名“开封”,按谐音写成“凯丰”。
1931年5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凯丰坚贞不屈,3个月后,经党组织的努力,终于被营救出狱,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东方青年》主编。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爱护并引导学生运动,凯丰在《红旗周报》《东方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历数国民党罪行,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凯丰还分析了学生运动的特点,指出了学生的斗争应与工农的斗争密切结合,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任务。
凯丰同志生平业绩展览馆,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在原有凯丰展览馆基础上扩建而成,于2017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陈列内容分五个部分展示了凯丰同志一生光辉的革命历程。 凯丰故居位于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 凯丰故居是在原址上按照原状、原貌恢复重建,建筑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土木砖瓦结构,有厅堂、卧室、厨房、农具杂物间、猪舍、牛栏等九间。室内陈设解放前何凯丰家里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现在,故居室内物品基本齐全,重现了当年何凯丰家庭的场景,是一份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材。 来源:昭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