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府办发〔2019〕5号
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萍乡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萍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19年2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萍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8〕120号)精神,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开放合作水平,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的溢出机遇,依托交通通道、开放平台、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机制建设,加快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主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积极对接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改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把萍乡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区、改革创新经验复制先行区、市民生活休闲旅游共享区。
(二)基本原则
规划衔接,示范引领。围绕促进萍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全市开放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萍乡作为赣西“窗口”和门户作用,聚焦重点地区和优先领域,打造一批对接合作的示范工程,引领带动萍乡提升经济活力和开放合作水平。
交通互通,产业互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建设,形成通达便捷的互联互通体系。瞄准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和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积极布局承接产业基地和配套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互补联动发展。
环境共治,发展共享。加强大气等污染联防联控,促进两地生态产品供需结合,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对接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借助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接轨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投资营商环境,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和贸易来往。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环境营造和搭桥铺路工作。
(三)行动目标
到2020年,互联互通主骨架基本构建。厦渝高铁长赣段全面开工,萍乡高铁枢纽加快形成,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成。经贸往来更加高效便捷。产业联动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金融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赴萍旅游明显增长。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合作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25年,互联互通体系全面建成。厦渝高铁长赣段建成通车,普通铁路及专用线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赣西港区域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三横一纵”高速网络全面成型,萍莲高速及配套基础设施顺利完工,国省道及县乡公路网络等级水平日益提高,萍乡的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重点产业紧密联动发展,整体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武功山、安源、杨歧山等重点景区等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健康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立体化对接通道
1. 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提升萍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落实厦渝高铁长赣段最优方案并力争2019年开工,全力打造萍乡高铁枢纽。着力推进萍莲高速建设,确保2021年建成通车。以“三横一纵”高速公路网为基础,积极推进沪昆高速复线赣西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大动脉。改造提升G320、G319等跨省出境国省道等级水平,推进上栗大文公路S310与上万公路连通工程建设,研究建设湘东园区工业平台通道,推进G320城区段北移绕城工程。完成芦溪(武功山)通用机场项目规划设计,争取2020年前开工建设。抓紧推进湘东通用机场等已列入全省“十三五”近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2.强化内陆港物流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赣西港作为广州港的内陆腹地港作用,力争纳入全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总体规划,争取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规划,在用地报批、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在赣西港设立商检、海关或办事处,设立铁路口岸,适时开通中欧班列,加大两地贸易力度,实现萍乡内陆港与广州港的共同发展。抓住粤港澳及东南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通过广州港等物流平台将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向我市延伸,助推萍乡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二)建设高端产业协作区
3.推进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全力争取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通过改造提升、科技创新、靠大联强等措施,改造提升“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海绵产业六大主导产业。将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逐步把发展重心转移到高端产业,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4.重点引进高端产业。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集群的重要产业转移基地和产业配套延伸带。抓住外商投资准入放宽契机,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高档酒店等领域投资,力争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加速培育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萍乡金融商务区为依托,积极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来萍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高端产业圈发展,建设对接粤港澳的高端产业协作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金融办、市市场监管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推进科技成果共享平台。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借助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全力推进经开区发展创新,围绕做优做强智能制造、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开展集群式招引工作。推动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平台,共同构建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科技创新基础平台信息共享。支持江西省电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节能环保、粉末冶金、海绵产业等技术创新项目发展,积极争取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范围。(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6.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以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等为载体,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争取粤港澳地区企业在萍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坚持招才引智和挖掘培育并举,提高创新投入和能力建设,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来萍建立科技研究基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组建一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能力,助推萍乡孵化一批高技术企业,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四)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
7.对接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1.52万亩。着力推进“优质水稻+现代种业、草地畜牧业、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的1+4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对接,加强银河等蔬菜基地建设,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企业与批发市场在萍乡建立直采基地、加工基地和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加快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萍乡海关、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8.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江西风景独好”萍乡旅游特色品牌,加快构建“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尽快建成武功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安源景区创5A工作,打造全国著名工业遗产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推进杨歧山景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禅养静修与科考目的地。加快形成“红色体验、绿色生态、古色探奇、宗教寻根、乡村休闲”五游格局,精心打造仙凤三宝、山水美等一批5A和4A级乡村旅游亮点工程。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研学交流游、海丝探秘游、健康养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对接,争取开通连接大湾区的赣粤高铁专列,有效拓展旅游客源。积极构筑“高铁3小时旅游圈”,大力推进“旅游+”网上联合营销,共享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路线等信息,联合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共赢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广新旅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五)加强公共服务合作交流
9.加大教育交流力度。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争取大湾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我市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建立结对子关系。通过两地的教育资源、教师队伍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市高校办学水平,支持萍乡乐源杜威国际学校等教育合作。积极争取大湾区与萍乡学院等高等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提高萍乡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对接香港、澳门地区中小学,积极开展青少年研学游合作,促进双方教育推动共建一批研学游示范基地,争取缔结“姊妹学校”,提高萍乡青少年文化教育素养。(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萍乡学院;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0.加强医疗服务交流。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力量在我市合作办医,支持市县公立综合性医院对外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及安源区人民医院整合及改扩建工程,加快提升我市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建立两地卫生人才培养交流长效机制,支持萍乡市公立医疗机构骨干医师赴广东省三甲医院进修,协调广东省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我市原中央苏区公立医院,着力提升我市医院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我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医保结算系统平台互联互通。(牵头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责任单位: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1.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广交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宣传推介武功山等绿色生态文化、安源等革命传统文化、杨歧等佛教禅宗文化,传承萍乡春锣、莲花打锡、萍乡传统烟花制作工艺、傩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我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交流合作。重点推介武功山国际帐篷节、杨歧禅宗寻根、油菜花节、荷花博览会等跨省专题性文化旅游活动,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展示萍乡独特的文化魅力。(牵头单位:市文广新旅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2.强化人才交流支撑。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 “昭萍英才”计划,让各类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落户萍乡。实施“人才梯度转移”计划,与承接产业转移相适应,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与我市的供需无缝对接。积极争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就业合作机制,共同构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到萍乡就业。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服务机制、人才生活保障机制,优化人才集聚新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六)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13.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推进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强化“一区跨省多园”合作模式,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打造面向大湾区的高水平经贸合作平台。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来萍投资,将萍乡本地特色优势产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销向世界,形成长期贸易和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作用和澳门作为葡语国家联系纽带作用,借助香港在法律、会计、商务等方面优势,以及澳门的会展业等优势,支持萍乡企业依托香港、澳门走出去,全面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4.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好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聚焦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持续营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关检全面融合,推动萍乡与广州、深圳等地通关一体化建设,尽快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货物一次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全面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各项主要业务功能应用,实现口岸信息互联互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萍乡海关;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15.强化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提高对行动方案实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要充分利用经贸、旅游、人才等合作交流,推动与广东、香港、澳门建立常态化协商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的对接落实。(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6.抓好任务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要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找准结合点,本着远近结合、滚动实施的原则,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线路图、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17.加强跟踪协调。市发改委要加强协调推进和跟踪分析,会同各县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健全沟通机制,推进重要事项、重大项目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适时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景区管委会)
来源:萍乡市政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