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旧闻丨日侨幸下京子在萍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501|回复: 0

旧闻丨日侨幸下京子在萍乡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3-26 19: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百年来,由于安源煤矿的开发,来了几个德国矿师在安源煤矿工作,后来“天主堂”和“耶稣堂”的建立,几个外国传教士和修女也来到了萍乡。解放以后,苏联帮助中国搞了几十个重点建设项目,高坑煤矿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外国人,在萍乡居住的时间都不久,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而唯有日本侨民幸下京子女士,从1950年来到萍乡到1985年返回日本,在萍乡城里整整生活了35年,是外国人居住在萍乡最久的人。

幸下京子于日本大正八年三月十日(公元1919年3月10日)出生在日本宫崎县小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叫幸下市大郎,在她出生的时候,父母为她取名幸下教子,因为教子和京子的日语中的发音接近,长大后,她更喜欢京子二字,便将名字改为幸下京子。

640 (3).webp (24).jpg
图片来自网络

幸下京子在专科学校毕业后,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东北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大批日本人涌向东北三省,进行掠夺式开发。幸下京子也奉日军之召,来到沈阳,在日军中从事护士和小学教师工作。

640 (3).webp (25).jpg
图片来自网络

1945年日本战败后,许多日本侨民被遣返回国。由于幸下京子已与一位萍乡籍的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官结婚,不在遣返之列而留在中国。

在此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她随丈夫奔波于各地。于1950年6月10日在广西柳州生下儿子彭犹芝。因为孩子没有奶吃,加上一家生活无着,便随丈夫回到萍乡腊市乡。随后又迁到萍乡城内南正街武官巷,租下二间老旧的民房安家。当地的居民听说武官巷内来了一个日本女人,十分好奇,纷纷来到她家门口探看。但幸下京子闭门不出,很少有人能看到她的真容。

她丈夫由于身份问题,找不到工作,迫于生计,幸下京子便在家里摆了个缝纫摊,为附近居民缝缝补补。我家因为兄弟姐妹众多,每年冬夏两季都有大多的衣服要缝补,由于是近邻,价钱公道,我们全家人的衣服都包给她做。于是母亲经常带我们到她家去量尺寸,所以能近距离一睹她的真容。幸下京子长得十分漂亮,身材修长,皮肤白嫩,面容姣好,是个典型的东方美女。

时间久了,她也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见到熟悉的人,总数双手抱腹,弯腰行礼问候,待人很有礼貌。

一九五四年合作化运动中,丈夫被安排到萍乡镇豆腐合作社当会计,后来,她也被安排到县被服厂。夫妻俩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一家三口才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

当地政府对她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大多数中国人都在饥饿中度日。而对她们家所需的粮油、肉蛋副食品和蔬菜,都按需供应,没有挨过一天饿。一家人十分感激。

六十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决定将所有居留在中国的日本侨民遣返回国,而且不能带家属。幸下京子听到这一消息,如雷轰顶,不知所措,她舍不得离开丈夫儿子,焦虑万分,整天以泪洗面。

但大势所趋,她不得不离开在萍乡居住了十多年的家。当护送人员在上海港口码头等待撤侨的轮船的时候,她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场的办事人员将她送到医院急救,当她在医院住了几天康复时,撤侨的轮船早已开走。对于她的去留,当地政府经请示中央有关部门,决定特事特办,同意她回萍乡与家人团聚。这令她一家人无比感激。

1968年她随丈夫下放到湘东区,1971年又返回城内,回到原来的单位。

在萍乡期间,她努力学习汉语,学中文,学毛主席著作。对毛主席著作中的“老三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都能背出来。

她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高曼霞。如果她不穿和服,陌生人很难辨别她是日本人。

七十年代初期,萍乡二中分来十几个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其中的杨老师在大学学的是日语。他听说城内有个日本妇女,为了加强日语学习,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教,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1979年中日建交之后,幸下京子便开始了回日本的探亲之旅。每当她回到日本,便有大批的记者来采访她,询问她几十年来在中国生活的情况和感受。她便将中国政府如何关心照顾,当地老百姓对她如何友善如实地告诉他们。也有反华媒体的记者重金引诱,要她讲中国的坏话,她严词拒绝说:“好便是好,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

她经常被一些友好团体邀请去电台演讲。参加一些民间团体的座谈会,讲述在中国几十年的经历,消除了不少人对中国的误解,对推动中日民间的友好交往,起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被中国驻日使馆的同志所了解,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国际交往的大门逐渐打开,不少外国人涌入中国,于是国内便兴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萍乡也不例外,二中的杨老师便与幸下京子商量,在她家开办日语学习班,免费为学员讲课。

不久,市外事办的肖老师知道这事,便与他们商量,由外事处出面承办,扩大办学规模。于是由外事办承办的“日语学习班”便成立了,有二十多个日语爱好者参加。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在二中上课,大家亲热地称她为高老师。

这时的高老师已年近七十,对日语班的事情十分热情,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有使不完的劲,受到学员的欢迎和爱戴。

640 (3).webp (26).jpg

1985年3月,年迈古稀的幸下京子,带着家人,告别了生活三十五年的第二故乡——萍乡,落叶归根,回到日本老家宫崎县,安度晚年。

如今,幸下京子夫妇早已去世多年,但宫崎和萍乡的交流交往从未断过。

幸下京子一家回到日本后,她儿子在宫崎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生意十分红火。并以此为纽带经常邀请昔日在萍乡的同事、朋友到宫崎县家里做客。并由他们的女儿开车带着朋友们去一些著名景点游玩,这份情谊一直延续至今。

来源:号外萍乡

(刘 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