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传承, 更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在我们人生历程中必不可少, 对我们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彭高镇泉溪村就有这么一家人, 他们世世代代家风良好, 将乐善好施、无私奉献作为精神传承, 让我们一起去见证家风的力量! 老当益壮的李炳和 李炳和,1940年生,上栗县彭高镇泉溪村人,先后做过韶源大队主任、生产队长、彭高镇林场场长、彭高知青鞭炮厂供销厂长、彭高花炮厂供销厂长。1987年,李炳和开始创业,创办彭高出口花炮总厂,主营花炮供销。2003年,彭高知青鞭炮厂改制,李炳和将其并购,成立了现在的彭高出口花炮厂。 受自己婆婆及父母影响,李炳和非常有公益心,能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注重改善村里基础设施。1989年,李炳和牵头修建坛神公路,除了上级拨款外,李炳和先后借钱贴补8.7万元,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债务还清。1999年至2000年,李炳和牵头修建坛华至东源乡江铃村公路及加宽华源口至泉溪公路,投钱投劳,尽心尽力。他先后捐资13万元。 “可以这样说,我们泉溪村几条主要村道,都是李炳和那时牵头修的,对我们泉溪贡献很大。”时任泉溪村支部书记郑美荣说。“当年大年初一,他都带着村民在挑土修路。”郑美荣不忘补充了一句。 泉溪红鱼塘 如今已是79岁高龄的李炳和,还在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忙前忙后。“继去年修‘红鱼塘’贴补了2万元,今年在维修‘中万塘’中又垫付了18万元。虽然预计该项目的奖补资金有9万元,李炳和自己还是要贴补9万元。反正只要涉及村里的公益事业,李炳和总是在‘亏本’。”支部书记陈作林说。 修建中的中万塘 面对笔者的疑惑,李炳和笑呵呵的说:子女们一直都很支持我,他们每月都会给我们两老七、八千块,我不这样用怎么花得完? 彭高村尚鹤岭有个肖姓村民,是李炳和原来在彭高花炮厂的同事,患有脉管炎,生活拮据。2000年年关将近,肖打电话给李炳和,问李炳和方便吗?李炳和二话没说,立即叫他到自己的厂里来。当日来厂里要账的人很多,而李炳和身上只有三千块钱。无奈之下的李炳和只能请求他人再宽限两个月,可讨账的人刚走,李炳和转身就借了1000元给肖某过年,并且再没有向其讨要。 记得2003年的夏天,天气很热,李炳和照常骑车去花炮厂上班。这时一个坛华村西岸(据打听)的老婆婆(当时大概60岁)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去江岭赶集卖凉茶,由于小孩子乱蹦乱跳与一辆过往的摩托车发生剐蹭摔倒。当时摩托车司机很生气,要求老婆婆赔偿。当李炳和听到老婆婆儿子患癌早逝,不得不靠卖凉茶抚养小孙子后,他毫不犹豫为她支付了医药费和摩托车修理费。日后老婆婆托人送给李炳和一包茶叶和一些鸡蛋,让李炳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多次托人到坛华村打听,想给对方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一直没有成功,成了李炳和至今的遗憾。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帮助集体、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而时刻将被人的冷暖挂在心头。 李炳和聊到自己的家人,觉得自己的奶奶对自己影响最深:奶奶是个很有善心的人,哪怕路上看到一块瓦石片都会弯下腰捡掉,生怕磕到绊倒他人;奶奶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自己没饭吃都要救济别人,有一次还看到她给一个乞丐点烟;她常跟我们说,“别人吃了有名声,自己吃了沤屎坑”。
当打之年的李希凡 李希凡,1969年生,萍乡市上栗县彭高镇泉溪村人,2010年接班父亲李炳和任上栗县彭高出口花炮厂厂长。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创业,李希凡的出口花炮厂固定资产已逾1000万元,年创税收超过60万,解决劳动者就业150余人,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花炮企业主。 李希凡有一句格言:生命的多少是用时间计算的,而生命的价值则是用贡献来计算的。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李希凡在办好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始终把“不忘家乡、不忘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年,他累计捐资近百万元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济困,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也获得了萍乡市优秀企业家、萍乡市劳动模范、最美萍乡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村民投工投劳修路 他支持家乡建设。2016年村里建了新的办公楼,有了宽敞的便民服务中心,可是没钱买电脑,李希凡二话没说出资3万余元为村委购买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华源路口至泉溪村3公里长的村道是泉溪村的主干道之一,贯穿全村,不仅是泉溪村3000余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也是东源乡五六个村途经彭高镇,通往萍乡市的必经之路。自2000年李炳和牵头扩建以来,历经10余年,这条公路已不堪重负,坑坑洼洼。该路段改造总费用达200万元,而项目资金仅有56万元,本镇配套100万元,还缺44万元需村委会自行解决。正当村委会一筹莫展时,李希凡主动捐资3万元,并积极帮忙出谋划策。泉溪村委会决定开展“义务捐工一日”活动,李希凡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积极帮忙发动群众与当地企业主参与,该村胡年丰、黄先军、宁茂响3名企业主也先后捐资数万元修路,很多村民都是李希凡打电话叫过来的,确保了项目按时完工。除此之外,泉溪村神岭、烟塘等地修路,李希凡都有捐款。另外,他在彭高镇坛华村修筑村级公路时也资助了3万元,在随后的修桥、修筑农田堤岸又捐助了5万元。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他也捐资了6000元用于灾后建设。 坛神公路 他关爱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是常有的事。他经常帮助村里刘春吉、郑欲发、李水秀(精准扶贫对象)、李希明等困难群众,逢年过节都有现金资助,平时则资助一些粮油等生活用品。村民刘志萍本来就家庭困难,去年他又突发脑梗塞,给家庭又添新的负担。李希凡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就为他送去一万余元的医疗费用,并多次去探望,鼓励他重拾生活信心。村民李丙元,现年70岁,肢体有残疾,去年他孙子李琦查出患病毒性脑炎,昏迷50余天。在这50多天内,李希凡多次到他家和医院为其孙子寻医治病,帮助联系北京协和医院周医生,从北京赶到萍乡为李琦治疗。医生来往路费,招待费全部由李希凡负责,另外还帮扶李琦现金3000元。经过积极治疗,昏睡近两个月的李琦奇迹般的醒了。村民郑氏兄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兄弟俩从小就成了孤儿,家中老屋早已无法居住。前些年兄弟俩在建筑工地做工挣了些钱着手盖房,因无法拿出4000元现金买水泥找到李希凡,他当时想都没想就给他们凑足了4000元。厂里员工李氏兄弟俩因父母去世早读书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帮人收账被告敲诈勒索,分别被判3年、6年徒刑。刑满释放后两兄弟一无所有,李希凡把他们招进厂里织鞭炮,在厂里帮他们安排吃住,为他们购买了电视打发无聊时光。为阻止他们和前来招呼的社会闲散人员接触,多个晚上李希凡在厂里陪他们谈心到深夜,化解他们心中的失衡和怨气。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身边的亲友劝他不要管这种闲事,避免为厂里带来不利。但李希凡不愿放弃他们,坚持把他们留了下来,并出钱托人给他找媳妇,借钱给他们建房子娶老婆。目前李氏兄弟生活都很美满,李希凡也多了两个好兄弟。逢年过节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已成了李希凡的习惯,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他都坚持在敬老院陪老人过节,十几年里从未间断。值得一提的是,开始的几年,李希凡都是偷偷地去敬老院慰问的,直到5、6年后,时任彭高敬老院院长的肖世杰看到李希凡的车子停在院里,才发现一直“偷偷”来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是李希凡。
敬老院慰问老人 他支持家乡教育。李希凡常说:泉溪村地处偏僻山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最好的出路。一次无意中李希凡发现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作为一个泉溪人他觉得心里很是愧疚,于是立即找到校长,拿出三万余元对校舍进行装修翻新,另外还添置了80套新桌凳,随后又为学校购买了打印机、复印机等教学设备。一年一度的高考,李希凡都非常关心,只要当地的小孩考上了大学,他都要奖励一两千元。李希凡还积极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他个人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计划正积极筹建中。 关爱留守儿童 “子承父业”的李科、李洋 李科,1991年生,李希凡长子。还在读大学期间,身为班长的李科就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大二那年暑假,李科和同学们奔波1000多公里到四川巴蜀支教。大三期间,他积极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大四那年,李科主动打听到同学廖某的母亲患了重病,立即将10000元奖学金捐给了廖某。参加工作后,李科利用在交通银行萍乡支行任团委副书记及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机会,积极组织关爱心行动:如在湘东取开展暖冬行动,为留守儿童、困难学生送书包、送衣物;多次前往湘东区五里村留田小学开展心愿收集、捐钱捐物;在结对帮扶点芦溪县河坑村、桥岭村开展爱心帮扶行动等。
李洋组织爱心募捐活动 李洋,1991年生,李希凡次子。从大一开始,李洋就和哥哥一样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带领150人的志愿队伍,每年至少组织爱心募捐2次,累计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捐款4万余元。毕业后,积极参与父亲的慈善活动。 来源:积善彭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