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花炮古都——上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268|回复: 0

花炮古都——上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5-20 08: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树有根、水有源、话有因
花炮古都 ——上栗
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
花炮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是驰名中外的“中国花炮之乡”
上栗花炮,是上栗走向世界最响亮的名片
爆竹、花炮,树新房、上学堂、娶新娘全靠小小爆竹来帮忙。
上栗人把生活融入在炮声中,把上栗梦雕刻在花炮上。
上栗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浓缩在烟花之中。
因此保护烟花产业的发展,
就是保护我们的上栗人民的饭碗。
也是保护千年传统文化,
更是增强上栗人民文化自信首要议题。
640.webp (11).jpg

1987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 24届国际烟花节上,上栗花炮以其构思奇特、造型独特、音色交织的燃放效果,荣获第二名。

2008年,上栗传统烟花制作技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栗“小南京”之称
因 "爆竹”而闻名

花炮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关于“爆竹”的起源,许多史学工作者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有的说起源于春秋战国。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准确,因为那时还没有真正的生产出“爆竹”。如在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中有两句关于“爆竹”的描述是这样的: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时夜取安静驱山魈。这里所写的“烧盆爆竹”,明显是指用火烧竹子而引起爆裂之声,而李畋就不同,他是自制竹筒,再装上硝磺药,点火引爆产生爆鸣。这是一种创造、一种发明,与火烧竹子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竹筒爆竹的问世,为以后花炮的研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要讲“爆竹”起源,应该从唐朝李畋开始。

640.webp (12).jpg

李畋公园位于上栗县城东部,上栗县是中国爆竹祖师李畋的故乡,花炮业的发源地。《唐史》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大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缠,久治无效,遂诏书全国求医。时年24岁布衣猎人李畋应诏揭榜,借打猎用土铳原理,采用竹筒装入硝,爆驱逐山魈邪气,使皇上龙体康复,遂封李畋为爆竹祖师。上栗人历来对李畋顶礼膜拜,早在明大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东晋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一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沿袭至今。

1999年12月,上栗县开始建设李畋公园,众多花炮业主和社会各界为李畋铸塑了一尊高12.8米,重2.5吨的铜像,立于319国道上栗佛岭地段龙山岭上,成为花炮之乡的亮丽人文景点,上栗花炮传统产业的标志。

640.webp (13).jpg

唐朝末年,随着火药和造纸业的发展,上栗人逐步学会和掌握了这些技术。据杨岐山“李氏族谱”及老人回忆,早在唐末宋初,就有人从山东等地迁来杨岐山安家落户。后来,麻石李氏人家也来到杨岐山,给山里人传授做爆竹的技术,并利用山上嫩竹造纸,然后用纸卷压成纸筒,代替竹筒,再装上硝药,插上引线封口,做成纸筒爆竹。当时造的纸比较粗糙,是专做爆竹用的,故称“爆料纸”。与此同时,鸡冠山人在山洞中也熬炼出做火药的土硝(硝酸钾)。纸筒爆竹问世后,爆竹艺人又将单个爆竹用麻线编织成排列有序的组合爆竹,大大增强了燃放效果,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后来人们称为编爆,因为形似鞭子,也称鞭炮。到宋代,上栗做鞭炮的人越来越多,外地商人也来到上栗收购鞭炮,上栗鞭炮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外省外县。

当时,上栗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栗水河,货物运输都要通过栗江船运。经过宋、元、明三代,据《萍乡县志》载,明朝崇祯年间,上栗的私营纸槽有80余家,鞭炮作坊400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鞭炮达到3.5万箱以上。上栗南北两街分布着泰和隆、祥生厚、松茂源、益盛祥、正利乾、元记本、荣茂隆等数十家著名炮庄。上栗人生产的正鞭、八扣、红绿头等鞭炮产品远销南洋,并由此形成了专门运输鞭炮的码头,到清朝,上栗的鞭炮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640.webp (14).jpg

据爆竹祖师李畋故里小水麻石老人叙述:清朝时期,麻石的爆竹业非常兴旺,当地设有货运10个码头,主要装运鞭炮外销。码头每天有60余条船装运上栗鞭炮,最多一天有上百条船,麻石街也由于爆竹业的发达而兴旺起来,全国各地有30多家经营爆竹的商人在这里开庄设店,收购和经销爆竹。名气较大的有王家新的“天闻声”爆庄、柳占华的“志成信”爆庄,黎堂福的“祝多福”爆庄和潘子银的“恒丰生”爆庄等。其中,“恒丰生”爆庄老板潘子银的生意最大,在国内外设有9个子庄,如香港、澳门、上海、武汉、日本、英国、新加坡、长沙、南昌等地都设有上栗爆竹销售的分支机构。年销10余万箱,年销售额200余万银元。

随着鞭炮生产的发展,上栗爆竹的名气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着外商云集上栗,建庄开店,经销鞭炮。到清末民初,有周作轩的“泰和隆”、唐香芹的“豫庆美”、丁晓波的“祥生厚”、王秀元的“松茂源”、陈章元的“崇经正”、曾德明的“怡昌祥”,他们为了扩大业务,还先后到桐木、金山、鸡冠山等地设立子庄,收购鞭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是上栗爆竹业发展最兴旺的时期,许多外商纷纷进入上栗。据记载,新增各类爆庄40余家,在各地发展子庄50多个。许多大爆庄老板还在各国各地设有货栈,年收购量达10万余箱。

640.webp (15).jpg 5月18日,上栗县上栗镇北下街的荣家弄子的栗水河边,荣姓居民在河边发现一块光滑的石头,经掏出清洗发现苍劲有力的"湖南码头"四个大字的基石(图片来源:萍水源)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位于上栗县上栗镇北上街(华泰栗都)前几十米处的街上  “源祥编爆庄"已有千年的历史!(图片来源:昭萍网)

鞭炮业的发展,给上栗带来百业振兴,交通运输尤为繁忙。原来鞭炮外运,主要是陆运和水运,陆运是用土车或人力高车(独轮车),把鞭炮从上栗运往邻县;水运是将鞭炮从上栗直接装船,从栗江到湘江,转运至长江。当时,上栗设有湖南、江西、栗江3个码头,每个码头可容60条民船进出,一次可装鞭炮280箱至320箱。民船从上栗开航,经醴陵到湘潭后,将鞭炮交大古公司、怡和公司和亚细亚公司,转装轮船,从湘江经长江、东海、南海到上海、烟台或厦门、汕头、广州等地,再转运到香港、南洋、美国等国家或地区。民船从湘潭返回时,便带回日用百货等商品。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全国许多大商埠,如上海、广州、福州、烟台、汉口、天津、长沙、浏阳、南昌、九江以及香港、南洋等地巨商,纷纷云集上栗开庄设店,使上栗工商业迅速发展。据上栗一些老人回忆,在上栗鞭炮业兴旺时期,全国各地到上栗开业的工商企业有400多户,建立各种行会达30多家。诸如鞭炮加工业、硝磺爆纸业、布匹百货业、食品糕点业、书纸文具业、石印染纸业、旅社客栈业、饮食服务业、竹木铁器业、香爆纸扎业、理发照相业、土产日杂业等,繁忙的出口贸易,使上栗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各种商人、政客、游人以及社会上的三教九流都涌来上栗,一些暴富起来的商人,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寺院、酒店、旅社、会馆、戏院、店铺等,沿栗江建成了南北两条平行的长街。店栈客商川流不息,河中船只来往不断,爆业兴旺,市场繁荣,上栗“小南京”之称也由此而闻名。


来源:萍栗城事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