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楚萍文化的特色和内容(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420|回复: 1

楚萍文化的特色和内容(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6-24 1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2_b.jpg
  萍乡采茶戏
p3_b.jpg
南台书院捐牌
p4_b.jpg  
清末安源煤矿总平巷
  专栏主讲人:凌焰
  主讲人简介:凌焰,男,湘东区麻山镇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多次在市委党校、萍乡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市图书馆等机构举办萍乡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书院文化。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它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教化乡民、敦睦民风、繁荣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萍乡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因此,学而优则仕成为萍乡人特别看重的出路。萍乡人普遍认为,不读书就没有出息,不读书不知礼。唯有读书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书院成为了传统社会时期萍乡人崇文重教的主要场所,耕读传家成为社会风尚。萍乡古代的书院最早出现于宋,兴旺于清。据康熙《萍乡县志》记载,萍乡在宋代就出现了一批纪念理学名家的书院,如濂溪书院、东轩书院等。到了清末,萍乡形成了“北有栗江,东有濂溪、凌云,近城则有鳌洲、南台、崇文”的书院格局。清末科举改制后,萍乡教育开始从传统迈向近代的历程,建有公立高等小学14所、私立小学堂43所,几乎是各省县之冠。悠悠萍水,书院不仅为萍乡古代教育的发展、楚萍文化的传播弘扬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近现代萍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举宾兴文化。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萍乡,习经史、应科举之风甚浓。科举入仕是儒生士子的毕生愿望和追求,科举考试则是儒生士子们实现这一追求的道路。科举种种风俗信仰便和科举制度相伴而生,成了楚萍文化中有趣的一面。清代萍乡在科举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出现了“五科三解元,一点两主考”的佳话。清代萍乡进士人数高达28名,居当时袁州府四县(宜春、分宜、万载、萍乡)之冠,而前朝明代的进士人数仅有6名,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鳌洲书院和萍乡六堂的兴盛。六堂(兴贤堂、育才堂、乐英堂、乐绊堂、尚宾堂、劝贤堂)是萍乡特有的宾兴机构,专门为参加科考的萍乡士子提供路费、卷资,并对中试的士子进行奖励。古代科考竞争激烈,读书学习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立志考取功名的学生均是一心读书,萍乡科考士子多是不从事营生,家境较为清贫。六堂积极资助,为士子们提供物质保障,解决困境,令他们能够安心读书治学。而不至于每艰于力之不足,至辗转踌躇而无以应。六堂大大推动了古代萍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教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此举对后世教育、助学、慈善事业具有十分深远影响,值得被后世所继承、效仿,以帮助当代教育事业完善发展。
  手工业文化。手工业文化以上栗鞭炮文化为最。上栗烟花炮竹,是火药文明领域里独特的艺术价值的象征。千百年来,花炮文化的形成,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生产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科技基因,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栗县是中国四大烟花爆竹主产地之一,200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萍乡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和造纸业也是重要代表。萍乡芦溪南坑窑是一处始烧于南宋、兴盛于元代的瓷窑遗址。在当地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景德镇)”的传闻。此说虽不作据,但也说明南坑窑有较长的历史。根据萍乡博物馆的考古调查显示,南坑窑主要生产青白瓷和青釉瓷,也有少量青绿釉瓷、黑釉瓷,器型有碗、盏、钵、盘、碟、盒、砚、壶、高足杯、皈依瓶以及秤砣、小雕像等。近年来,在上埠镇又发现了与南坑窑同期的瓷窑堆积物。传统社会时期,萍乡的造纸业一度很发达,销售于长江流域。据清光绪《江西农工商矿略》记载:“芦溪、宣风、刘公市、麻山、大安里、山口岩、半山等处,均产纸张,以引皮及小贡两项为上等,所出有限,而造粗纸者为多,每年出息颇巨,所惜纸槽工匠,不能仿造洋式,甘心守旧,斯为缺点。”
  棚民文化。自明万历以来,大量闽粤移民包括江西本省各地的移民陆续迁入萍乡,形成了土著与移民杂居的形态。这些移民被当地土著称为“棚民”“客家”。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指出:“萍乡客家村庄的数量较多,以桐木、上栗、鸡冠山北部三地的客家人最为密集……乾隆四十一年,萍乡人口约为15.6万,其中客家移民及后裔约有1.6万。”据《萍北石子岭黄氏五修家谱》载:“吾萍客家人达二百姓之多,此为县志馆调查各姓谱牒统计之数字。吾族亦为客家,世说客话。清同治间族人犹有说者,光绪以后说者渐少。英德此次往广东原籍,因不能说客话,只得用笔谈,颇感不便。”棚民带来了开发山区的技艺,如种麻、种植番薯等,大大促进了萍乡山区的开发。棚民的语言、习俗等融入到萍乡土著居民生活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棚民文化。
  民间文艺。采茶戏是萍乡民间文艺的重要代表。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采茶戏戏班里供奉的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师父,因与歌女产生爱情,触犯宫禁,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并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后来,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采茶戏被带到粤东梅州一带。采茶戏以载歌载舞见长,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采茶戏是随着客家移民的迁入,于清乾隆时期进入萍乡的。据上栗长平秀才黄启衔的《近事录真》记载:“采茶戏,亦名三脚班,相传来自粤东,二且一小花靥,所唱皆里语淫词。近日吾袁州及长沙各处,此风尤炽,乡村彻夜搬演,浅识者多为所迷惑。”除此之外,春锣和莲花落也是萍乡民间文艺的重要代表。萍乡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由报春演变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广泛流传在萍乡市及周边地区,运用萍乡方言兼有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萍乡莲花落又叫打莲花,以节奏明快、语言生动诙谐、简便灵活,演唱形式独特,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据传,萍乡莲花落始于宋,本为穷人行乞时所唱,在清乾嘉庆之际开始出现专业艺人。萍乡莲花落是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工业文化。近代萍乡煤矿的创办和株萍铁路的开通,使得安源成为工业明珠,借焦炭之名享“小上海”之美誉。清末民初的萍乡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之地,形成了璀璨的近代工业文化。据相关史料记载:“近来矿路大兴,竹木价值,较前倍徙,小民图利,种植益繁,近且有禁伐杂树以烧炭者。茶子可以榨油,而矿局及煤窿需油甚费,油价渐昂。种茶子者,日益加多,柑橘之利,既稳且厚,越五、六年,即可结实,不但遍地成林,即山头屋角,亦栽种殆遍。”
来源:萍乡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14
发表于 2019-6-25 17: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得安源成为工业明珠,借焦炭之名享“小上海”之美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