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首页
正能量
资讯
民生
楼市
装修
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
论坛
›
城事社区
›
本地旅游
›
《文化·大家》第61期丨鳌洲岛的光荣与梦想
返回列表
查看:
7433
|
回复:
0
《文化·大家》第61期丨鳌洲岛的光荣与梦想
[复制链接]
小七爱旅游
小七爱旅游
当前离线
积分
1515
407
主题
407
帖子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5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8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85 积分
积分
1515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7-23 14: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萍水河,发源于杨岐山。庞大的杨岐山脉以及它特殊的禅宗地位,使它久负盛名。萍水河从这里流过山林村庄,从萍乡城区绕城而过,潺延奔向湘江。
逢雨水滥发的雨季,萍水河的苍黄而热烈。数万年的泥沙沉积,在城区西南河道中形成的鳌洲岛,成为萍城文人雅士聚会乐游的一处胜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鳌洲书院,在它损毁消迹百年后,萍乡市政府于2016年规划启动重建项目,如今这座明代风格的书院,已初具雏形。
沧朴古老的萍水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沉浮与更迭。
萍乡,江西的“西大门”,一座英雄的城市。无论是近代重工业先驱的“汉冶萍”,还是点燃中国工人运动的“安源大罢工”,这些被浇灌着历史生命与自然共同体,令人侧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历史也从来不仅仅只有狼烟烽火;这里的人没有忘记崇文重教这件有诗意的事儿。鳌洲岛(又称“金鳌岛”)大概就是这座城市最具诗意的地方,那里云集了过去的县学、书院、私塾以及鳌头山上传奇的萍乡中学,是当地的文脉关锁,寄托了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萍水河畔的鳌洲书院
鳌洲岛地处萍乡安源区城南,萍实桥与香溪桥之间。四周环水,因地形像金龟又称“金鳌岛”。北面倚靠鳌头山,鳌头山上的萍乡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
同行的一位园林设计师张岚岚,现在鳌洲书院的设计者之一。她说,过去的人,到鳌洲来拜孔庙,带着庄严的仪式,将崇文重教的礼俗承续下来。
据史料记载:“萍学之建,在唐高祖时也。”代表一方治学文脉的书院,兴建于宋代。而这座建于明代的鳌洲书院,就位于古代萍乡县城(现安源区)的金鳌岛上。
《昭萍志略》》记载,鳌洲书院修建于明万历年二十二年(1594)。万历时期,科举在江西出现了一座高峰,“明朝半江西”的科举现状让江西显赫一时。但自明洪武至万历,萍乡科举成绩不佳,总共才出5个进士,25个举人,大大落后于江西其它县。这种情况使得时任萍乡知县陆世勣陷入了尴尬。
据史料记载,陆世勣是一个善诗文、崇教化之人。他也知道,这个时期的庐陵文化、临川文化与豫章文化,均已凭借它们的区域特点和人文底蕴,早在宋代就完成了对江西文化板块组合。陆世勣大概不会甘心他所主政的一方,甘拜下风。他认为金鳌洲缺少一座锁住萍乡文气的文昌阁。
鳌洲书院
万历甲午年间,在陆世勣的主持之下,在风水宝地鳌洲岛上建成了文昌阁。后又建起了书院。
陆世勣是个会选地方的人,过去的鳌洲,被认为是金鳌之地。金鳌洲一侧有座建于南宋开禧年间的木桥,名称义安渡,连接金鳌洲与对岸的集市。当朝萍乡县尉赵彦见经手改建石桥,更名为香溪桥。而现在的香溪桥位置又向前移,横跨萍水河,另一头链接的就是现在的萍乡中学。
关于香溪桥,当地有民谣流传已久:“金鳌洲撑香溪桥,玉带不离朝。“意思是这里会出佩玉带做官的人。但是现在的人基本很少知道这则民谣。他们对于聪明泉的认知远远大于香溪桥。
从金鳌洲过香溪桥往左走数十米,有一处水井。相传,南宋学子叶景武家住附近,他每天清早来河边攻读,读得口干舌焦便手掬井水解渴,一日复一日,文思如泉涌,文才日益长进,于咸淳十年(1274)考中进士,官至广东副使,不管怎么样,他印证了民谣所言。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这首《送客萍乡》的诗说:“宜春春酒凤萧回,暮雨朝云玉女堆。归到笔花应五色,聪明泉上读书来。”被文化明星写进诗里,聪明泉家喻户晓。在陆世勣的倡导之下,昭萍文风盛极一时。
新修建于萍水河上的香溪桥
经历了王朝更迭,占鳌阁(鳌洲书院别称)在风云变幻中多次被毁。直至康熙四十八年,知县贺邦桢对“占鳌阁”进行重修,“召僧入供,并奉佛于后堂”。这也是鳌洲书院历史上第一次修复。
“占鳌阁”正式更名为“鳌洲书院”是在乾隆二十一年(1956年)。当时知县沈廷标率领乡贤绅士,在“占鳌阁”旧址上进行重建,并加盖学舍,堂舍命名为“敬业”、“乐群”;讲堂内奉祀理学名家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以及朱熹门生萍乡人胡安之,合为“五贤”。自此,才有士子在金鳌书院读书。
在寻访鳌洲书院的过程中,同行的人提到一个叫胥绳武的人,胥绳武所处的时代是清乾隆时期,离陆世勣的万历年间有一百余年。
《萍乡县志》记载,“胥绳武,字燕亭,山西凤台拨贡。乾隆时知萍乡,治事果决;修先农坛,建龙神庙,重民事也,新学校,兴书院,崇文教也。”(《萍乡县志》卷十列传·名宦)
乾隆四十八年,胥绳武主持修葺书院,重建萍乡鳌洲书院,增祀周敦颐于中心位置,号“六贤祠”。置舍三十六间,使得书院面积不断扩大,并将僧人迁回旧庵,购置书籍,重振文风。
乾隆五十四年(1789)会试,刘凤诰以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科进士的还有萧光浩。彼时出现的一科两进士的局面,很难说,跟地方的主政者没有关系,而这其中,以鳌洲书院所倡导的学礼也不无关联。
在鳌洲书院历史上,之所以提到这个人,是因为胥绳武的一篇《鳌洲书院记》
对于鳌洲书院详细描绘了鳌洲书院整体结构、布局以及周边环境。
书院属江西,义取诸物,最称名者三:一鹿洞,一鹅湖,一鹭洲。洞曰鹿,以李渤养鹿名;湖曰鹅,以龚氏畜鹅名;洲曰鹭,则摘太白“二水中分”句,非实言鹭也。
萍有金鱼洲,其形如鱼溯水;继名金鳌,鱼小而鳌大也。鳌象形,金则并象色矣。小书院耳,曾以二言受名。余于落成时,额曰“鳌洲”,一如白鹭之称。或偶或奇,必实以洲云。
书院建高阁,悬当城西一面。阁以外,沓嶂环青,修林染黛,朝旭夕阴,悠然天际。俯视其下,但见平桥浅岸,沙碛水陂,小艇一篙,波光入影,亦槛前韵致也。初名“占鏊”,今曰“冠山”,左太神赋句也。匾曰“学钓鳌手”,联曰:“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祀文公于上,姑从旧,其可乎?阁以下为堂,堂远对晴峰,蕴藉可人。前有深院,春风小柳,秋日初芙,绿意红情,一叶一文心,一花一诗味。曰“观水”,本孟子也;地滨水,且思为诸生导性情也。联曰:“于此中寻活泼,就如许问源头。”其书之中屏,则院长萍乡赋也。堂之后有庭,庭前翠柏当阶,绿蕉侵牖,境静人闲。中设为祠,祀周、程、朱、张、胡六先生,曰“宋六贤祠”。联曰:“五姓六贤,师友也,兄弟也;千年一脉,俎豆之,馨香之。”堂东西偏为小院,倚阶为两廊,竹榻临风,疏帘待月,烟炉茶盏,笔匣书灯,诸生得无适意乎?抚在今兹,溯诸向者,阁建于陆,踵于贺;书院兴于沈,继于张;延师课读,昉于马;惟僧久居后院耳。余谓讲学吾儒事,无滋浮屠,实逼处此,以与我分居此宇,向之禅室,今则书室;向之僧厨,今则书厨;向之钟声、磬声,今则读书声。余专揭两语,切诲诸生,则日:“科名不负人,人毋负科名。”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夏四月知萍乡县事凤台胥绳武记
鳌洲书院后面的一条铁路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相比西方来说属于后发,19世纪末,西方已经进入了“钢铁时代”,中国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铁路的兴建,钢铁时代才姗姗来迟。张之洞等一批中兴大臣,试图挽水火于危难,尽管最终失败,但那种开拓创新、奋起直追的精神被铭记。
许多人不曾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工业文明新的篇章,会与远离京畿之地的一座南部小城有直接的关系。1908年,清朝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汉冶萍公司,从而创造出一段辉煌的历史令世界瞩目。
萍乡中学校园内的文廷式雕像
同样在当时萍乡的安源区,一个叫文廷式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开始推动教育的革新。这也是的鳌洲书院史上迎来了它新的色泽。
文廷式的祖籍是在萍乡,老家是在城区的花庙前。今天的杨岐山普通寺后,还有文廷式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廷式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之后任过翰林院编修,在光绪皇帝身边侍读,也曾做过珍妃的老师。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此时还是翰林院四品侍读学士的文廷式,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谏言请罢慈禧生日庆典,把这笔巨大的开支用作军费。清政府积贫积弱,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文廷式忧愤回籍,离开了京师。
回到老家修养近半年后,时逢康有为公车上书。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组织“强学会”,创刊《中外纪闻》。御史杨崇伊弹劾文廷式谤言时论,1896年2月,文廷式被“撤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准逗留”。
这一年的八月,文廷式带着悲愤的心情再度回到了老家,开始在实业、教育上探索新出路。比如开设“广泰福”煤号,与汉阳钢铁有频繁的业务往来。最重要的是,文廷式在老家安源区倡导新学,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清政府正式下达书院改制上谕,各省书院陆续改制成学堂。
1902年,在文廷式倡导下,萍乡知县郭曾準召集全县士绅协议筹划,停办鳌洲书院,设立萍乡学堂。以原有学租、鳌洲书院田租及六堂宾兴款作教育基金,又抽收安源煤矿煤捐补助,招收学生五十名。学堂监督由郭曾準兼任,副监督由萍乡人、进士欧炳林担任。开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四门课程。学生不拘资格程度,教学不分班级,修学不定年限。学生无须缴纳学费,由学校补贴伙食费和学习用品,每年还发给制服两套。经费以书院田租为主。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廷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放榜之后立即发布“停科举,兴学堂”的诏令,并对“各州县设小学堂”的规定作了适当的调整。经全县父老士绅一年多的筹备,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初,在萍乡学堂的基础上,破旧式科举制的书院制,被近代学校新学制取代,萍乡中学堂(后改为萍乡中学)正式宣告成立。
萍乡中学校门
现在的萍乡中学位于新建鳌洲书院的对面鳌头山上。今天,我们对于萍乡中学的重读,认为它至少具备两种气质,即代表历史的古朴与代表红色的热烈。
香溪桥跨越萍水河,连接鳌洲岛与鳌头山,可以看出,当地在规划香溪桥位置的时候别具用心。鳌洲书院连接萍乡中学,一新一旧的历史交替,一代又一代安源区人的教育接力在此传承。
萍乡中学教学楼
《百年萍中》记载,早期的萍乡中学,还是通过原来鳌洲书院的佃租和安源煤矿捐助。萍乡中学草创伊始,筚路褴褛,先以关帝庙、育才堂、尚宾堂(即今萍乡二中、萍师附小附近)作校舍。经费来源于学宫、孔庙田租、鳌洲书院田租和安源矿煤捐,不足由兴贤堂、育才堂、乐英堂、乐泮堂、尚宾堂、劝贤堂等六堂补助。1906年春,招收第一班学生五十人,学制为五年,不分高、初中阶段,修业期满毕业可投考大学本科。全期只交膳费六元,其余承袭萍乡学堂做法,概由学校提供优惠条件以为资助。
萍乡中学校园内“池中金鳌”
在萍乡中学的历史上,红色基因可能是它最鲜明的历史底色。在上个世纪初,萍乡安源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发生在1922年9月的安源大罢工,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结合提供了光辉范例。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24年,刘少奇、李立三、李延瑞来萍乡中学演讲,阐述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时移两年,1926年的9月8日,北伐军第二军进驻萍乡,第六师党代表肖劲光、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先后在市民欢迎大会上讲话。萍乡中学师生们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当中去……
历史的风云如今已转化为今天萍乡中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在改革开放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萍乡中学不断发扬光荣传统,百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包括4名两院院士和36名具有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在内的五万余名优秀学子,这在全国都属罕见。6月27日上午,阳光明艳,在萍乡中学校史陈列室馆内,我们看到了从所中学走出去的历代名人们,他们如同那一天的阳光一般耀眼。
此外,萍乡中学还培养出了一批科学界精英。如著名物理化学家、学部委员(院士)吴学周,1916年,吴学周考入萍乡中学(萍乡县立中学),接受较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他先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最早把光谱数据应用于分子常数和热力学函数计算的光谱学者。
同样从萍乡中学走出去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是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编制,为中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
萍乡中学校园内的孔原雕塑像
讲到萍乡中学,孔原是绕不开的人物。解放后第一任国务院海关总署署长孔原,早年就读于萍乡中学。1924年秋天,安源团组织派他进入萍乡县立中学,以读书的公开合法身份,去开展学运、青运等革命工作。进入萍乡中学后,孔原首先按照团组织指示,在学校成立了一个“互助社”的群众团体,并亲任互助社总干事。为发展壮大党团组织,进一步开展学生运动,萍乡中学建立了学生会,他曾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
此外,还有光纤通讯专家、院士简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颜龙安,新中国第一代航天科学家李宜敏,核工业建筑专家李日余,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等等五万余名优秀学子,继承了萍乡中学优良血脉传统,而现在萍乡中学的校名也是由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题签。
……
百年萍乡中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教育科研,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改革,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高考成绩保持长盛不衰,历年来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培养了众多北大、清华学子及少年大学生。
近代以来,从来没有一所中学像萍乡中学那样,从历史风雨中破云走来,又在革命的浪潮中激荡而出。从鳌洲岛到鳌头山,百年时光在这里完成的人文接力,融合为安源这座城市奋斗史,也是近代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缩影。
来源:凤凰网江西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城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