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三、记者李桂明摄影报道:峥嵘岁月,永不褪色。7月30日,建军节前夕,萍乡安源区安源镇石板村近30位退役老兵相聚村部乡村振兴作战室,时而回忆军营火热生活,时而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出谋划策。 (作战室一角:退役老兵欢聚一堂) 特色 村干部中过半退伍兵 石板村地处萍乡安源区东郊,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村里总人口2700余人。石板村区位优势明显,萍高公路、张石公路、工业园金光大道贯穿全村。
与众不同的是,石板村7名“两委”班子成员中,却有5人是退役军人,他们分别是支书易坤、村主任唐有根、副主任邓瑞和、委员李波峰和刘正洪。除7名村干部外,石板村另有两名后备干部,分别叫谭振林和阳美。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也是退伍军人。
7名退伍老兵中,出生于1973年的邓瑞和年龄最大,他于1991年冬入伍,在北京总参服役,是两委班子里的“老班长”;年龄最小的是后备干部阳美,她出生于1993年,是一名退伍女兵,2013年在北京武警服役。 (石板村部分村干部)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村主任唐有根介绍,“我们‘两委’班子成员里,有一大半是退役军人,这是石板村的特色!尽管我们年龄悬殊较大,但退伍不褪色,大家一直保持着部队作风和优良传统,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探密 设立作战室判研“战情”
7月,赣西大地,晴空万里。
萍高公路石板段有一条小路,顺路而进植物越来越多,不远的蓝天白云下,一栋黄色外墙的4层楼房呈现眼前。这里是石板村党群服务中心,也是石板村委会办公所在地。
(建成不久的石板村党群服务中心)
走进大楼可以看到,整栋办公大楼干净整洁,墙壁上的政务公开栏里,“两委”班子成员分工明明白白,各办公室的文件和台账摆放整齐。在一楼党群服务窗口,办事员精神抖擞,热情高效……不管是单位内务,还是精神风貌,一切都保持着部队元素和的军人特征。 在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村里特意设立了一个振兴乡村作战室。作战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类图片,分别展示着石板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据悉,两年来,石板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扬雷厉风行、担当有为的军人作风,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了村级学校,完善了自来水管网,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和厂房等10多个项目…… (石板村乡村振兴作战室)
安源区民政局干部、石板村第一书记王海靓介绍,“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民生工程,都是一场战役,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战情’——作战室就是用于判研战情,下达命令的地方。” 本色 坚忍较真 铁汉柔情
去年8月,大地流火,也是石板村缺水的关键时刻。看着每天靠洒水车进村送水的窘态,刚换届不久的村“两委”班子启动了自来水网管建设。
“我们想以尽快的速度,将城区的自来水引到村民家里”。然而,铺设自来水管道要开挖部分村民的菜地和门前空地,因此遭到个别村民的阻止。眼看工程卡壳,村支书易坤和村主任唐有根立即放下手中工作,迅速上门软磨硬缠做村民思想工作。
当时,太阳很毒,室外达40度,双方唇枪舌剑一番后,唐有根的喉咙变得嘶哑,但军人出身的他,既坚忍又较真,不做通这个工作坚决不收兵!
“这些当过兵的人,说出来的话,就一定会做到。最终,村民‘投降’,答应破土铺设水管”。
这些在村干部岗位上的退役军人,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
有一次,村“两委”班子去一位困难党员家里走访,发现该党员前几天摔了一跤,造成骨折卧床不起。因为舍不得花钱去医院治疗,该党员一直在家静养。易坤见状心疼之情溢于言表,不顾老党员和其家人劝阻,当场联系市内一家医院,将老党员送到医院救治。
事后,大家才知道,如果不是易坤书记果断送医,这名老党员可能早就瘫痪了。 故事 同为退役军人 党委书记止争议
石板村紧挨萍乡城区,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惟其如此,石板村的土地非常珍贵。
很多村民至今记得,去年上半年,为了村里一块荒地如何使用,大家吵翻了天。 很多村民认为,石板的土地越来越少,地价也随着水涨船高,他们希望将这块荒地卖给他人建厂,把土地变成现金,再用这笔钱搞村里的建设。同时,也有一部分村民持不同观点,他们反问:土地一次性卖掉了,将来村民吃什么?村集体经济将来如何发展?后者认为,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村“两委”坚决不能支持。
当时,正好该市安源区安源镇党委书记陈刚在村里调研。陈刚也是一名退役军人,长期发扬和传承部队的优良传统,仍然保持着退役军人的刚毅、率直和果断的特征和品质。听取了村里的汇报后,陈刚当即表态,这块地不能卖!村里要发展集体经经济,就要有自己的企业,有自己的厂房,地没有了,企业办哪儿?厂房建在哪儿?
唐有根感叹,在上级党委的正确思路和全力支持下,如今,村里这块荒地上已建起了自己的标准化厂房,而且引来了企业落户。 来源:萍乡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