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品读萍乡】杨朱泣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478|回复: 0

【品读萍乡】杨朱泣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9-10 1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某日,一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萍乡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岔分,面临歧途,竟不知何往。顿时思绪万千,双泪长流,从此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在这里,还有刘禹锡亲撰的碑文……


640 (15).webp (28).jpg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三国时期诗人阮籍的一首怀古诗道出了有关杨岐山的一段传说:战国时某日,有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崎岖,面临歧途可南可北,一时竟不知往何处去。堂堂大学者由此想到人生中的一些道路选择,竟一时无措,泣泪如流。杨朱失路,杨岐扬名。这一哭,竟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

而在此之前,这座位于萍城以北25公里上栗境内的山还曾有过很多别名:在汉曰漉山,魏曰翁陵山,唐曰杨岐山,而安陵山亦其别名。《水经》云:“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今日杨岐之萍川水,正从醴陵东流来,西迤其县。”

漉山,就是杨岐的古名。杨岐山的位置,从地图上看,在醴陵城正东,所以《水经》里这么说。魏朝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醴陵县南有渌水,水东出安成乡翁陵山,漉渌声相近,后人以渌为称;翁陵为异,而即麓是同。”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汉代时所称的漉水,到魏朝时已将字形改写为“渌水”;漉山,则改名为“翁陵山”。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杨岐在魏朝时被称为翁陵山。明代《一统志》对此进行了归纳:“安陵山,即翁陵山转音,而谓漉山、翁陵山、安陵山者,皆杨岐之古名或别名也。”

可见,杨岐山自古名声不小,见诸典籍多处。



640 (15).webp (29).jpg
(图片来源网络)

这座山的风光也对得起它的名声,这里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以峰峦之旖旎,岩石之突兀,溪涧之蜿蜒,云雾之掩映吸引着人们。杨岐素有“二十四景”,成为古今游人慕游之处。

张口狮子岭,杨岐山上的一座奇峰,也是萍乡北部的第一峰。它雄踞中央,直插云霄,站在天宝坡仰望张口狮子岭,确似巨狮张开大口,狮子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从张口岭远眺,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村落如星,栗水似带,百里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张口狮子岭上能够望到长沙城,曾有人作诗云:

长沙牵出一根藤,走到杨岐结个瓜。

瓜叫张口狮子岭,站在瓜上看长沙。

而张口狮子岭一侧的万仞峰和龙峰,则如笔架横亘两边,万仞峰高峰冲天,陡峭奇险;龙峰则盘旋如同游龙。杨岐山地势险要,是个战略要地,自古关卡甚多。位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案山关两峰高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

好山有奇石,杨岐山上嶙峋的奇石形态万千,无不神妙奇特,让游人叹为观止。

“禅石”,高数十丈,中间虚空如笼,静寂无声却能听出声音,嗡嗡嘤嘤,似在念经。悬石,高20余丈,叠成七层,远远看去,若空若悬,如同一座悬塔。“仙棋石”,石面天然平整,纹路纵横有序,俨然如一个棋盘。“猴子扒石”,石形酷似猕猴,如蹲如坐,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640 (15).webp (30).jpg
(图片来源网络)

在杨岐山弥漫着古老、神奇和禅意的气息中,依山坐落着普通寺。普通寺,原名广利禅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于盛唐时期,历时1300多年。直到宋庆历初年,普惠禅师才改名为普通寺。该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发祥地。殿宇巍峨,梵音缥缈;寺周围青山环列,古木参天,佛迹胜景,珠连玉串。

寺内的一轩一阑一柱,似乎都在编织金灿灿的传说,诉说过去的辉煌:唐时之名望,宋时之昌盛,清时之繁衍。据史载,康熙年间,全国高僧700余人,杨岐宗派就占了500人,且东渡日本的就有29人。

在寺院右侧,一座已经历千年风雨的乘广禅师塔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8)。悠悠岁月,高僧一生为“普度众生”潜心修法,修得一身佛骨,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据说,塔成九年之后,一个名叫还源的僧人总觉得建塔存神还缺少些什么,一定要建铭才算得上圆满,就想起让乘广禅师的生前好友,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刘禹锡来为此塔作个碑文。这时,刘禹锡因遭贬任朗州司马,离杨岐山有千里之遥,还源和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州串府找到了刘禹锡。刘禹锡痛惜好友的离世,更为还源的真情所动,提笔写下了洋洋千言的碑文。这就是现存的《唐故袁州萍乡县杨岐山禅师广公碑文》。

碑文赞颂了佛教的昌明尊显,佛法的宏博精深,简述了乘广禅师的生平,以及他结庐杨岐、传播佛法、感化邑民、扩建禅寺的经过,并赞扬了护法的官民。刘禹锡写好之后,又由他的兄弟刘申锡细心篆刻。碑成于唐元和二年(807)的五月二十七日,立于乘广禅师塔下。许多年后,塔倒塌,门人弟子将碑移至寺中,嵌于墙内,这才留传至今。

如今,这块由刘禹锡亲撰的乘广禅师碑文,成为普通寺的镇寺之宝。千年过去,刘禹锡一生亲书的碑文幸存的已寥寥无几,保存在杨岐山的乘广禅师碑可称得上是中国文苑瑰宝、艺圃奇珍。

在普通寺左侧还立着一座石塔,这是唐大和元年(827)建造的甄叔禅师塔。塔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其甄叔禅师塔铭,也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普通寺背后,一棵千年古柏苍劲挺拔,听说是甄叔禅师所植,故称“甄叔柏”。树高约30米,树干直径为1.2米,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实为人间奇树。

如今,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已经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融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杨岐山全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萍乡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