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求,现将我局2020年主要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2021年的工作打算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绩 2020年,我市按照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队伍建设“四轮齐驱,争先进位”的总体思路,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各项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 (一)开创历史先河,成功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 我局积极提请市政府申办2026年江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省政府已于2020年9月14日正式批复,同意萍乡市承办第十七届省运会。这是我市首次成功申办江西省运动会,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将有助于促进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向全省展示萍乡的城市形象,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发展,加快推进萍乡城市转型,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注重惠民实效,大力促进全民健身健康发展 1.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建设卓有成效,中心城区已建成开放式运动游园3个,自行车步道和健身步道近200余公里,全市100%街道(乡镇)、98.75%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建设设施。今年我市争取2020省级公共文化专项资金项目和第二批重点推进城市项目,申报足球场地48个,截至2019年9月底,48个社会足球场地已经全部完工,远超省“十三五”期间要求萍乡建设34块社会足球场地的目标任务,完成率141%。截至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1平方米。 2.全民健身活动载体不断丰富 一是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68周年活动暨全民健身知识有奖问答。邀请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爱好者分别拍摄了武术、啦啦操、健身气功、柔力球、轮滑5个项目健身视频,视频上传至网上播放点击量已超1万次,网上问答环节吸引了近1000人进行答题。 二是组队参加江西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江西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萍乡市代表团以亮眼的表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荣获了31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其中广场舞比赛上,萍乡市代表团获城市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比赛两个第一名一等奖;门球比赛中,萍乡市代表队获得城市组和农村组五人制集体赛两个第一名一等奖;柔力球比赛中,萍乡市代表队夺得11枚金牌(总金牌数12枚)。 三是萍乡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高效完成。全市30余名国民体质监测骨干参与了培训并进行了实践操作的考核。8月10日至9月10日我市开展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监测地点为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分别对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中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进行监测,监测样本达到2400余人,完成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任务要求,完成率达92%以上。 3.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020年江西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萍乡市组织了75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7月28日-8月1日在南昌开展的培训。计划2020年12月开展一期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县区和市级协会陆续开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二是全力优化组织结构。2020年7月11日,我局召开了中共萍乡市体育局行业综合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萍乡市体育局行业综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随后按照基层党组织“应建尽建、全面覆盖”的要求,局行业综合党委下设8个联合党支部、7个独立党支部,覆盖了全市47个行业协会和俱乐部。目前已批准成立的联合党支部有8家,独立党支部有7家。 (三)坚持赛事主导,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市运会 为更好地布局省运会,经报市政府批准,将原定于2021年举办的萍乡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提前一年举办。本届市运会共设社会部项目18个、青少年部项目15个,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县区、市直机关和各系统30个代表团、7567名运动员参赛,产生金牌数972枚,刷新了市运会设置项目、金牌总数记录。社会部以全市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项目为主,既有篮球、柔力球、足球等传统强项,也新设了电子竞技等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兴项目。青少部以挖掘发现选拔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为核心,首次全面铺开专项素质测试,并在一些重点优势项目中设置了满组别报项的要求,截至目前全市注册青少年运动员3347人。 2.有序组织参加省级以上赛事 有序组织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2020年江西省青少年锦标赛,我市共派出225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项目的比赛,达优33个,达良44个。举重队第四年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女足U15岁组夺得第一名,男子篮球项目获得第二名,体操项目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跳水项目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在2020年全国射击锦标赛女子飞碟双向比赛中,我市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李晴获得女子飞碟双向的团体冠军,并率先拿到第十四届全运会该项目的席位。 3.打通高水平运动员升学出路 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萍乡市普通高中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萍教发〔2020〕22号),批准萍乡市体校与萍乡三中、萍乡七中、安源中学合作招收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拓宽了运动员升学渠道,破解了长期困扰市体校的招生困难、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失的难题,为全市竞技体育长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切实深化体育训练工作改革 一是加强了对教练员训练情况的考核登记,每月对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进行检查。二是强化了制度要求,规定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要规范、科学、系统,认真做到训练前有计划,训练后有小结,比赛前有计划,有目标,任务明确,比赛后要有全方位的比赛总结。督促教练员每天训练时间不得低于2.5小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计划和训练任务。每周一、四召开教练员例会将综合情况进行公示,促进了教练员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训练质量。 (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效 1.扎实推进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 认真开展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全体市民和社会团体开放工作,经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和意见,延长了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免费开放时间,每周达46个小时,其中节假日和寒暑假每天不低于8小时,远超国家相关规定。体育中心体育场馆全年接待体育锻炼人次达45万,体育锻炼培训达6万人次。 2、高标准完成体育场馆升级改造 完成了体育中心足球草坪更新、体育中心塑胶跑道翻新、室外篮球场改造、体育馆运动木地板采购安装和体育馆装修工程等改造项目,极大改善了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锻炼场所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逐步恢复体育彩票销售收入 努力克服疫情对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的影响,我市体育彩票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市体育彩票销售实现1.55亿元。 (五)落实防控措施,凝聚合力打赢疫情防控战 1.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聚合力 1月22日,迅速下发了《市体育局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广泛动员各县区体育部门、各体育单项协会、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实行联防联控。 2.做好信鸽管理监测防隐患 市体育总会制发了《致全市广大鸽友的一封信》,通过微信群、传真等多种方式发送给县区体育总会、各信鸽协会,并通过萍乡广播电台在106.8频道进行了播报。疫情防控期间,共管控信鸽养殖点17个,信鸽1008羽,接到群众举报12起,及时派员处理12起。 3.取消体育赛事活动保安全 疫情期间,累计关闭体育场馆321个,取消体育赛事、活动18场(次)。同时,积极推广了居家健身。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传播媒体宣传居家科学健身方法,征集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居家健身教学视频20余部,发布居家锻炼方法直播号5个,文字、视频60多条,累计浏览9万多次,带动了全民居家健身热潮。 4.推进体育场所开放助复工 疫情稳定后,落实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拟草了《疫情防控期间推进萍乡市体育场所复工指导意见》,提请了市应急指挥部印发,并对体育场馆进行了消杀和有序开放。 5、做好市运会疫情防控工作 为确保赛事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保证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局制定了《萍乡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方案》和《萍乡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开、闭幕式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市运会期间,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做好了人员排查、体温检测、清洁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市运会已经圆满落幕,未出现任何异常状况。 (六)全面从严治党,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的建设。一是制订了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方案,安排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14个学习专题,每月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政治学习。二是不断加强“三化”建设,召开了市体育局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动员会,规范和落实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三是开展了“追忆入党初心,共抒爱党情怀”等主题活动。 2.以“廉洁萍乡”建设为抓手,强化廉政建设。一是落实好体育社会组织廉洁建设项目。萍乡市体育局行业综合委员会5月获批成立后,召开了综合党委成立暨体育社会组织廉洁建设动员会,着手抓好了体育社会组织日常教育监督,引导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开展了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与60余名教练员签订了《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责任书》,对2700余名教练员、运动员常态化普及了“反兴奋剂”教育知识。三是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制定了《“四点一线”红色教育课程活动计划》,有计划分批次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目前,市体育局已完成全部红色教育课程。 3.以教育宣传为载体,强化意识形态。一是注重弘扬体育文化,传播正能量。不断完善局门户网,及时更新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二是注重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作宣传栏等载体向群众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人人爱健身、人人会健身的社会新风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民健身在各类人群中开展不均衡。二是竞技运动整体水平仍不高,部分项目如游泳、田径等大项目的成绩进步不明显。三是随着体育中心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专业化、现代化的技术人才有所短缺。 三、2021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2021年,市体育局将紧紧围绕筹备2026年第十七届省运会这一重点工作,以“办赛精彩,参赛出彩”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提升工作标准、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我市体育事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切实推进承办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 1.新建大型体育场馆。一是指导市奥体中心重新规划建设田径场副场。市奥体中心作为2026年省运会开幕式主场馆,其田径场目前尚未设计规划副场,要指导设计单位重新规划建设田径场热身场。二是指导安源区新建区体育中心,启动选址、征地等工作;三是规划设计新建市射击馆;四是规划设计新建市体校综合训练馆,拟将市体育中心田径场东看台拆除,建设包括体操馆、举重馆(比赛训练一体化)、武术馆和跆拳道馆等于一体的综合训练馆。 2.改造现有体育场馆。指导全市现有大型体育场馆按照承接承运会赛事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除莲花县体育馆和萍乡学院体育馆外,市体育馆和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馆均未建设副馆,不符合承接省运会赛事标准场馆的要求,要改造并建设比赛场馆的热身场馆。 (二)持续推动全民健身纵深发展 1.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智能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打造一批集体育健身、体质监测、娱乐休闲及智力体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健身场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2.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定期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体育项目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举办小型多样、形式灵活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居家科学健身和小型多样、群众喜爱的户外健身活动。同时结合萍乡地域特色和传统节日持续举办柔力球、舞龙舞狮、玉皇山马拉松等一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3.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建立面向全民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推行广播体操、工间操制度常态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探索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活动,持续提高指导员数量和服务水平。 4.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服务。鼓励支持建立政府购买健身指导服务、志愿服务积分等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引导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 (三)稳步提升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1.加强选材育才工作。着眼2026年省运会,一是指导督促各县区抓好省运会金牌任务落实,确保布局项目的经费保障到位、带训教练员到位、训练地点到位。二是科学制定2021年参赛目标任务。根据2020年训练和比赛的成绩,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责任与奖励,充分调动各项目教练员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储备。针对2022年省运会丙组、2026年省运会甲乙组适龄运动员,分区分边带领教练员下乡选材。四是建立优秀运动员动态跟踪制度。密切关注我市优秀运动员在省一、二线训练情况,积极与省体育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保持联系,做好信息收集和应对工作,确保优秀运动员保持良好状态。 2.加大以赛促训力度。调动全市各级、各训练主体积极性,举办各类各项市级青少年比赛不少于15项,依托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精心组织和打造篮球、足球、射击、体操、跳绳等多个青少年体育品牌。积极举办夏(冬)令营等青少年赛事活动,承办省级及以上的重大赛事,开阔视野,了解对手,检验训练水平,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实战能力。全面组织完成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做好参赛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方案,力争完成2021年省级青少年体育锦标赛达优80个、达良100个、8个参赛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的目标。 (四)积极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思路 1.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新模式。创新管理体制、转化运营机制,进一步使场馆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2.不断提升体育场馆物业管理工作水平。引进先进管理办法,全面提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落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管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2021年,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15次以上,免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20万人次以上。 (五)不断强化队伍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行业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正确树立科学发展的体育事业政绩观,开展扶贫、新农村建设、文明创建、公共机构节能、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常态工作,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