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萍乡房产频道 本地楼市 查看内容

萍乡“十四五”现代体系篇——重塑“工业重镇”辉煌;建设赣西旅游门户城市

2021-8-5 12:17| 发布者: 房产小编| 评论: 0

摘要: 第三篇 发展萍乡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萍乡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章 打造现代产 ...

第三篇 发展萍乡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萍乡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全市“一盘棋”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建强产业链,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目标,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集聚、抱团协作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 大力优化产业布局
新型工业化布局。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契机,围绕“1+2+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部署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政策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兴动能。各县区按照“1+1”即“电子信息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的原则,集中精力抓双首位产业,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和一个优势产业,促进生产要素供给、产业链条配套、人力资源协同集成集聚,形成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现代服务业布局。以集聚发展为导向,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为核心,围绕高端服务业、智慧旅游、现代特色商贸和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商务咨询、金融、检验检测认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休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布局。
现代农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布局,全力推进种业大市建设。
第二节 着力建强产业链
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瓷电气、金属材料、食品医药、花炮包装、海绵产业、文化和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全力推进产业链发展。坚持强长板、壮链条、夯基础“三管齐下”,扬优成势,持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支持一批市场认可、竞争力强的企业快速成长。上下联动壮链条,制定出台产业链发展规划、产业链扶持政策,切实在延链补链壮链上下功夫;强化统筹夯基础,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重组,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围绕主导产业,强化龙头牵引,通过抓引导、抓企业、抓项目、抓集聚、抓扶持等行动,紧紧依托重点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产业,持续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和本地配套能力,全面推动优势产业扩链延链,薄弱产业强链补链。

第二章 重塑“工业重镇”辉煌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1+2+N”产业高质量行动计划,围绕财政扶持、金融支持、项目用地、人才支撑、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全力主攻工业,在做优做实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上求突破,保持制造业支柱地位不动摇,以更大力度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有力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工业企业“十百千”工程,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力争达到1200户,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发展目标突破2500亿,奋斗目标达到3000亿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钢铁产业。以结构调整、集群集约、绿色转型为重点,开发低能耗冶炼、节能高效轧制、高端装备用钢等技术和产品。以萍安钢公司为依托,围绕钢铁制造的核心价值链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推动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规划建设集仓储、深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钢铁产业园。
煤炭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对煤炭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完善煤炭产业链条,促进煤炭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动煤炭产业从单一发展向集群综合发展转化,由粗放型、高污染型向集约型、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着力破解煤焦化产业发展难点、难题,推动煤焦化产业绿色发展,打造煤焦化循环产业链。
电瓷产业。发挥“中国电瓷之都”品牌优势,围绕原料精深加工等电瓷配套项目进行补链强链,做优线路瓷,做强电站瓷,做大电气瓷。聚焦国内高铁、特高压等领域,加快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绝缘子、电容器、电器开关等电瓷配套产品。
工业陶瓷产业。提升化工陶瓷、耐磨陶瓷、多孔陶瓷等陶瓷产品的传统优势,大力开发环保陶瓷、高温结构陶瓷等新型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完善产业链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强企业,不断向节能环保、成套设备、高分子材料等产业上下游领域发展。
花炮产业。围绕安全、环保、高端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力实行“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安全型、环保型”战略,全面推广花炮机械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花炮药剂环保新材料研究,支持和推广药剂环保新材料市场化应用;加强花炮产品包装设计,增加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建筑业。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以绿色环保为引领,拓宽绿色建材应用范围,不断引导传统建筑产业向绿色环保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鼓励施工企业向一级、二级资质升级,重点引进一批一级、二级资质建筑企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慧照明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产品,加大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开发力度。依托佳禾智能制造、星星科技、网是科技等重点企业,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细分领域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和优势产品,逐步构建功能完备、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工业陶瓷产业紧密结合,重点扶持相关环保成套设备开发和工程总包服务发展。依托格丰科技等优势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及配件、电气设备、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产业;做大做优做强空压机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力争建成在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空压机产业基地;促进电气产品向多系列、多种类、多型号发展;加快发展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多燃料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引进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和智能通讯等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条。
新材料产业。以金属新材料、特种冶金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上栗粉末冶金为重点发展方向,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新材料产业。依托金桥焊材、永特合金等优势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省级金属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食品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坚果类、油炸类、豆制品、肉制品等绿色休闲食品,依托甘源食品、百约食品、宏明食品、伍子醉等优势企业,应用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加快构建紫红米、莲子、油茶、莲花血鸭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医药产业依托大地制药、阿尔法药业等优势企业,以发展创新药物和推进制药产业现代化为突破点,重点支持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生物制药、药用辅料等产业发展,打造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海绵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升级发展玻璃及其制品和水泥及其制品,推动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学建材、海绵城市用建材、装配式部品部件产业化,鼓励传统建筑建材产业向以基础材料、成套装备、设计施工、海绵城市运营、文化旅游创意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海绵产业转型。加快建设五陂海绵特色小镇,构建集规划、设计、研发、产品、施工、投资、运维为一体的中国海绵产业示范基地。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锂电、光伏、氢能等行业,加快发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大力发展锂电池关键材料;加快推广“光伏+”应用,积极创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应用示范区,推进产业园区光伏应用;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产品与技术,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布局氢能前沿产业、培育壮大氢能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章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高效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第一节 加快数字产业化
智能终端产业。以新型显示、LED、通信终端、电力电子等行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玻璃面板、触摸屏玻璃基板等新型显示产品,发展智能照明、汽车照明等半导体照明,鼓励引进长寿命、高效率、高分辨率的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生产线。围绕全省VR产业布局,积极引进VR终端制造项目,加快发展基于适应消费升级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培育一批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移动物联网产业。依托物联江西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推广应用。以“智慧园区”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为先导,加快推进新型制造和新经济发展,重点布局智能仪表、机联网和服务型制造三大方向,建设一批移动物联网特色产业集群和应用功能区。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生活消费等领域,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消防、智慧水务等一批应用亮点,形成一批规模化集成应用综合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产业。以算法、数据和硬件为核心,加快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加快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关键技术研发。扩展“人工智能+”,推动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应急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打造若干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大力引进大数据及云计算龙头企业,构建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强数据采集、储存、挖掘、安全等领域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大数据优秀产品、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加快建设市级数字经济服务平台,破除部门间信息孤岛,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推进跨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围绕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大数据应用。
区块链产业。加快招引培育一批优秀区块链企业,积极与阿里巴巴、中国联通等国内区块链领先企业合作,开展区块链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区块链在智能制造、金融征信、政务数据共享、产品防伪溯源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典型应用解决方案。
北斗产业。加快在通用航空、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水利、国防动员、智慧市政等领域开展北斗和遥感应用,打造一批典型北斗应用。

第二节 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指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升级版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着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工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加快运用数字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进智能制造单元、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快应用数字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检测和清洁生产水平,重点推进机械设备数字化改造。
农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以芦溪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推动农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数据云、农业物联网、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与江西农业数据云对接。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促进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和垂直电商平台发展;完善市级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快递物流企业大数据信息化,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推动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深化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在景区防灾预警、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自主导览、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探索基于旅游大数据的管理、服务、营销等新模式;探索推行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广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持续深耕生产性服务业,为实体经济构筑强支撑,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形成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现代金融。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信贷支持,优先帮助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做大做强市、县(区)级的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造途径;加快金融商务区建设,积极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和专业金融中介组织落户,设立新三板路演中心(赣西分中心),打造区域性资本运作中心。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建立产业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用足用好“财园信贷通”、“科贷通”[科贷通:是指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或贸易融资贷款。]、融资担保等政策。
现代物流。加快推动物流集聚化,打造高标准集约化物流快递园区,利用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发展涵盖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区。
工业设计。全面培育设计主体,大力发展本土设计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设计机构,着力补齐研发设计短板,培育和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基础能力、核心创新能力、市场转化能力。
人力资源服务。不断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丰富服务项目,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分工、信息化共享、价值链高端迈进;坚持高端引领,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核心服务产品、成长性好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
检验检测认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中小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展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满足生产和生活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
电子商务。着力扩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规模,大力促进电商集聚区发展,支持经开区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站点和设施的建设和衔接。
会展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工业会展、农业会展、文化会展,塑造特色会展品牌;大力支持本地会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高标准建设集综合会展商贸中心、多功能会议洽谈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中心。
加快发展商务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支撑。

第二节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商贸消费。积极促进商贸消费市场发展,引导商场超市走新零售发展之路,培育绿色商场;大力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建立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依托重点商贸平台,促进大宗商品商贸交易平台和垂直商贸平台发展,推动现代商贸提档升级,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健康养老。以大众化、特色化、专业化、品质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医疗资源优势,推动健康养老与旅游、医疗、文化相互融合,构建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行动,推广智能健康养老服务。

家政服务。以规范化、职业化、智能化、品牌化、个性化为引领,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广家政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应用;积极支持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加快连锁门店发展,全面提升家政服务质量;支持中小专业型月嫂、育婴、居家养老家政服务企业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实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健身休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健身休闲设施,打造城市健身休闲品牌,在城市郊区集中布局若干休闲业态聚集区,将健身休闲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重点强化品牌支撑,发挥武功山景区龙头带动作用,打响“绿、红、古、工”特色旅游品牌,构建东部户外养生度假板块、南部乡村旅游+红色教育板块、西部乡村休闲板块、北部文化体验板块、中部城市休闲板块,打造高品质旅游路线,形成“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 “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一个龙头指武功山景区;两个支撑指安源路矿旅游景区、杨岐山旅游景区;五大板块指东部芦武户外养生度假板块、南部莲花乡村旅游+红色教育板块、西部湘东乡村休闲板块、北部上栗文化体验板块、中部安源城市休闲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指突出“户外运动”特色,将全市户外徒步线路、骑行线路、慢行线路和公路交通线路有机组合,串联萍乡市主要景区(点),打造由健身步道、户外穿越道、海绵慢道、骑行道和车行道等组成的八百里户外运动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把萍乡建设成为赣西旅游门户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全国知名全域旅游和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动旅游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深度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工业遗址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发展新优势;着力推进旅游与农林水深度融合;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服务,建设旅游餐饮特色街区,创新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宾馆、精品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在城市主题公园、商业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夜市经济圈建设等方面注重提升旅游功能,服务游客需求,展示旅游形象,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加快景区建设,推动武功山创建世界地质公园、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力争安源路矿旅游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杨岐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建成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风情小镇及4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

第五章 提升开发区改革创新能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