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萍安钢安源轧钢厂高线车间轧制丁班调整工李勤,是一位年轻充满活力的“90”后,
在2018年萍乡市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暨萍安钢首届工人技术运动会上,他一举摘得金属轧制工技术“状元”桂冠。 在萍乡市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选手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而出的优秀选手,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李勤说:“这是一次展现自我技能的舞台,向兄弟单位学习,进一步提高实战经验,我很幸运!” 事实上,李勤的成功决非运气,而是饱含着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 2010年5月,刚满20岁的李勤参加工作,分配到安源轧钢厂当了一名轧钢工。那段时间正是安源轧钢厂第二条双高线投产前最紧张的安装调试期,作为新鲜血液的他,既要参加实操培训,又要参与新线设备安装,但他不怕苦、不怕累,虚心跟着师傅学。每天随叫随到,哪里需要往哪赶,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高线顺利投产后,他的综合能力也逐渐显山露水。他个子高瘦,显得文弱,第一次看见他在粗轧拿着大扳手“压料”,动作干脆利落,谁都不相信他居然有这么大的力气;他爱学爱问,每一次的工艺、设备问题他都要弄个明白才罢休,每一次换品种、料型调整他都要做好笔记,记录下相关参数,后来他在测量料型、整理轧机和故障处理中表现出的娴熟让师傅都刮目相看。凭着这股勤学苦练的韧劲,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从一个对轧钢工艺丝毫不懂的“愣头青”到一个理论和技术人人叫好的“技术男”,他用了一年半时间。2012年,年仅22岁的他成为了高线车间、安源轧钢厂最年轻的调整工。 轧钢生产节奏快,工作紧张,他处处带头,装轧机、修导卫,哪怕是抱着重重的辊环上轧线也是一路小跑,特别能吃苦。虽工作劳累,但他坚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轧钢工艺、机械设备、轧机与导卫工艺等专业知识,《轧钢应知应会》、《轧钢工100问》等不知看了多少遍,并将所学融入生产实际。粗中轧的设备和轧件都很粗笨,但事实上,粗中轧工序的工艺控制过程却要求做“精细活”。为此,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日常点巡检、整机和换品种过程中一丝不苟执行工艺要求,坚持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精细操作。2019年4月2日晚班,李勤在点巡检中发现中轧13#有异响,凭多年经验他判断是轧机接手故障,果然,因下接手的卡环耳子断造成接手退出。为了不影响生产,他不顾高温守在的轧机旁密切关注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利用整机时间处理了故障。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2-7月,轧制丁班在高线车间开展的“零轧废”竞赛活动中,创下了连续6个月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如果说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斯文“书生”,遇到检修等繁重任务时,他又立即转变成一名冲锋陷阵、敢打硬仗的“硬汉”。今年4月初高线车间加热炉检修。他带着他的队员连续奋战两天,扛铁锹、清炉渣,挥汗如雨。4月4日,他又一早带着班组成员赶到现场,不顾劳累、马不停蹄地参与砌炉门、装配轧机。开机前本该下班的他,又带着粗中轧的同事主动留下来,忙到8:00点多才离开。 这样的事例在李勤身上很平常,就像车间主任对他的评价,人如其名,“眼勤、手勤、腿勤”就是他最明显的特点,一个“勤”字,正是一路助他成长的“密钥”。“勤”系轧钢,“勤”学苦练,8年多的辛勤付出和积淀,在他成为萍乡市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金属轧制工技能冠军的那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吴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