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侧记

航拍萍乡市区新貌(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桂东 摄)

  央广网萍乡11月24日消息(记者胡斐)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通报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结果,萍乡以全国地级市第十五名位列江西榜首的优异成绩成功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同时,芦溪县也获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是江西获此殊荣的四个县级城市之一。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作为大会确定的18个地级以上全国文明城市代表之一上台领奖。

  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江西省萍乡市素有“江南煤都”的美誉,曾依托煤炭资源开创了一段辉煌历程。自2007年起,萍乡煤炭资源步入枯竭期,面对发展之困,推动转型发展成为了萍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萍乡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创城理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

  日前,记者走近萍乡实地探访,真切地去感受这座城市文明实践中的丰硕成果和转型升级后的巨大变化。

  为民创建,昭萍大地换新颜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近年来,萍乡市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好事实事上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变化,赢得了市民前所未有的拥护和认同。

  干净整齐的街面道路,焕然一新的楼面围墙,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绿化带、休闲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走进萍乡市吕家冲社区联建小区,目之所及,是一幅幅新时代的居民小区建设,完全看不出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区。

  联建小区始建于1998年,是萍乡市最早的“安居工程”项目,小区住户绝大多数是80年代铁路退休工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旧小区无人管理,基础设施老旧无人维护,普遍存在老旧破、脏乱差等问题,社区的凝聚力也始终难以提升。

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轿车整齐有序停放(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集合民意反复推敲,破解“方案怎么定”难题。老旧小区改造难,难在多个主体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多类问题解决,在前期改造工作中,该社区工作人员不断讨论研究老旧小区改造定位,共商改造方案,积极上门入户征求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确保改造方案科学合理。

  细微之处见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联建小区专门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并设立楼栋长网格化管理,楼栋长主要负责了解民生民意,包括小区改造内容及时和居民沟通,居民有任何异议,楼栋长第一时间记录并反馈到社区协商解决。

公共基础健身运动设施齐全(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据介绍,联建小区通过“一化、三修、四改、五配套”的改造与提升原则,为居民创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环境,同时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在资金筹措、项目建设、长效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由点及面,逐步扩容,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

  如今,走进小区,道路宽敞干净,车辆摆放整齐,违章建筑不见踪迹,休闲场所从无到有……生活质量提高,赢得了居住市民的阵阵好评。该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联建小区是20多年的历史老旧小区,很难想象能改造成这样,如今小区空气新鲜,环境好。”现在,他每天坐在楼下跟邻居下下棋、聊聊天,生活的特别舒坦。

小区户外绿化休闲场所,居民们在下棋(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联建小区的华丽变身,同时也为萍乡市街区改造树立新标杆,使得其他居民改造意愿越来越强烈,参与改造的意识越来越高,由此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铺开。近年来,萍乡共投入11亿资金提升改造老旧小区115个,惠及群众55394户。

  同时,萍乡市紧紧围绕百姓的民生问题,先后组织实施“八个全覆盖”“八大工程”“八大提升行动”“八个着力”为重点的民生实事。改造提升了流万、矿区、金陵、春风、滨湖等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启动了洪山等一批新农贸市场建设,解决了“小菜场、大民生”难点问题,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舒心。此外,还大力实施“小街小巷白改黑工程”“小巷楼道点亮工程”,整治改造443条背街小巷、106个老旧小区,铺平了百姓门前路,点亮了万家窗外灯。新建、改造和维修公厕218座,城区内步行10分钟内能找到公厕,让群众如厕不再难,“方便”更方便。

农贸市场菜品摆放整齐,地面干净卫生(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值得一提的是,萍乡还搭上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发展快车,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据统计,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完成项目159个,城市水生态系统得到重塑,城区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海绵化改造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从全国试点迈向全国示范,连续三年考核位居全国第一。萍乡彻底告别了“城市看海”,让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崇德向善,小城大爱漾新风

  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就是人的文明。人心所向,正是城市文明精神所聚。

  文明交通劝导,不文明行为劝导,卫生环境大整治,志愿服务宣讲进社区......日前,在萍乡市经开区玉湖公园内,七八人一组,他们右手拿着环卫垃圾钳,左手提着小型垃圾桶,正在以地毯式清理公共绿化带、树枝树叶和卫生死角等盲区的清洁卫生,公园里处处都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志愿者在清理路面垃圾(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今年68岁的邓楚仪于2016年加入志愿者协会,早年她心里一直存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意向,由于忙着照顾孙子,这事才被搁置下来,直到孙子外出读大学后,她就和朋友约好,一起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她说:出来就是想发挥一下自己的余力,为我们的城市做点贡献,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同时多出来走一走,这对身体也有好处,心情也会跟着舒畅起来。

  在萍乡这座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却拥有注册志愿者达26.5万人之多,这也就意味着每7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更是达800余支。在公园广场、主次干道、社区小区、农贸市场、车站景点等地,戴着黄帽子,穿着红、黄、蓝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携手同心,让城市文明底色愈发鲜亮。

志愿者在清理路面垃圾(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近年来,萍乡市通过开展了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带动、感染身边人,让文明的春风遍及各个角落。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工作基础扎实、创建成效突出、群众高度认可,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目前,萍乡市先后有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8人荣获“省道德模范”,81人上榜“中国好人榜”,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占总人口比例居全省前列,形成“身边好人”不断涌现的“萍乡现象”。在道德模范和众多好人的引领带动下,萍乡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铸就了萍乡“工运摇篮,小城大爱”的城市品牌,让萍乡这座小城闪烁着耀眼的爱的光辉。

  以文化人,满城书香润心田

  文化是一座城市城市的根,是每一个人最心底的归属。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萍乡市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在萍乡,走进图书馆,书香四溢,现代化设备给了市民更佳地阅读体验;走进博物馆,看历史纵横中昭萍大地,重拾文化自信;在文化馆,学琴棋书画、品文脉经典……一座座文化地标树立,为萍乡市民建造好了更加辽阔地精神高地。到这些地方逛逛,已然成为萍乡人业余生活的新时尚。

  图书馆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人民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经过两年半的精心施工,今年8月,位于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湖东路3号的新馆正式开馆。萍乡市图书馆新馆共有五层,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7亿元,现有各类馆藏文献95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36万册。

学生在萍乡市图书馆体验智能机器人(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以国家公共文化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双推进”。

  “文化事业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相辅相成,图书馆是展示萍乡文化、文明的窗口之一。”萍乡市图书馆副馆长贺卫兵介绍说: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我们不仅要做好馆内的各项免费开放服务,还要使我们的图书馆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各种流动服务,打通公共服务图书馆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氛围。”

萍乡市图书馆阅读室(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既是巩固情感认同、赓续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也是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萍乡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艺术剧院、电影院“五馆两院”齐全。近两年来,萍乡市完善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个市县文化场馆,55个综合文化站,777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继完成新建或改造升级,城区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空间。

  如今的萍城,一路走来,变化可圈可点,成效令人瞩目。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每一位萍乡人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喜人变化。在萍乡,海绵城市景常新;在萍乡,满城尽是“志愿红”;在萍乡,微笑常在,文明常伴。让文明之花绽放萍城,让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美好生活,一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画卷正在昭萍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