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区 查看内容

湘东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专题调研

2021-4-29 11:46|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湘东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专题调研区政府副区长 韩晓刚脱贫攻坚是中央三大攻坚战之一,事关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成 ...

湘东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专题调研

区政府副区长  韩晓刚

脱贫攻坚是中央三大攻坚战之一,事关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的长久之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将其列为“十大扶贫工程”的首要工程。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增收的主要手段要落脚在产业上。那么,当前我区产业扶贫工作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应该如何推动解决?带着这样的思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有关安排,笔者近期对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深入麻山镇桃源村、苏坊村,白竺大丰村、龙台村,东桥镇中院村、广寒寨乡官溪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并召开了4次座谈会,在实地走访和充分听取扶贫部门、乡镇负责人、村两委成员、项目负责人、贫困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形成以下报告。

一、湘东区扶贫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湘东区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多管齐下、狠抓落实,全区产业扶贫开展如火如荼。目前,已初步行成了中药材、茶叶、优质水稻、养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而且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止目前,共发展茶园300亩、中药材300亩、竹产业1000亩、粮食1320亩、水果1114亩、油菜320亩、水产23亩;饲养家禽2.98万只、猪760头、羊491头、牛110头,带动贫困户3298人次,安置解决贫困群众就业815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致富产业,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门整体推进。湘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明确由常委分管领导总体负责产业扶贫工作,形成了扶贫、农业农村、财政、发改、林业、文旅、商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近年来,陆续出台《湘东区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湘东区产业扶贫运行机制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大力推行“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模式,着力推动产业扶贫全面发展,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培育产业主体,增强带动作用。产业主体是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中坚力量,带动成效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产业主体自身能力的强弱。为此,我区着力在产业选择、主体培育和扶持壮大上下功夫。一是选好产业方向。根据我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带贫能力,选择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水稻、蔬菜、中药材、林木、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主导产业。二是注重主体培育。全区产业扶贫经营主体中,既有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领办,又有私营业主创办。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带动贫困户的覆盖进一步扩大。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产业推进机制。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到佛山、修水等地参观学习,全面提升致富带头人能力。明确了金融贴息、土地流转、带资入股、用工补助等产业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奖补办法。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扶贫有甜头、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劲头。2016年以来,全区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850余万元,重点扶持产业扶贫,共有58个农民合作社、69个家庭农场受益。

(三)探索多种形式,形成利益联结。明确了“自主发展产业型、直接帮扶型、委托帮扶型、股分合作型、就业帮扶型”五个形式的扶持类型,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贷款资金入股、就业等多种方式加入合作社,使企业和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使贫困户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利益。同时,我区还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扶贫资金投入光伏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收益,折股量化分配给贫困户,全区共完成土地流转1万余亩,建立光伏电站7个,2018年,全区光伏项目收入27.9万元,使贫困户获得持续增收的能力。

(四)落实奖补政策,鼓励自种自养。鼓励有劳动能力、懂技术、有种养条件、自主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安排帮扶联系人根据贫困户意愿和种养条件,指导贫困户开展种养业,安排农技人员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帮助,安排村委会为贫困户及时申报扶持资金。全区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贫困户达1150户,发展种养产业项目9个。2018年,全区132个贫困户,通过申报产业扶贫项目获补助资金15.5万元。

(五)完善基础设施,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整村推进带动基础设施改善、提高贫困村整体面貌。在贫困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探索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同时,把产业扶贫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相结合,提出打造一个好的党支部,选派年轻得力干部到村里任第一书记,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执行能力。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共投入110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贫困户房屋新建、维修、入户路改造、改水改厕。

三、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导产业基础弱。湘东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人均耕地不足1亩,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先天不足的发展条件和薄弱的产业基础,给全区扶贫产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一是产业覆盖不均。全区特色主导产业70%以上集中在城区周边交通便利的镇村,而偏远山区乡镇受市场、交通等因素影响,产业覆盖面较低。二是规模发展受限。贫困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项目散、规模小、实力弱的现象,尤其是在山多地少、林多田少的边远贫困村,集中规模产业开发捉襟见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难以形成。经初步统计,全区发展各类种养殖的科目多达20余种,乡之间、村村之间产业发展分散独立,造成基础配套不全、产业链条不齐等“短板”,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条集群。三是抵御风险能力弱。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相对滞后,防灾减灾体系也相对薄弱,今年夏天湘东发生的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水,造成98%的农作物被淹没,受灾率高达75%,绝收率达32%,90%以上的水产逃逸,全区12个产业扶贫项目受灾严重。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目前确定的扶贫产业大多为种植养殖项目,生产周期较长,产业调整常常滞后于市场价格波动,潜在的市场风险更难以预测和把握。在经营风险方面,贫困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市场意识不强、经营方式粗放等问题,大多经营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龙头带动能力弱。一是龙头带动能力不足。全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市场主体数量多但实力弱,尤其是产品精深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型的主体较缺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90家、合作组织389家、家庭农场169家。但真正有带动能力、成效突出的仅有58余家,多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受组织规模、发展能力、经营水平等制约,生产加工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自身经济效益差,带动脱贫效果不明显。二是利益联结方式单一。近年来,随着政策引导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了产业扶贫带动模式中,但真正与贫困户紧密联结、深度融合的比较少。通过实地调研,目前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80%以上是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作为主要方式,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贫困户直接参与相关产业经营管理的不多。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我区安排专项资金的产业扶贫项目47个,吸纳贫困户稳定就业仅百余人。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贫困户与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稳定,“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格局没有完全建立,贫困户有待提高。

(三)自主发展动力弱。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资金保障能力弱。一是产业发展成本大。农业产业发展周期较长,持续投入的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时间需3—5年,前3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加上建设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像我们的有机化茶园,需要配套建设蓄水池、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实施持续长久的有机化培管,成本需求更大。二是政府投入有限。现有的贫困村多在中高海拔边远山区一线,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多依靠项目争取来推进,但项目资金总量有限,不能满足需求。三是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评级授信面虽广,但存在扶贫贷款条件多、门槛高,且程序复杂,大多扶贫贷款还款期限是1年至3年,与扶贫产业周期长、见效慢不相匹配。已经授信的贫困户怕担风险,不愿贷、也不敢贷款发展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有需求有愿望,却因为政策限制,不能“户贷企用”。四是非贫困村支持有待加强。在当前各级聚力攻坚的情况下,国家大部分的扶贫政策只针对贫困村,相关的资金也只能在贫困村投资,非贫困村得不到更多项目支持。

四、推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脱贫摘帽的质量,需要重点解决好资金投入、产业链、发展动力、后期保障“四大问题”。

(一)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扶贫“资金”问题。必须坚持创新产业扶贫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多元投入,确保扶贫产业在发展道路上“不缺钱”。要以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投入为导向,抢抓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争取上级的产业项目重点支持,扶持深度贫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推动财政资金整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扶贫系列政策,强化政策贴息支持,重点在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带动、风险分担、效益补偿和奖励考核等方面完善机制,激发扶贫动力。

(二)提前谋划放眼长远,解决产业扶贫“链条”问题。一方面,做到未雨绸缪。着力规划和培育好相关配套产业,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仅仅局限于完成扶贫任务、短期获益;也不能好高骛远,最后设定的目标实现不了。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重点解决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不断完善扶贫产业链条,才能真正让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思维。扶贫产业有其特殊性,但仍须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拔苗助长。不仅要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更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扶贫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可以尝试探索招商引资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市场主体的力量完善扶贫产业链条。

(三)扶贫与扶智结合,解决产业扶贫“动力”问题。要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的发展观念,从介绍扶贫政策等方面入手,提升产业发展信心;以身边的人身边的成功事例教育引导“等靠要”的贫困户,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能力;重视宣传先进帮扶、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全面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

(四)完善政策扶持机制,解决产业后期“保障”问题。2020年整体脱贫前,产业扶贫政策将持续支持扶贫产业,但2020年后的政策走向目前仍不确定。而一旦政策退出,部分产业势必受到影响。为此,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脱贫摘帽后扶贫产业项目的保障工作。要通过制度设计,逐步转变扶持主体和扶持方式,让产业扶贫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全面扶持向重点扶持转变。通过扶持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内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其中,做到项目数量减少,贫困户参与不变,从而使产业项目在扶贫政策退出后脱贫效果不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