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群芳竞秀——萍乡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综述

2023-6-7 08:59|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记者梁永明、刘武明  千百年来,文蕴厚重、人文荟萃的萍乡,一直是赣西文化明珠。  从傩文化、戏曲文化、烟花文化到红色文化、雷锋文化、生态文化……萍乡文化群芳竞秀。进入新时代,萍乡一路踏歌而行,持之以 ...

 记者梁永明、刘武明

  千百年来,文蕴厚重、人文荟萃的萍乡,一直是赣西文化明珠。

  从傩文化、戏曲文化、烟花文化到红色文化、雷锋文化、生态文化……萍乡文化群芳竞秀。进入新时代,萍乡一路踏歌而行,持之以恒铸文化之魂、强文化之基、兴文化之业,润泽了市民精神,彰显了城市魅力,展现了奋进姿态,掀开了文化发展新篇章。

  2022年以来,萍乡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立足文化资源禀赋,盘活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市,让文化绽放灿烂光芒。

  以文铸魂,汲取奋进伟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思想是文化的根底。

  文以载道,方能凝心聚魂;文以聚力,定能行稳致远。一年来,萍乡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进企业、进课堂,让真理的光芒浸润人心。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新春第一课”为主题开展集体学习,用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增强理论学习实效。抓牢“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引领“全员覆盖”,市委全年开展市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15次,示范引领全市党员干部深学细悟、汲取力量、担当实干。

  组建由市委常委、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市委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宣讲200多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昭萍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县区宣讲团走企业、进乡村、入社区,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活动3100余场次,受众31万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区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经验得以在全省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联席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成功举办纪念安源路矿工人运动100周年座谈会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100周年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5家中央、省直部门组建江西省安源精神研究会,深入挖掘安源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探寻安源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4篇,列全省各设区市第一。编辑或再版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永恒的力量·安源》《画说安源工运史》《百年萍乡》等书籍和画册,组织撰写了《江西: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共青团百年发展历程》等红色历史书籍,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红色经典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

  “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萍乡专场,展现了萍乡干部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为人先的奋斗姿态,推动“赣西煤城”向“江南美城”华丽嬗变的探索历程。“回眸百年萍乡 凝聚奋进力量”萍乡百年风华展,全景呈现了萍乡百年沧桑巨变,激发海内外昭萍儿女热爱家乡、扎根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

  以文传声,凝聚实干合力

  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讲好萍乡故事,传播好萍乡声音,展示萍乡新形象。

  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大稿要稿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在中央“四报一台”上稿325篇,同比增长27%,央视外宣考评得分位列四小地市第一;省报、省台共刊播头条稿件180篇,同比增长28%;在中央主流网络媒体首页上稿789篇,同比增长59%。

  市内媒体坚持移动优先,强化“无视频不新闻”“有视频优新闻”意识,全年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在移动端原创作品数量同比增长300%,涌现出千万级别新媒体产品20多个,亿级爆款1个。12件作品获第三十届江西新闻奖,其中2件作品获一等奖;22件作品获2022年度江西广播电视奖,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媒体融合改革走深走实。萍乡入选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经验获评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之一,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媒体,吸引省内外近20家地市媒体前来考察交流。强化技术管网治网,在全省率先建成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

  学习强国萍乡学习平台上线运行,成为萍乡传播新思想、汇聚新动能、展示新形象的重要阵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组建成立,武功山美景亮相纽约时代广场,让世界听到萍乡声音。

以文化人,涵养城市魅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我市常态长效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把文明创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品牌工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

  文明实践活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了36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学雷锋典型层出不穷,厚植道德沃土,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举办第五届萍乡市道德模范和2021年度“最美人物”发布仪式,10名学生获评市级“新时代好少年”,1名学生获省级“新时代好少年”称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树立起一面面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的旗帜。

  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注册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支,注册志愿者27.5万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60余万人次。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湘东区“新风提调”调出新风,芦溪县“不要彩礼要幸福”,倡树婚恋新风尚,文明新风吹遍昭萍大地。

  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在以德润城、崇德向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创建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新态势。

  以文兴城,释放发展动能

  传承历史文脉,利用红色元素,彰显本土特色,我市突出抓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艺精品的打造,打造文化地标,唱响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涵育了精神气质,构筑起广大市民的精神高地。

  建强公共文化阵地,投资近20亿元改造了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鳌洲公园,重建了鳌洲书院,新建了市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成了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拓展了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城区布局22个24小时智慧书屋、城市书房、借阅书巢等设施,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

  同时,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完成55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改造提升、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力实施“10+20”工程,将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精心打造为公共文化主阵地,打造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个,修复提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10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改造维修20余处革命先烈故居、近200个红色文化村史馆。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出圈破圈。原创大型采茶戏《一枝枪》亮相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斩获四个奖项。歌曲《农民万岁》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领航新征程》,长篇小说《火种》参评茅盾文学奖,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不仅展现新时代萍乡发展成就及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2年6月15日,萍乡接过承办全省旅发大会的旗帜,突出“中国新旅游、萍乡正青春”主题,全力以赴办成一届“精致精彩、兴业兴城”盛会。

  强招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长株潭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招商效果好。2022年,新签约文旅项目21个。

  优服务。出台文旅促消费24条惠企纾困政策,指导21家文旅企业列入省级金融“白名单”,12家企业获得“文企贷”贷款2850万元。2022年,全市银行机构对文旅行业贷款余额为26.54亿元,其中1至12月向560户文旅企业和个体发放贷款5.6亿元。

  重培育。总投资7亿元的市文创产业园开工建设、蓄势启航。文化创意助力传统包装产业转型升级。“上栗花炮”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高空礼花弹”绽放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市属唯一国有重点文化企业,市传媒集团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21年度、2022年度集团经营收入比2020年度分别增长69.2%、73.2%。

  聚焦文化产业新业态,佳禾电声、贵得科技进入江西省“培大育强”企业库,华雅印务、江西健航入选江西省重点拟上市后备文化企业。武功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南正街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特色文化街区,武功山云顶景区、芦溪县袁水源红色文化园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功实业获评江西省文化企业20强。

  第九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红五月·乐游萍”第二届文化旅游节暨全民消费季、“星”向武功“网”来山海2022第十五届武功山国际帐篷季、首届武功山全国大学生户外运动文化节、杨岐山孽龙洞景区烟火音乐狂欢避暑季等系列文旅活动,助力文旅市场强劲复苏。2022年,萍乡旅游接待人次超过4300万,旅游收入364.67亿元,其占GDP比值位居全省11个设区市第一。全年规上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9.57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文化装备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发展迅速,同比增长分别为59.4%、47.3%、41.9%。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营业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44.1%。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营业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75%,增势强劲。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景象新。我市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持续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实力”,努力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作示范、走前头、作表率,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