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丹)近年来,我市把衔接资金项目实施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和支撑,结合实际多举措加强衔接资金长效运行管理,精准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牢把“三关”,夯基础。把好“规划关”,统筹重点村和一般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布局,抓好产业帮扶、就业创业、乡村建设等项目谋划入库,优先安排实施方便群众生活和促进生产发展的项目,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变“资金等项目”为“钱到即落地”。“把好民意关”。坚持“三个不予”原则规范审批立项,通过“屋场贴心会”将急难愁盼项目优先审批入库。把好“评审关”,严格落实“三公示一公告”入库程序,截至5月底,全市纳入年度实施计划项目总数681个,资金达4.0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占比达70.6%。
狠抓业务,提质效。开展衔接资金项目和扶贫(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业务培训会,并邀请专家授课,实现业务能力培训全覆盖。下发相关手册,便于各级责任主体按统一标准和要求执行。组织全市业务骨干50余人赴外地学习考察,不断拓宽我市工作新路径、新方法。
健全制度,达目标。项目实行“动态+常态”全周期监管,每月调度项目进度。实行资金全链条管理,建立全市衔接资金支出进度“半月通报”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项目竣工率和资金支付率。实行资产全覆盖管护,以资金管理为重点,抓好扶贫(帮扶)项目资产清查摸底,管好用好用活扶贫(帮扶)项目资产,指导县区制定出台县级扶贫(帮扶)项目资产处置办法,持续提升扶贫(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