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山水萍实里 百般红紫斗芳菲 拉开时间的帷幕,一个多彩的萍乡逶迤而来—— 她,因孔子寓称“萍实”而冠此佳名,延绵千年文脉,凝结了“赣西文化堡垒”的美誉。 “古”是萍乡的底蕴。城南孔庙文风悠扬,泽被后世;杨岐祖庭梵音飘缈,远渡重洋;亿年溶洞十里画廊,流光溢彩。这里,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 她,在中国近代和革命年代中青史留名,赓续红色基因,铸就了“中国工运摇篮”的辉煌。 “红”是萍乡的底色。萍乡,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国元勋奋起革命、青春逐梦的起点之一,伟人足迹所到之处,已化为遍地红色胜迹。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 她,矢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而独放异彩,蔚成绿色风景,实现了“从灰姑娘到俏姑娘”的华丽转身。这里,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绿”是萍乡的底气。巍巍武功山,“户外天堂”名震天下;滔滔萍水河,江南风光秀丽怡人。这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 山水淑清,人文蔚起。产业助力,共襄盛世。在萍乡,文化产业活力迸发,各类文化经营主体破茧成蝶、异军突起,众多文化项目择木而栖、落地生根。 吴楚咽喉,赣湘通衢。纵横交错,路接八方。在萍乡,区位优势日渐凸显,长三角、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卓然而立。 萍水相逢,以文会友。筑巢引凤,冰心可鉴。在萍乡,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亲商、重商、尊商的营商环境,四轮驱动,环境“这边独好”。 笃行不怠、踔厉奋发。矢志不渝,踏浪前行。在萍乡,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区的号角已吹响,绘就了“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风劲帆满,海天辽阔。古老的皮影戏、时尚的音乐馆,南正街的文艺范让游人感受到萍乡自古被人称道的潇洒气质。而注入新旅游观念和新消费理念的芦溪凤栖小镇、湘东区和平农场、武功山龙溪秘境等地,犹如散落在萍乡大地上的珍珠。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原型地的述说,到照片《武功山帐篷节》举办地萍乡武功山的邀约,“穿行红土地,最美湘赣边”精品线路和“清凉一夏,萍乡游”特色旅游线路相辅相成,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建设旅游强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萍乡实践的战略选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居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选择、改善城乡面貌的重要选择、实现绿色转型的科学选择。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萍乡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宽广的政治视野,把萍乡置于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不断锻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境界、培育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动能、厚植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区建设、承办2023年全省旅发大会为抓手,加快城区景区绿化、彩化、亮化,实现城市品质功能和秩序大提升,展示形魂一致、景城一体的良好城市形象,呈现出一幅“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美丽画卷。 赣西明珠——萍乡欢迎您! 刘泽丰 杨钊/文 (本版图片由萍乡市委宣传部提供) 最美风物是湘东 我有五峰奇秀,千万年横亘湘赣边,守望朝云暮雨,万顷林涛,纯天然。 我有萍水静流,千万年牵手潇湘水,迎来吴风楚韵,四方宾朋,意正酣。 我有四八门,可赏花、可吟风、可弄月。 我有青草湖,可登高、可抒怀、可望远。 我有江口艺术村,让生命与艺术结缘。 我有和平农场,让你畅游一次迷一生。 我有龙舟竞渡,万人空巷共赴一场激情的邀约。 我有赣西国际港,鸣笛启程的亚欧班列驶向异国他乡。 我有制种之乡,解密农业“芯片”,看一群追太阳的人。 我有工陶之都,探究重塑工业辉煌的奋进,听瓷泥加火的故事。 我有包装之盛,小包装大作为,让湘东出“彩”。 我有湘东做东,易办易成,邀您共享“跨省通办”“一次不跑”“企业三评” “周末早餐会”“一把手走流程”和“小萍帮办”。 我有傩文化、铜管乐、农民画、花锣鼓,让您在非遗里感受人文时光的美好。 我有十大碗,色香味美,让您感受人间烟火。 我有藤茶,煮风煮雨,煮着一壶滚热的心情。 我盛月在杯,等着您在萍水相逢的河畔。 我摆的是山水人文的盛宴,置的是产业振兴的菜肴,开的是“湘东做东”流水席。 白天不散,晚上不断。 这样的盛宴怎能没有您,这样的盛宴您怎能不来! 只要您来!您来就举杯,您来就开怀! 我们约定:联络暗号——广迎天下客,喜做东道主。 联络地点——湘东区的每一方山水城乡。 我们再约定——最美风物是湘东! 芦溪:袁水潺湲彭蠡阔 袁河水滔滔奔流,玉女峰凤翥龙翔。 芦溪,自古被称为“枕吴头而压楚尾”,为横锁湘赣两省要道。1700多年文脉悠长,芦溪犹如点火星光,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静如处子。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推动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工业文明从此拉开帷幕。以实业救国的初衷为指引,芦溪电瓷横空出世,历经百年而不倒,并以匠心赓续传奇。携“中国电瓷之都”的声名,芦溪以绿立县、以红塑形、以美定妆,一座生态之城、发展之城、品位之城夺人眼球。 在树屋酒店里看太阳东升,在四季花海中尽情徜徉,在夕阳的沙滩上随意漫步,在蒸汽小火车上欣赏美景……芦溪县仙凤三宝农业休闲观光园内游人如织。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6年来已接待游客2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1000余万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近年来,芦溪县围绕“一个核心,三大板块”总体发展布局,坚持用全域理念谋划和推进旅游工作,打造“户外运动、亲子休闲、山水风光、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省5A级乡村旅游点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另有山口岩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明月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省4A级乡村旅游点5家、省级森林公园4家;与湖南卫视金鹰卡通合作推动城市形象IP落地,“滋滋”作为芦溪形象代言人,有力增强了旅游氛围和游客体验感。芦溪先后获评江西旅游强县、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县、全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百万网民推选全域旅游特色发展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从“芦萧溪水碧粼粼,洞锁烟霞别有春”的诗词中走来,芦溪是美的。 芦溪美,美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萍乡设县衙芦溪古城,成为萍乡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文化之乡,素有“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之称,涌现了葛玄、周敦颐、刘凤诰等历史文人,有江西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这里是秋收起义重要策源地,毛泽东、彭德怀、卢德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转战芦溪。 芦溪美,美在物华天宝,生态优良。全县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其中瓷土、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十分丰富,瓷土储量超10亿吨。这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花木之乡;这里空气、环境、水质优良,全域实现Ⅱ类水质,空气优良率达91.8%,系供应萍乡城区的最大“水缸”。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26%,是一块洗肺养胃好睡的福地。 芦溪美,美在产业兴旺,民风淳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电瓷生产基地,素有“世界电瓷看中国,中国电瓷看芦溪”的盛名。全县有9个央企项目、8个上市公司项目,成为全省央企入赣的“芦溪现象”,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166家,均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格林米特”猪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这里的人们受耕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素有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崇文向善的特质。 芦溪美,美在不断突破,超越自我。点燃发展激情,做到思想争先、发展争位、项目争强、转型争效、建设争速、环境争优、队伍争强,以争的姿态拼搏奋进、以突破的决心挺膺担当,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芦溪县成功通过全国文明城市首次复检,成绩位列全国第十三、全省第一;连续十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县;连续七年教育考评稳居全省前三;先后获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先进县、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全省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首批省级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称号。 芦溪是一支歌,她奏响了革命老区跨越赶超的最强音符! 芦溪是一片绿,她诠释了红色土地绿色崛起的深刻内涵! 芦溪是一首诗,她蕴含了赣鄱大地兴赣富民的无限生机! 易伟刚/文 (本版图片由芦溪县委宣传部提供) 萍乡武功山:青春作伴寻山野 时光,在武功山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迹,是如此的鲜明而多样。走进武功山,便拥有了一次与活力山水、户外运动的美丽邂逅。大武功之妙,不仅在眼里,更在于它的“内涵”。 有人说,武功山是一座“年轻”的山,是旅游界的“后起之秀”,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一个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今年以来,萍乡武功山名胜区市场全面复苏,文旅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38%。 “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当下的武功山,正成为年轻人的舞台,由全国各地的户外爱好者和学生开启的“特种兵之旅”方兴未艾。以青春为注脚,萍乡武功山渐次打开了盛世美颜。 一河清水,两岸绿廊。沿着S311旅游风景道上行,一批品质高端的旅游新业态项目,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参与,市场化运作,增强了萍乡武功山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在武功山驴友出发营地,各式的藤编帐篷、集装箱酒店和野奢帐篷在花海草地间错落有致,为这个寂静的小山村赋予了新生机和烟火气。作为国内首家为驴友提供综合服务的营地,这里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户外穿越攻略,被驴友们公认为“驴友成长进阶必经之路”。 岁月在侵蚀建筑肌理的同时,也赋予了旧建筑独特的魅力。从2021年起,萍乡武功山对辖区内的“飞来钱”民宿街区、竹海槽下休闲康养度假区进行提升改造。不到一年时间,两个特色民宿集群正式开放纳客,旧房子与新产业碰撞出了时代的火花。 武功山驴友户外小镇,更是武功山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这里引入了更多的文化、艺术元素,打造网红餐饮、休闲娱乐等诸多业态消费新场景,一个“可逛、可玩、可夜游”的文旅新地标闪亮登场。 何为“内涵”?热衷户外的驴友赋予了武功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露营文化、体育文化等都深植于武功山大地。如何将这些本土特色文化充分融入旅游发展中,打响武功山文旅品牌?武功山这样做—— “前几年回到家乡开始创业,现在明显能感觉到这里人流量的提升,证明当初我们入驻这里的选择是对的。”蔡宁在武功山商业街开了一家户外产品商店,他原创设计的露营夜灯和防晒衣,把武功山户外IP和时尚结合起来,深受客户喜爱。 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山下,处处都满载文化与情怀。每逢假期,花涧里广场、中庵广场、观音宕之巅就会推出星空户外音乐节、青春民谣音乐会等多类型现场演出,营造浓厚文艺氛围;以夏天为主题,在不同的点位通过花卉绿植、灯光展陈等方式,打造“1314”告白背景、山野来信、“特种兵青春驿站”等主题打卡点,供大家尽情游览打卡。 “在轻松的自然环境中听听音乐,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夏日惬意,也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感觉很美妙。”夜幕下的花涧里热闹无比,如茵的草地上,游人们三三两两,怡然自乐。晚上8时,现场音乐响起,顿时便吸引游客云集而来。 “去竹海槽下过几天‘神仙日子’”“到东江露营基地扎帐撒欢”,成为不少人假期出游时口中的“热词”。萍乡武功山依托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一村一品”旅游节庆品牌。万龙山乡槽下村避暑文化节、麻田镇东江村火把露营文化节……众多本土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也“唱足了戏”。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荣获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非遗旅游景区、“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被文旅部评选为全国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经典案例单位和国家级旅游线路;在2022年“全国5A景区新媒体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中,武功山景区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四,居全省第一……一项项亮眼的成绩,映射出旅游对武功山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依托宣传推介平台和文旅品牌活动,武功山旅游“走出深闺”,以文彰旅、以旅塑文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类荣誉和奖项接踵而至,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攀升。 昨日武功山,遍野风光;今日武功山,满眼希望。萍乡武功山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借力省旅发大会“东风”,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继续书写“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崭新篇章。 谢凌阳/文 (本版图片由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宣传统战部提供) 安源:红英扑地满筵香 在中国近代工业和革命的历史坐标上,安源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 这里,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8世纪末,有着丰富煤炭资源和良好开采条件的安源,在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中崭露头角。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建铁厂、在大冶兴办铁矿;1898年,盛宣怀在安源开设煤矿;1908年,安源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组建成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份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1911年,萍乡煤矿煤炭年产量达11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冠之“江南煤都”。 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石库门的旭日里、嘉兴南湖的碧波中,并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一步一步摆脱幼稚走向成熟。100多年前,年轻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来到安源,以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号召力、坚强的组织力,凝聚起了1.3万名路矿工人的无穷战斗力。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响亮口号中走向历史舞台,并在经过5天斗争后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 百年沧桑,英雄无觅归处。而毛泽东“衷而动人”的斗争策略、刘少奇“一身是胆”的光辉形象,让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阵地。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秋收起义的旗帜、部队建制、暴动日期,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从此载入史册。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打响。经过多日奋战,起义部队遭受重创,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毛泽东率领部队被迫转移,在安源组建的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同年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红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国的走向,并最终带领中华民族迈向了寻求独立富强的壮丽通途。 这里,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1922年4月,安源地下党组织召集王耀南、刘玉汉、张正等7名饱受资本家压迫的小矿工,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1925年9月21日,时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的黄静源因多次为矿工争取合法利益,被恼羞成怒的反动当局逮捕,并于10月16日英勇就义,年仅25岁。他牺牲后,安源的矿工们悲痛万分,安源儿童团团员王耀南将黄静源烈士的血衣撕成布条分给大家,系在脖子上,以示缅怀烈士,继承遗志,斗争到底!这血衣布条,就是如今红领巾的雏形。安源儿童团,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在中国革命的大熔炉中,他们在党的教育引导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激烈而又残酷的斗争中,用稚嫩的双肩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为壮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走进红安源,走进安源红,你能与八入安源的“毛先生”深情对话,领悟“团结奋斗”的真理伟力;你能与“一身是胆”的“少奇同志”互诉衷肠,敬服独闯龙潭的英雄胆魄;你能在总平巷的幽长斜井里,触摸当时中国矿工的悲惨命运,你能在工人补习夜校的朗朗书声中,体味到“工人为天”的厚重意义。 走进安源,阅读安源。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在八方井毛泽东旧居,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刘和盛饭店,在秋收起义陈列馆、湘赣边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在“把一切献给党”安源党性教育基地、高自立廉政教育基地,你能以脚步丈量历史,通过重走十年工运之路,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先辈的青春之路、奋斗之路。 走进安源,读懂安源。在黄静源烈士殉难处、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工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在安源工农兵政府旧址、安源党校旧址,在盛公祠、安源矿山公园,你能用心灵感悟历史,通过重温百年安源烟云,追寻红色记忆,感怀革命先辈的救国初心、报国气概。 百年历史烟云,百年薪火相继。当前,安源正致力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血脉赓续好,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作用,让安源精神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该区以“红色资源为血脉、工业遗存为骨架、安源精神为灵魂”的总体定位,投资16亿元大力推进安源5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个以“红色百年、工矿百年、市井百年”为功能的主客共享的分区型城市旅游景区横空出世;同时,创新打造了涵盖“三馆两中心一广场”的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以“一点多维”的开发方式,绘制“初心地图”,将安源景区内7个“国保点”、16个“省保点”和4个“市保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条可游览、可研学的“打卡路线”。 “红潮”,正从安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奔涌而来! 刘泽丰 钟娇玲/文 (本版图片由萍乡市安源区委宣传部提供) 上栗:瑶光缀后天花落 盛满烟火的上栗,独特而典雅。 她不仅绽放出绚烂的色彩,也流露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江南美韵。 杨岐山中,隐约传来风的间奏,那是来自杨岐普通寺的钟声,悠远空旷、直抵心田。禅音飘渺,神山灵气乍现。 孽龙洞中,清风掠过人的肌肤,那是源自“天下第一洞”的轻抚,柔情万种、沁人心脾。一步一景,“地下艺术长廊”风姿绰约。 在鸡冠山乡豆田村炮台岭上,在斑竹山起义纪念碑前,一草一木壮怀激烈,仍在歌唱峥嵘岁月。更兼有小西湖的水光潋滟、双峰景区的柳絮低吟、石塘村的四季长歌、石溪村三峰山景区的古朴风貌,这山水揽翠、城景相映的上栗,到处充满活力与张力。 “千年花炮源于上栗、禅宗一脉盛于杨岐、亿年溶洞形于天工”,紧扣鲜明文旅定位的上栗县,坚持一体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兴文化之业,推动乡村振兴。该县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优规划、补短板、创品牌,依托农村田园山水、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初步构建了以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南北两条轴线,赤山镇金泰农庄、湾里村、龙溪林场、慕冲村,上栗镇泉之源、斑竹山,金山镇高山村,鸡冠山乡豆田村等众多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为支撑的“一核两轴多支多点”全域旅游格局。 坚持高昂杨岐山风景名胜区这个“龙头”,上栗县快速完成杨岐普通寺、孽龙洞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禅宗文化康养基地等20余个文旅项目建设,以观赏、体验、研学、美食,丰富景区夜游“三年行动”新业态。该县通过建成地质博物馆、彭康生平业绩陈列室,对接长株潭等周边市场,因势利导推出系列研学旅行产品,助推了游客接待量的持续攀升。 以文塑旅、以文兴旅,上栗县全力完善各类旅游要素,推出神秘禅宗游、溶洞探险游、乡村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唱响“诗和远方”的时代新歌。 花炮是刻在上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因爆竹始祖李畋“揭皇榜”而闻达于世,1300多年来,上栗县的烟花爆竹不绝于响,蔚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花炮之名,上栗县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上栗县烟花爆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为契机,多措并举提升文化产业之名;先后打造了花炮文化长廊、大地红广场、李畋公园、李畋故居等花炮文化地标,高标准建设花炮文化博览园等展示平台,创新开展“花开上栗·李畋颂歌”创意焰火艺术汇演,有效提升“上栗花炮”形象。 以花炮之名,上栗县出台了“花炮十条”奖励办法,扶持打造一批花炮特色文化企业、国家级焰火燃放企业、花炮体验工厂和景区花炮展厅,培育了洋沣烟花、金坪烟花、金圆烟花等10余家龙头企业。去年,全县花炮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8.4%,税收、出口额分别增长41.6%和72.6%。“上栗花炮”获评江西最受欢迎十大地域消费品牌,入选省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以花炮之名,上栗县精心举办了“花开上栗”线上云洽会暨线上展销会,成功研发“稻穗烟花”“顺风车”等火爆全网的花炮创意产品,洋沣礼花亮相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通过VR平台赋能花炮产业提档升级,在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和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上栗文创花炮VR体验馆大放异彩。 上栗县还紧贴市场脉搏,把握转型机遇,出台《上栗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扶持退出花炮企业向文旅产业转型,杨岐铺子、栗水食品、高山黑兔等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19个特色农产品获“湘赣红”品牌认证,连续3年成功举办“食在上栗”暨赣湘美食文化节活动,引发美食文化消费热潮。 文化和旅游的力量,如静水流深,滋养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如奔流激荡,迸发出一曲延续千年的豪迈壮歌。上栗县站在新起点,锚定新目标,奋进新征程,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把文化和旅游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萍乡打造“最美转型城市”贡献上栗力量! 刘泽丰 钟伟/文 (本版图片由上栗县委宣传部提供) 莲花:卷舒开合任天真 莲花不是远方,是比远方更迷人的诗篇…… 坐看风景,心随风起;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山如岚,水如镜,田如釉。 这是大自然对莲花的馈赠——远离尘嚣的美景,返璞归真的生态,牧野云飞的畅然。 身在莲花,感受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嘉木葱葱,群芳荟萃,人们被“四围岚翠,一派溪流”的美景吸引,高达73.78%的森林覆盖率,让人每天置身于鲜氧释放的绿色盛宴,感受着宁静清新、自然朴实的美感。 在这里,人们能发现更多的故事,能找到更美的自己! 莲花不是传说,是比传说更动人的故事…… 历史遥远的背影和侧面,引导人们追溯中国革命百年发展的来踪去迹。风如磐,影如梦,史如钩。时光在这里定格,映照燎原神州的星火;一根记忆的彩线,串起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追忆! 如果说,历史文化是资源,那么,红色就是莲花最丰厚的底蕴。红色文化,就是莲花的灵魂。毛泽东引兵井冈决策地、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毛泽东、朱德、方志敏、彭德怀、陈毅、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优秀县委书记代表刘仁堪用脚趾蘸着流淌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而“莲花一枝枪”“将军农民甘祖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故事闻名遐迩……驻足于这片红色的土地,洗耳恭听遥远的歌声,缅怀一段峥嵘岁月,历史又翻开了更加辉煌灿烂的一页! 莲花不是天堂,是比天堂更美丽的沃土…… 婉转的山歌,灵动的舞蹈,是流淌在莲花人基因和血液中的热爱。云如卷,瓦如幻,城如鎏。如果说文化是一方土地的基因,那么建筑则是这方土地不可复制的指纹。历经千百年积淀,今天的莲花早已成为一张印记传统文化的名片—— 逍遥于时间的诗情,悠游于空间的画意,老宅的荣光在阳光下闪烁; 窥探一花一叶的世界,聆听一砖一瓦的低语,人生的故事在这里精彩发生。 莲花不是梦境,是比梦境更温馨的家园…… 时间带走的只是光阴,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技艺和匠心。食如意,宿如悠,业如丰。尽管岁月的更替让往事恍然如梦,但昔日的韶华,却在莲花的人文厚韵中定格成一幅幅民俗文化的现代风景。 灯火阑珊处,如花笑靥中,原汁原味的生态原村风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孕育出一个心境无疆、风光无限的世界。 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主轴,汇聚人文资源与民俗文化的特色精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洞天福地,莲花县立足文化底蕴,注重推动文化、产业、生态、人才规划“多规合一”,编制了《莲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莲花县全域旅游规划》《莲江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等,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注重挖掘本地的庐陵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融入城市更新规划,融入街道、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把文化的“魂”融入城市建设的“形”,使“景城—景乡—景村”的全域一体化生态旅游布局和发展体系有序构筑。 立足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以红色培训为突破口,做足“红培+”文章,投入200万元完成红培红旅智慧平台建设,高滩村“红绿融合+数字赋能”数字乡村综合体应用场景获评省级优秀。 立足莲花特色饮食文化,全力推动莲花血鸭品牌创建,加快推动莲花血鸭从“工厂”走向“餐桌”,并以举办萍“湘”美食文化节为契机,大力推广莲花血鸭品牌文化,助推莲花农文旅规模、效益、实力持续升级。 立足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获评全省“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立足文化与乡村建设相融合,重点推进莲花决策之路、赣湘边红色培训联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了小江、棋盘山、寒山等14个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景村;立足吉内得国家稻田公园、莲花一枝枪纪念馆等“红古绿”三色资源,稳步推动赛纳威智慧旅居物联科技产业链、赛纳威-华奥星空旅居车数字乡村综合体、罗霄山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打造品牌龙头景区,充分挖掘完善民间文化等乡愁元素,通过文化润城、生态润景、线路串珠,全面优化莲花旅游线路。“‘硒’游莲花,畅享一夏”乡村旅游线路获评2022年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莲花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全域化、差异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莲花,一幅稀世珍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画轴正徐徐展开,向世界展示“诗意乡愁”的无限魅力! (本版文图由莲花县委宣传部提供) 萍乡经开区:一城山色半城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31年间,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萍乡经开区”)一路拓荒而来,一路“新”花怒放。 她长高了,随着一幢幢大厦落成,萍乡经开区已建构为萍乡的城市地标; 她变美了,随着一座座公园落地,萍乡经开区已化身为萍乡的共享花园。 高速通达,连接大江南北;高楼林立,一派城市繁华。从落子的那一刻起,萍乡经开区一路筚路蓝缕,承载着萍乡转型升级的希冀与梦想,将奋斗镌刻在时间的转轮之上,将成果镌刻在空间的布局之中。 锚定“宜居宜业”,环视萍乡经开区,有玉湖、萍水湖双珠耀世,有聚龙公园、翠湖公园两园拱绿。同时,一条长38.1公里、贯通320国道以北、萍福南路以东、吴楚东大道以西、沪昆线以南的绿道,给萍城戴上了一根绝美的“翡翠项链”。 城市之美,源于规划。一座有着科学合理规划的城市才有未来。萍乡经开区依据“建美、建精、建出品位”的总要求,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致力于留住辖区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把城市秀美山水、人文景观与城市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创造“山水人文、融合共生”的城市建设新境界。 注重山水人文。萍乡经开区推进了萍水湖湿地公园整体提升,沿观摩路线提升园区内亮化、绿化工程,推进了萍乡田中古城环境整治项目;以景招商,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独特的生态优势,有机融合现代都市与历史人文要素,以完善的园林基础设施、优美的园林环境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商品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将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休闲、游玩胜地,提升旅游承载能力。 注重融合共生。萍乡经开区将文旅产业发展和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挖掘整合自身独特资源和特色文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多元素融合的文旅产业发展。在彭高镇华源村,围绕邓贞谦革命烈士墓,打造了乡村红旅示范点;以福田镇红鱼文化村为基础,打造了红鱼休闲中心;通过提升硬件设施,将法莱德国际生活广场打造成夜间特色消费街区。 以文兴旅,以旅兴业。萍乡经开区从发放纾困补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推出惠民政策、支持文旅企业拓展业务等方面,加快推动文旅行业、文旅消费复苏。目前,全区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有15家,营业收入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同时,加大对文创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文化产品品质提升,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31年间,萍乡经开区从一片正在开发建设的热土,逐渐成为人气旺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这是一座有个性、有温度、有智慧、有颜值的新城,正朝着建设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城市框架拉通。形成“六横六纵一环”城市路网格局,金融商务区、中鼎国际商务楼等地标性建筑渐成吸金之地,城北新城粗具规模。 ——城市面貌蜕变。全面开展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房相改造,全域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增建公园绿地和城市绿道,改造22个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白改黑”工程基本完成。 “四面繁花两相径,一池碧水月映楼”。逐梦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作为萍乡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城市建设的主阵地,萍乡经开区坚持生态优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制定城市规划、发展城市产业、实施生态工程的全过程,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一座“绿富美”的萍乡新城呼之欲出。 萍水湖可以作证:31载春华秋实,萍乡经开区在奋斗中奋进,在奋进中成长,在成长中成就梦想。 玉湖可以作证:31载栉风沐雨,萍乡经开区在坚持中坚定,在坚定中前行,在前行中造就辉煌。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