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星光永恒——追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

2023-9-4 13:28|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9月4日,萍乡日报刊文《星光永恒——追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2010年3月12日,“老阿姨”龚全珍在莲花一枝枪纪念馆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又一年,山乡的荷花开了。而她,却永远地走了。9月2日 ...

9月4日,萍乡日报刊文《星光永恒——追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

▲2010年3月12日,“老阿姨”龚全珍在莲花一枝枪纪念馆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 

又一年,山乡的荷花开了。

而她,却永远地走了。

9月2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龚全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6时16分逝世,享年100岁。从此,夜空中又多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璀璨的星河中,熠熠发光,化作永恒。

“残荷,虽失去春夏时的风采,却坚持挺住,不怕秋风的袭击,它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人们,在挖出一担担洁白的莲藕时才倒下,它奉献了一生,人也该有这种精神。”这是龚全珍在日记里写的,也是她用一生去践行的誓言。

她是这样一位道德模范,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会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她深情致意,并亲切地称呼她为“老阿姨”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向一位“老阿姨”致敬。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场的300多位与会者介绍,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当农民。半个世纪过去了,龚全珍老人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她几十年扎根基层,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再次向龚老前辈表示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龚老,2016年春节前,在视察江西期间又特地看望了93岁的龚全珍。

作为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把事业和群众看得很重,把金钱和名利看得很轻,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淡泊之情、奉献之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来一趟,应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她的一生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

龚全珍出生于一个邮电工人家庭。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14岁的龚全珍在参加八路军的兄长影响下,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边读书边参加抗日活动。1950年又毅然参军进疆。1957年,她随甘祖昌将军回到农村,建设家乡、造福群众。甘祖昌将军逝世后,她信念不变、本色不改,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坚定执着地继承甘祖昌将军遗志,矢志不渝地践行为民务实清廉。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您一生最美的勋章。”这是2014年2月10日“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揭晓时组委会授予龚全珍的颁奖辞,这一段话也是对龚全珍人生的诠释。

她是这样一位优秀党员,始终保持信念坚定、永葆本色的坚强党性,丢下城市里的一切,追随丈夫甘祖昌来到贫穷落后的老家支援乡村建设

“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开国将军夫人,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共产党员龚全珍永恒的坚守。

1957年,一位散发知识女性气质的妻子随着将军丈夫,身背肩扛“15只来亨鸡、15对安哥拉长毛兔、6头约克猪小猪崽”回到江西红色土地的家乡,并在所有人的瞠目结舌中坚定地与农民丈夫一起走向了田间。这一走,一直走到了今天。这位可敬可爱的将军妻子,就是龚全珍。

那一年,甘祖昌因公受伤,伤愈后他谢绝组织安排,与龚全珍一起携全家老少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务农。对此,龚全珍非常理解丈夫当年不做将军、甘当农民的原因:“他不愿意坐享优厚的待遇,那样他会感到烦躁不安,他要奉献,要亲手建设贫穷落后的故乡。每天一身汗,到处奔走,这样他才感到过得踏实、幸福、愉快。”

从大城市到农村,从优裕的生活环境里一下子来到处处都需要自己动手的农村,还必须面对生活条件简陋等诸多现实困难,这样的强烈反差不是短期体验生活,而是数十年。回到丈夫老家农村的龚全珍不仅没有丝毫抱怨,反倒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走到哪里,总会把光和热带到哪里。

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是甘祖昌将军的梦想,为此,他像战争年代一样豁出命来干。作为甘祖昌将军的妻子,丈夫的梦想就是龚全珍毕生的奋斗目标。龚全珍拿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工资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全力支持丈夫无偿为家乡开垦荒山、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建设路桥、开办村企,带领沿背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离开繁华的城市,扎根落后的穷山村,几十年来,总有人问龚全珍:“后悔吗?”每次她总是相同的答案:“一点也不。”她说:“我既然跟着祖昌选择了这条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就要一直走到底。”

甘祖昌将军逝世后,龚全珍信念不变、本色不改,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坚定执着地继承甘祖昌将军遗志,为家乡建设发光发热。

她是这样一位乡村教师,始终保持忠于职守、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在莲花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把满腔的爱倾注于山区孩子身上

龚全珍挚爱教育工作,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1945年,她在西北大学新生调查表“思想”一栏中写道:“希望以教育作精神的寄托,做终身事业。”

对于龚全珍来说,她无法在农业上帮到丈夫,但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和丈夫一样实现了为乡亲服务的愿望。

回到农村的龚全珍在家里是闲不住的,于是她步行20多里山路,到县文教局毛遂自荐。听说她是西北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负责人喜出望外,告诉她坊楼乡的九都中学急需老师,但那里条件很差。她二话没说就去报到了。后来,县文教局想调她到南陂小学当校长,又担心她不愿意去。没想到龚全珍笑着说:“只要有书教,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中学小学都一样。”

龚全珍高兴地去了南陂小学,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趟家,在那里她一干就是13年。之后她又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她还是老作风,一直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在学校里,面对山村里的孩子,龚全珍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既要教他们读书,还要带他们劳动。在信念的支持下,龚全珍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她早就记不清,她劝回过多少辍学的孩子,又为多少学生交了学费。在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上,她辛勤耕耘、爱生如子,感染了许多家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她经常顾不上自己的女儿,以至于女儿们经常抱怨:“妈妈是学校学生的妈妈!”

“教育事业本身是一种爱、是关注、是细心、是思考、是执着、是钻研、是享受,更是使命!”这是龚全珍对教育事业的人生宣言,也是她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真实写照。在莲花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她从不因为被“大材小用”而委屈,条件再苦也甘之如饴,把满腔的爱倾注于山区孩子身上。

离休后,龚全珍还参加了县老干部宣讲团,走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宣讲老红军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故事,讲得深入浅出、好评如潮。渐渐地,她接到的邀请越来越多,近30年来,已经记不清楚她到底去了多少地方、作了多少场报告。

她是这样一位爱心老人,始终保持服务群众、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年过花甲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始终如初

一个人,怎样活得才有意义?这是龚全珍常在日记里探讨的主题。相濡以沫几十载,龚全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同甘祖昌将军融为一体、须臾不分了。她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去能够起点作用的地方。呆在一个并不需要的地方,就是天天吃山珍海味又有什么味道?”

1986年甘祖昌去世后,63岁的龚全珍搬进了“幸福院”,一住就是5年。她这样做一为不拖累儿女,二为追求“老有所为”;不是为了得到照顾,而是为了照顾别人。在那里,她扮演了工作人员的角色,主动申请当“义务服务员”,帮老人们洗、缝衣服,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只要能做点对社会、对别人有益的事,她就感到心里踏实、愉快。她总是不断地问自己:“我还能干点什么?”

离休后的龚全珍离职不离岗,始终关心社会、投身公益事业。2011年,莲花县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为辅导员。在为社区党员作辅导时,她勉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展好新时期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活动……”语重心长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祖昌将军一生为党、为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

对生活困难群众,龚全珍总是倾力帮助。2013年,她倡议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采取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困难对象。尽管自己生活不宽裕,龚全珍仍每年个人拿出8000元用于爱心捐赠。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龚全珍也发动全家人捐款捐物,全家人一共捐出数万元到莲花县红十字会。

曾有人这样问龚全珍:“您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这忙那,图个啥?”她回答:“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老甘临终前说的那句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我们图个啥?不图啥!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我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

她是这样一位称职母亲,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她的影响下,儿孙们尽管身处平凡岗位,却个个品行端正、工作敬业

龚全珍不仅自己带头传承弘扬甘祖昌将军精神,还从严要求子女。一家人坚守甘祖昌将军的理想和信念,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心系群众、勤恳踏实”的好家风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龚全珍扶贫济困慷慨大方,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新疆回来后,她一块手表一戴就是几十年。外出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她拒绝车接车送,从不接受学校或单位安排的招待,经常自带馒头,就着白开水作午餐。甘祖昌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继承将军遗志,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为了这份特殊的责任,她从不向组织上提要求,7个孩子谁也没有沾过“将军后代”的光。

在龚全珍的影响下,儿孙们尽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却个个品行端正、爱岗敬业。龚全珍曾动员二女儿甘仁荣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贫困的退伍兵。三女儿甘公荣是井冈山干部学院红军后代宣讲团成员,热心公益事业,捐款5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还担任了社区“龚全珍工作室”志愿服务队队长,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90后的曾孙女甘迪,放弃了城市高薪工作,与当年跟随将军回乡的龚全珍一样,选择回到家乡沿背村,当起了甘祖昌干部学院红色讲解员,给来这里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述祖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我活着的唯一宗旨。”笔下字字箴言,龚全珍做到了。

不思量,自难忘。“老阿姨”龚全珍用自己的一生影响了无数人,她身后的光照亮了大家前行的路。我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向龚全珍同志学习活动,广大共产党员以龚全珍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带头践行宗旨,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批龚全珍式好党员、好干部从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中涌现,进一步推动我市形成学优看齐、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9月3日,在甘祖昌将军的故乡莲花,许多村民自发前往殡仪馆和甘祖昌故居,深切悼念,表达哀思。莲花之外,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老阿姨”的思念。网上吊唁厅里网友们线上献花致祭,截至3日20时30分,“龚全珍同志网上吊唁厅”献花致祭人数突破100万人次。许多人默默地流泪,许多人深情地悼念,许多人轻轻地呼唤,我们的“老阿姨”,音容宛在,风范长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