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陈满娇 大家尊称的“老阿姨”,我更愿意叫她一声“老师”。于公,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于私,她是指导我确立人生观的引路人。她,就是大家心目中德高望重,一辈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龚全珍老师。 我从小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她既把我当作她的学生,也当作她的孩子。老师一生热爱着她的教育事业,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1967年,我父亲身患重病,家里四个哥哥都在上学,没有钱住院治疗,我也因此辍学在家。老师得知此事后,立即跑到我家做我母亲的思想工作:“娃娃上学不能耽误,女娃更要进学堂,要做新中国有用之人。家务活让她放学回来帮你做,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师还把她小时候求学的故事讲给我妈妈听,她不但让我重新回到我最喜欢的学堂,并且帮助我父亲住进了坊楼医院。 无论在哪里任教,无论谁家有困难,无论条件多艰苦,老师总是力所能及,“不抛弃,不放弃”彰显着她身上那份浓浓的慈母心。 我有幸和老师共事十年,她又成为了我的领导。老师鼓励我,让我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路,她说:“什么年代都要有教育,教育是一门学问,当一名老师是最光荣的。”老师的这番话让我在沿背小学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全都是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叮嘱我们:“备课就是把教科书上生硬的文字演变成生动的画面,用通俗易懂的话传授给学生,学生听得懂才愿意学,也学得快。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为了南陂的残疾、困难儿童,老师又想尽办法把学校办到了“家门口”,还在南陂小学教师班干部会上号召全体师生走“勤工建学、勤工办学”的路线。对于当年来讲,建学校是相当困难的,可是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的老师。她自己动手烧砖盖教室,还带领大观书院的全体师生上山捡茶籽、下田捡稻谷,并把自己的工资捐助给学校,建起了第一排共5间教室,还添了一口井。凭着细致认真、诚意待人,几年下来,她的辛勤劳动终于开花结果,成功地在沿背村办起了一到六年级,我们终于搬进了新教室。 老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家庭重担。1957年,她跟随甘祖昌将军回到沿背村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我的老师体恤乡亲们的疾苦,面对生活上的许多不适,自己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但是她总是微笑面对。对于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人来说,能为家乡百姓分忧,为国家做事,无论怎样都是值得的,都应该要尽全力。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很多人。 老师热爱教学,也热心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经常自己编排一些节目到社会上去做宣传。原先有位学生叫甘生英,她经常帮助同学,还去社会上做好人好事。老师便把她的事迹编成节目,宣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她在沿背小学还编过“4位老人上夜校”等各种内容的节目,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大家都说她忙起来忘了家里,忘了自己,委屈了孩子,老师听了也只是抿嘴一笑。她身体力行地给孩子们做榜样,教会她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她的孩子们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每天早早起来割完猪草后再去上学。她的工资大部分是捐给困难户,帮助困难家庭里无法上学的孩子走进学堂。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对我而言就如同再生父母,我也在心里叫了她千万遍“妈妈”。从2000年起,20多年来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她嘱咐我的这几句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你是我教出来的学生,没有过不去的河,天塌下来了你就当被子盖。无论如何要坚强,要继续努力把单位的工作做好,要把家庭重担挑起来,要振作精神把两个小孩培养好,工资低可以自己搞点第三产业,你还有我呢。我们共同渡过目前的难关。”她的谆谆教诲让我又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才有了今天的我。 老师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是做实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她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