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记者袁圆)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种业大市”建设,先后印发《萍乡市加快推进种业大市建设实施方案》《萍乡市“十四五”水稻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南繁先锋、种业大市”发展总体定位,提出了构建“一核多区,一中心多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我市每年生产的水稻种子占全国供种量的近20%,制种面积达到31.82万亩,同比增长39.5%,湘东区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和国家级制种大县。这是记者从12月12日召开的萍乡市种业发展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建立健全机构,完善种业管理体系。我市构建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业服务三位一体的种业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种业管理体系。成立市南繁服务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海南省成立南繁服务机构的设区市。成立“种业振兴”法官服务站,加强种权保护。出台《水稻制种经营主体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制度》,为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提供有力保障。
制定出台政策,引导种业企业发展。我市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发展机制,从保险补贴、制种补助等方面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出台《水稻种业“订保贷”管理办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与中粮产业基金共同组建食品产业引导基金,将种业项目作为重点投资方向之一。截至目前,我市有专业制种公司18家、制种专业合作社12家、制种大户130余户,常年从事制种农民近万人,与国内近50家种子企业合作制种生产,构建了以种业公司为龙头、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制种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加强院校合作,打造种业发展平台。我市先后与武汉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颜龙安院士团队合作,以天涯种业为载体,组成多方合作的院士工作站,开展产学研企协作攻关。我市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成立江西早稻研究中心,在早稻高产品种选育、镉低吸附水稻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立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每年选育一批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2021年以来,有69个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强化人才培养,促进种业队伍建设。今年,全市农业系统招录硕士研究生22人、引进博士后1人。创新种业人才培训方式,在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基地和天涯种业研究院设立2个种业教学培训基地。拓宽种业人才培育渠道,着力推进萍乡学院设置种业相关专业、湘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制种专业,为我市种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突出品牌打造,扩大种业对外影响。我市连续五年承办江西省优质稻种业大会,连续两年召开中国水稻研究所新品种新技术观摩研讨会,通过早稻品种展示,促进我市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擦亮院士故里、南繁精神等文化品牌,持续提升萍乡市杂交水稻种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