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进一步锤炼新闻记者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华社在国内选取江西省、甘肃省、浙江省开展“巧新闻”调研采访。萍乡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成为江西省唯一一个“巧新闻”调研采访城市。 近日,新华社陆续推出巧新闻在萍系列,生动的讲述,独特的视角,精彩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南昌7月29日电 题:人人都说扶贫好,一出好戏来宣讲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沈洋、高皓亮 “扶贫羊呢?” “吃了。” “知道错在哪么?” “错在吃羊的时候没叫你……”台下观众笑成一片。 夏夜,江西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温盘村,老表们坐满了村头广场,看到兴头上都忘了扇扇子驱走暑热。 这台小戏的大名叫萍乡市“感恩奋进”脱贫攻坚大宣讲。走上宣讲台的除了基层宣讲爱好者,还有来自扶贫一线的干部。 当晚宣讲的主题是脱贫攻坚。除了小品《懒汉脱贫》,渔鼓说唱《脱贫攻坚来点赞》、快板《轮椅上的追梦人》、采茶戏《今天有客来》和“新闻发布会”等一个个来自田间地头,沾露珠、冒热气的小节目,在现场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叫好声。 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好多年都没这么热闹了……”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扶贫关乎你我他’,有问题问专家……” “摘了帽的贫困户还能享受扶贫政策么?” 主持人挤不进人群里去,要靠老乡手递手才能把话筒传过去。 提问的是村民,作答的是一线扶贫干部。眼神碰撞处,两颗盼着日子越过越好的心贴在了一起。 用“生、鲜、活”的乡间俚语,讲“短、小、微”的身边故事,从而了解、听懂国家政策,村民管这种大宣讲叫“大篷车”。过去的两年里,萍乡的“大篷车”开进了工厂、学校和乡村,共宣讲3000多场,观众达120余万人次,主题覆盖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当晚不少观众是搭车赶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慕名前来的。 虽说是一台乡间小戏,它的导演却是位文化大腕——萍乡文联原副主席赵一青,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 “这么一台小戏怎么邀您这个大腕来指导?” “舞台虽小,主题宏大。对党的政策来说,老百姓的心就是最大的舞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尾声,音乐响起。台上的扶贫干部走到村民中,大家伴着音乐挥动手中的国旗。 温盘村的夏夜,就是一首歌,缠绵而奋进…… |